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47578200000028

第28章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3)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合谷——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关——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中指)。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方。

太冲——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二)自我按摩法

1.推头用双掌四只手指腹侧,从前发际推经百会穴、大椎穴处加大力度点按。然后推头部两侧的足少阳胆经,自前发际推到后发际,着重推其中的风池穴。最后用四指分抹前额,从印堂至太阳穴。每部位各推5分钟。

2.推背反手向后,用四指从上向下推脊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先推离脊椎1.5寸处,后推离脊椎3寸处。然后点按肾俞、命门穴。每条经线推5分钟,每穴点按18次。如有他人帮助,此法可由他人操作。

3.揉腹用右手贴于腹部,左手覆盖于右手上,用掌揉摩整个腹部约5分钟。

4.掐法点穴用掐法点肩井、少海、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承山、复溜、行间。每次选其中4穴,也可用按摩器点振。脑血管意外(中风)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1.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脑血管意外,又名中风,是由于突然脑供血减少造成的脑功能缺失。像体内所有器官一样,脑组织需要恒定的富含氧气的血液供应。供氧量的下降或缺乏会损伤并破坏脑细胞,其结果,轻则造成暂时性头晕,重则可以在几分钟内死亡。中风位于心脏病和癌症之后,高居死亡率排行榜的第三位。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特点是发病快,恢复慢,死亡多,致残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也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的大规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09.7~217例/10万人,死亡率为116~141.8例/10万人。由此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30万~260万新的中风患者,而因此死亡的人数约为140万~170万人。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差别是比较大的。按不同经纬度进行比较,以每5度为一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由北到南逐渐降低,由西到东逐渐降低的大体趋势。而地处高原的西藏地区,脑血管病多为出血性,病死率很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年龄段的5~8倍。

2.脑组织和脑血管的相关知识

(1)脑组织:成人脑重量约在1500克左右,占体重的2%~3%;流经脑部的血流量约为750~1000毫升/分钟,占心输出量的15%~20%。也就是说占人体重量2%~3%的脑组织需要的血流量却占全身的15%~20%,可见脑组织对血液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脑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能量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脑组织的能量来源几乎完全依赖于氧气和葡萄糖的代谢。脑组织氧气的消耗量远较其他组织为多,约为50毫升/分钟,占整个机体总耗氧量的20%~30%,为安静时肌肉耗氧量的20倍以上。在正常肝脏所供给的葡萄糖中,70%被脑组织利用。葡萄糖和氧气一样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脑组织的,一旦脑血流量不足或血糖过低可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如乏力、多汗、面色苍白、嗜睡、晕厥、昏迷等,严重者可发生死亡。所以,正常的脑部血液供应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特别是维持机体高级神经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脑血管:人的脑组织是一个整体,脑部血管的组成与联系是非常巧妙的。有四条动脉血管通过颈部进入脑内为其提供血液。其中前面的两条称为颈内动脉,并延伸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组成脑的前循环;后面的两条称为椎动脉,并延伸为大脑后动脉,组成脑的后循环。

脑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巧妙的。左右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被前交通动脉联通起来;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别被后交通动脉联通起来。这样在脑底部就形成了一个六角形,这种有趣的结构,医学上称为脑底动脉环。因此,整个脑部的动脉血管通过脑底动脉环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环行血管的任何一端供血减弱时,都可以相互调节,确保脑部供血的稳定性。脑动脉血管的供血是有明确分工的。颈内动脉系统即脑的前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和眼部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即脑的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及小脑的血液。

(3)脑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脑组织的代谢特别旺盛,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氧气和葡萄糖,氧气和葡萄糖都是经过动脉血管输送到脑组织的。而人的脑组织对氧气和葡萄糖的储存几乎为零,因此脑组织需要连续不断供应氧气和葡萄糖。

有研究表明任何原因阻断脑血液循环都会使脑神经细胞代谢受到影响,引起脑组织的损害。脑血流被阻断的时间越长,脑损害的程度也就越重。

脑组织血流阻断30秒钟,脑神经细胞代谢开始受到损害。

脑组织血流阻断2分钟,脑神经细胞停止代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昏迷。如血流恢复,脑神经细胞可恢复代谢功能。

脑组织血流阻断5分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开始出现永久性不可恢复的损伤。

脑组织血流阻断10~15分钟,小脑开始出现永久性损伤。

脑组织血流阻断20~30分钟,脑干的呼吸、循环中枢开始出现永久性损伤,人的呼吸、心跳相继停止。

(二)疾病分型

中风主要有三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上述三种情况都会中断对部分脑组织的血液及氧气供应导致中风。偶然的情况,脑肿瘤挤压周围的某支脑动脉,中断对其分布区的供血也会引起中风。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故有人形象的称之为“大脑间歇性跛行。”TIA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小栓子阻塞及脑血管痉挛等有关。TIA好发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病情多于5分钟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

2.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它实际就是一种脑死亡,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全脑,而是发生在脑组织的某一部分。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的原因是阻塞了供应该区域的血管。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1)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其供血范围的脑梗死性坏死,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主要来自心脏(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其他部位(主动脉弓、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为常见原因,另外还有脂肪、虫卵、空气等因素)和来源不明的栓子等三方面。脑栓塞比脑血栓形成少见,约占脑梗死的15%。栓塞的血管以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虽然都是血管堵塞、但发生的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脑血栓形成是在病变的脑血管处发生了血液凝固。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经血液循环流入脑动脉,引起脑血管急性闭塞。栓塞的部位与脑血管是否有病变无关,而与血管的口径相关。

3.出血性卒中

(1)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组织被坚硬的颅骨包围着,血液不能外流,凝固在脑内,压迫脑组织,后果十分凶险。脑出血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脑出血常见的原因有长期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非高血压患者的急性血压增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寒冷刺激、脑过度灌注、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病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膜上有丰富的小血管形成网状结构类似蜘蛛网,称蛛网膜。这些小血管可因多种原因发生破裂,而引起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即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其次是脑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

(三)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多有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多急性起病。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其次症状为头痛、头晕、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好发40岁以上。

1.中风病的分期中风一般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三期。

(1)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至一个月以内。

(2)恢复期是指大发病两周或一个月至半年以内。

(3)后遗症期是指发病半年以上。

2.先兆症状约70%以上的中风患者在发生中风之前,常有下列先兆症状:

(1)头晕:突然头晕,特别是眩晕。

(2)头痛:原有头痛突然加重或持续不易缓解,尤其是头痛为跳痛或后头胀痛者。

(3)耳鸣: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鸣,可以伴有重听或眩晕。

(4)麻木:一侧肢体、面部或口周的阵阵麻木。

(5)运动障碍:一侧肢体突发无力或不灵活,走路不稳、易摔跤,或一侧口角无力、流口水。

(6)语言障碍:说话吐字不清,嘴和舌间不灵活。

(7)视觉障碍:单眼或双眼阵阵视物不清,甚至暂时看不见。

(8)意识障碍:突然出现昏沉、嗜睡,或者近来常有晕倒的现象。

(9)精神障碍:突然出现记忆障碍、性格改变或精神失常。

(10)抽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抽搐。

以上这些症状有些反映了血压的突然变化,有些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或者实际上已经代表了小中风的发生,所以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些症状可以是中风先兆,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但是,如果是有中风危险性因素或中风体质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充分考虑中风先兆的可能。

(四)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

1.高血压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口。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而且是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有高血压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数比无高血压者高7倍。

高血压对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脑动脉张力增高,血管壁及血管内膜损害。

(2)引起脑血管内压力增高,使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容易渗入到血管壁中,形成粥样斑块,并且斑块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脑栓塞。

(3)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能够引起血管收缩的化学物质增多,它们使得动脉管壁进一步损伤,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4)使得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本病发生。

(5)可引起脑部小动脉管壁向外扩张、突起,形成动脉瘤。当压力突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

2.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它可引起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脱落可堵塞血管,引起脑栓塞。高脂血症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血脂代谢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