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46

第46章 无产阶级革命与人的解放(1)

§§§第一节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认为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人的完全丧失”的阶级,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是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者,由此第一次涉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否定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马克思试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解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揭示无产阶级的生活处境和历史命运,其中也包含有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进一步的分析。基于手稿的认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则是顺理成章地、直接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是,他是这样分析的:“由于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合乎人性的外观,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由于在无产阶级身上人失去了自己,同时他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必然性的这种实际表现——的逼迫,不得不愤怒地反对这种违反人性的现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不是白白地经受了劳动那种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的。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5页。从逻辑上讲,要探讨无产阶级解放,首先关键问题必须弄清楚无产阶级是什么,进而才能回答无产阶级存在的目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等问题,才能回答无产阶级为什么需要解放,如何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就是基于这种考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因此,“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这个问题的确是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首要的问题。

要回答无产阶级是什么,就必须理解与之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是什么,由此必须了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对立的。这样一来,就必须理解资产阶级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就是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所考虑的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大致分析了无产阶级是如何成为一个自卫的阶级。大工业生产使素不相识的雇佣劳动者聚集在一个地方,尽管“竞争使他们的利益分裂。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页。同盟是工人最初的联合形式,“同盟总是具有双重目的:消灭工人之间的竞争,以便同心协力地同资本家竞争。反抗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工资,后来,随着资本家为了压制工人而逐渐联合起来,原来孤立的同盟就组成为集团,而且在经常联合的资本面前,对于工人来说,维护自己的联盟,就比维护工资更为重要。下面这个事实就为他说明了这一点:使英国经济学家异常吃惊的是,工人们献出相当大一部分工资支援经济学家认为只是为了工资而建立的联盟。在这一斗争(真正的内战)中,未来战斗的一切必要的要素在聚集和发展着。一旦达到这一点,联盟就具有政治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194页。雇佣劳动者刚开始并不是一个自为的阶级,但是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194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阶级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他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处于“现今社会的最下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而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没落和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马克思认为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是社会的新生力量,“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也就是说,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社会生产力,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对抗的,资本本身是一个矛盾体,而它自身又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就在于此。从工人的革命实践活动来讲,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已经开始在吵吵嚷嚷中“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标志着人类解放

为什么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普遍人的解放?马克思很早就确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阶级对立,所以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受苦难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它的解放就等值于全人类的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正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63页。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马克思说,作为压迫阶级自己要存在,就得有被压迫的对象,必须让被压迫的对象也能够存在着,“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作为被压迫阶级,其命运不如历史上其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和他们相反,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解决了这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就结束了史前时期而进入真正人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二、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