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5.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五)治疗
咳嗽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炎治疗及对症治疗三个方面。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保暖、多饮水等方面。
2.全身应用磺胺类或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避免继发性的呼吸系统感染。
3.对症处理
(1)发热时可服用阿斯匹林0.3~0.6g,或消炎痛25mg,每日3次。
(2)咳嗽频繁且无痰时,可服咳必清25mg,每日3次。
(3)痰黏稠不易咯出时,可口服必嗽平16mg,每日3次。
(4)伴哮鸣音时可口服氨茶碱0.1~0.2g或舒喘灵2~4mg,每日3次。
(六)预防
1.开展体育锻炼,进行耐寒训练以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是预防咳嗽的有效措施。
2.做好劳动保护,防止有害气体、酸雾和粉尘外逸,减少和避免上呼吸道理化因子刺激亦十分重要。
3.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烟雾对周围人群也会带来危害,应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要教育青少年杜绝吸烟。
4.针对咳嗽的发病因素,加强个人卫生,包括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天突、定喘、列缺、肺俞。
配穴:有恶寒、发热加合谷;胸闷加内关;痰多加丰隆、足三里。
2.定位
天突—在胸骨上窝正中。
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手背,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
内关—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丰隆—外踝上8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二)自我按摩法
1.勾点天突穴用食指勾点天突穴,持续一分钟。
2.揉膻中双手掌重叠,用掌根着力于膻中穴,缓慢揉动一分钟。然后自上而下从膻中至剑突擦30次。
3.揉中府、云门用食中指分别在两穴处点按一分钟。
4.掐大椎双上肢向后抱拢头颈,用双手中指同时轻掐大椎穴一分钟。
5.揉列缺用拇指揉双侧列缺一分钟。
6.拿合谷用拇食指相对捏拿另一手合谷穴,用力一分钟。
7.擦背患者正坐或俯卧,他人用擦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2分钟,擦至微红、微热为度。
8.捶拍背胸交叉双手,捶拍背部5分钟。然后双手回复于前,两手宜空拳轻轻捶拍左右胸部5分钟。
9.擦脸双手相对摩擦,待发热后,沿鼻翼两侧擦脸,重点是鼻通和迎香穴,可配合轻揉,约30次。
10.揉捻风池、太阳、定喘用拇中指揉捻三穴各1分钟,酸胀感为度。
11.搓擦大椎穴以食、中、无名指搓擦颈后大椎穴1分钟,发热为度。
哮喘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中医学中,哮喘是哮与喘的总称,喉中痰鸣为哮,气短不足以息为喘(见表7-1)。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哮喘属于支气管哮喘范畴。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小支气管痉挛为主的喘息性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带哮鸣声的呼吸困难,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以呼气期延长为特点。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时为多见。全世界约有1.5亿哮喘患者。每年死于哮喘病的人有18万之多。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儿童可达3%左右,全国约有1000万哮喘患者。表7-1哮与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哮喘相同点不同点哮喘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内因为痰饮内伏。诱因为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十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结果。气道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多、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黏液栓阻塞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三)临床表现
发作性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清晨为最常见。先兆症状有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发作症状为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急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燥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根据发病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型:
1.吸入型(又称外源性)多有明确季节性,幼年发病,有家族过敏史。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甚至眼耳痒。缓解期无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增高。
2.感染型(又称内源性)无明显季节性,诱发原因多为反复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常在成年期发病。发病时伴咳嗽、脓痰、血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而IgE正常。我国农村较多见。
3.混合型兼有两型特点,病史较长,起病常为吸入型,以后反复发作,逐步成为终年哮喘而无缓解季节。老年患者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而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很难区分。
(四)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青紫。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涂片可见嗜酸性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五)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病因应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2.控制急性发作哮喘发作时应兼顾解痉、抗炎、去除气道黏液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可单用或联用拟肾上腺素药物、茶碱(黄嘌呤)类药物、抗胆碱能类药物、钙拮抗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色甘酸二钠、酮替芬等药物。
3.促进排痰可选用祛痰剂,或给予气雾吸入、机械性排痰等处理,并应积极控制感染。
4.重度哮喘的处理重度哮喘病情危重、病情复杂者必须及时合理抢救。
5.缓解期治疗目的是巩固疗效,防止或减少复发,改善呼吸功能。可进行脱敏疗法以减轻或减少哮喘发作。或给予色甘酸二钠、必可酮雾化剂吸入、酮替酚口服,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对外源性哮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其他如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曲尼斯特等均属H1受体拮抗剂,且无中枢镇静作用,可作预防用药。并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等。
(六)预防
1.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喘发作之首务。
2.在生活调摄上嘱其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3.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腥发物等。
4.宜戒除烟酒。
5.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6.每晚临睡前以2~3个生核桃肉(连核桃肉的紫衣),与1~3片生姜一同细嚼,嚼烂后咽下,若同时加1片生晒参则效果更佳。
7.有条件可吞服入(或动物)的胎盘粉3克。从每年8月份起服到11月份,有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天突、中府、膻中、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孔最、内关、太渊、合谷、足三里、丰隆。
2.定位
天突—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中府—胸部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膻中—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大椎旁开0.5寸。
风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孔最—前臂内侧,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内关—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两横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擦肺经用手掌鱼际擦两手臂内侧前缘(肺经),然后用拇、食、中指捏曲池、合谷、肩井,每穴各1分钟。
2.平擦胸腹部两手摩擦发热,用掌平擦胸部、腹部,自上而下,从天突起,经膻中、中脘,直至气海、关元,擦3分钟。以膻中、中脘为重点。
3.拿风池、定喘用拇、中、食指捏风池、定喘穴,各1分钟。
4.点穴对前述诸穴逐一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5.拍打大椎反复拍打大椎穴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