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47580600000002

第2章 高血压的诱因透析(1)

饮食偏颇不节

长期饮食过饱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要靠饮食来获取。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必要的。但是,长期饱食并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饱食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饱食会使胃肠的负担加重,使消化液供应不足,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

每餐饮食过饱,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供血不足,以致使人感到困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冠心病患者还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

长期饱食,摄入的营养量超过身体的需要量,不但会有过多的脂肪储存在体内,而且糖和蛋白质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储存的这些脂肪大多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会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腹部向外突出。这样不仅走路困难,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体内积存的脂肪越多,活动就越困难。

医学研究认为:长期连续饱食不但不利于人体健康,而且会使人未老先衰,缩短寿命,并会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的不利影响更大。

因此,饮食要讲科学,不宜长期吃得过饱。

长期饮用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脂肪和其他食物的摄入(如蛋黄、动物内脏、鱼子、虾、蟹黄、墨鱼等)。这是因为:

(1)经过动物实验和人类饮食习惯的调查,证明了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脉硬变的发生和发展是有关系的。

(2)进食的数量可直接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后,便容易沉积到血管壁中而发生动脉硬变。

不过,如果是年轻而且症状轻的高血压患者,几次测定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值又都不高,加上体形也不过于肥胖,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可不必过分限制。但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即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量不高,目前也还没有并发动脉硬变症,也应禁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荤腥食物(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胆固醇,对高血压病特别是动脉硬变的患者是很不适合的。但也不必视如“猛虎”,全加禁忌,而应该根据血中胆固醇含量水平及是否有动脉硬变等情况,适当予以控制。一般应选择每100克食物中含胆固醇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为好。植物油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强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也有一定的好处。

常食各种蛋黄

各类蛋黄中胆固醇值较高是必须注意的。胆固醇侵入血管壁,黏附在血管壁上,引起组织上动脉硬变,其结果是导致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高。

确实,随着人们吃各种蛋类,如鸡蛋、鸭蛋、鹅蛋等食品的机会增多,患脑中风、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增多起来。

无论如何,对于中老年人,各种蛋类的蛋黄以不食为宜。

拒食各种肥肉

现在有些人一点肥肉都不敢吃,以为吃了肥肉会损害健康。年轻女性为了避免肥胖,保持苗条身材,不食肥肉;而中老年人害怕得高血压病、脑中风、冠心病,对肥肉更是一点儿也不敢沾。其实,这些看法和做法未免失之偏颇。

营养学家提出少吃高脂肪食物,强调的是“少吃”,而并不是“不吃”。一般认为,成人对脂肪、蛋白质、糖类需要的比例大体应为08∶1∶75。

肥肉并不是多余之物,它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1)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燃料”之一,每克脂肪在体内能产生377千焦(9千卡)热能,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需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体力劳动者所需要的脂肪量还要达到正常摄入量的2倍以上。

(2)人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缺乏脂肪,这类维生素也会相应不足。

(3)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胆固醇过高自然不好,但成年人每日必须自胃肠吸收05克左右的胆固醇,才能满足合成细胞膜、性激素、皮质激素和胆酸的需要,才能维持免疫细胞的稳定性和白细胞的活力。

(4)油脂中的磷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脑磷脂更是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在神经功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有人称脂肪有健脑的功效。

(5)脂肪尚有保持体态丰满、使皮肤光滑润泽、让头发乌黑油亮的作用。

日本专家指出,血中胆固醇过低,可能是引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美国科学家指出,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若长期胆固醇摄入不足,日后的智力将受到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低于15克/升的老年妇女,死亡率为对照人群的5倍,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也见升高。由此可见,绝对不吃肥肉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

饮水不足或过量

无论谁上了年纪,都会患由于程度不同的老化现象导致的动脉硬变。

血管失去弹性后,血管壁变厚,血管内腔狭窄,血液循环不良。与此同时,血液本身也变得与年轻时不同,红细胞与白细胞等固体成分占的比率增高,尿素与尿酸等代谢产物的排泄不良,所以血液容易变浓,呈黏糊糊的状态。

黏度增高的血液勉强地通过动脉硬变血管的管腔,所以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导致脑梗死和心肌梗死。

所以说如果不能避开动脉硬变,至少应让血液循环保持一种通畅爽利的状态,这样的话就能防止血压的上升和由此伴随产生的各种疾病。

血液是由占总量45%的红细胞与白细胞成分及占总量55%的含有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的血清液体成分组成的。

这其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是脂肪,多余的脂肪不仅贴在血管壁上成为动脉硬变的原因,而且血液中的脂质增加,就会使血黏度增高,使血液循环不良。

因此减少过多的脂肪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时间。要从现在立即开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补充水分。用语言很难讲清,简单地说就是用水稀释血液,使血液恢复流畅的状态。可是,要喝多少水合适呢?一次性“咕嘟咕嘟”地大量饮水的话,就会增加血液循环量,成为血压一时性上升的原因,所以,应多饮几次,每次少饮一点为宜,一天饮水总量合计在1000~1800毫升为最好。

钠盐超标

人体对钠盐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摄入盐1~2克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在食盐摄入量较高人群,如日本本土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已增高的血压。钠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高;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围阻力的增高,都可能是发病机制。但是,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改变摄钠量和血钠水平,只能影响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个体的血压水平,故认为饮食中钠的致病是有条件的,对体内有遗传性钠转运缺陷,使之对摄钠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压的作用。研究表明,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患病率之间呈线性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中60%为钠敏感者,因此,钠盐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蛋白质摄入量偏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白质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高血压的发病率就下降,即使高钠饮食,只要摄入高质量动物蛋白,血压也不升高。一些沿海地区的渔民长期海上作业,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时间少,长期吸烟饮酒,盐的摄入量也高,虽然存在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是渔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却比较低,这与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摄入多有关。

优质蛋白质预防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钠的排泄,保护血管壁,或通过氨基酸参与血压的调节而发挥作用。

蛋白质对预防高血压有一定作用,但是从蛋白质的代谢来看,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在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具有升压作用的胺类,这些物质在肾功能正常时能进一步氧化成醛,由肾脏排出体外。但若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缺氧时,可导致胺的蓄积,有可能显示升压作用。另外,蛋白质、脂肪和糖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蛋白质摄入过多,热量过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变,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人们应摄取适量蛋白质。

微量元素失调

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有毒元素过多均会影响血压的波动。研究发现体内锌、镉的比值降低时血压会上升,增加饮食中锌元素能防止镉增高而诱发的高血压。长期接触镉的职业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比不接触镉的工人高。

饮食中缺少镁者血压易偏高,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补充镁能使血压下降。镁能降低血压可能是由于镁能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钙泵,排出钙离子,泵入钾离子,限制钠内流,以及镁能减少应激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不良生活习惯

打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睡眠打鼾者血压偏高。一些中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由于他们睡眠打鼾,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结果仍不理想。如果对这些患者的打鼾进行治疗,他们的血压就会比较容易地控制在理想水平。这种情况提示打鼾与高血压有关。

1.“鼾睡”似酣睡,白天爱瞌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打鼾)的患者,其一大特点就是白天精神不好,老想打瞌睡。这原因很简单,一个晚上多次呼吸暂停,吸入的氧气自然比正常人少很多,脑部缺氧,白天精神能好起来吗?我的室友正是这样,白天上班时经常伏案打盹,让我们看了愤愤不平:这小子晚上睡这么香,白天还打瞌睡,真是懒虫一条!

其实,我这室友并不懒惰,人也聪明,但没办法,当时的课本并没有提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几年后我偶然看到一本讲睡眠医学的书,才恍然大悟,明白当年是大大错怪此君。

2.严重打鼾也是病

其实,治这个病倒很简单,既然是气流通过的通道狭窄,那么把这个通道弄宽就行。比如减肥,比如用牙齿纠正器、舌托,或者做个小手术,如腭垂腭咽成形术、鼻部手术等。最终目的就是让气道通畅,则鼾声自然减轻或消失,呼吸暂停也就基本无踪。但是,打鼾实际上牵涉多个器官,治疗起来总体疗效尚不满意。

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对打鼾者深恶痛绝,但只会觉得这人习惯不好,基本不会想到这人有病。事实上,这个病也是近年才在医学界引起重视并单独列出的,早在若干年,你要是想治打鼾而去找医生,估计就会被对方一句“打鼾不是病,不用看”的答复打发回家了。

现在看来,打鼾当然是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年轻时夜里会吵着别人,影响同学朋友关系,甚至导致离婚;白天哈欠连连,工作效率低下,可能丢掉工作。到了中老年,情况要更糟,长期患此病的人,很可能会在睡眠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中风,甚至“长睡不起”——就此死亡。

所以,套用“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的俗话来说,“打呼噜不算病,打起来真要命!”

据调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有50%以上并发有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有30%的人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长时间打扑克

打扑克,能给予我们精神上一定的刺激,给我们带来紧张和兴奋的感觉。有的时候具有给我们转换心情的优点。

可是太在意胜负,人就会失去冷静,会沉迷于其中,这也是极普遍的现象。可是永远取胜是不可能的,与之相比,失败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味追求胜利,往往就会完全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这样的结果,就会使血流加速,躁动不安,就会不断地使血压上升。

情绪高涨,精神紧张,兴奋传递给自主神经,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就会分泌。

沉迷于胜负,集中精力,握着的手心湿漉漉的。这种手心握汗的状态,就是由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的。

结果,如果高压是20千帕(150毫米汞柱),这时候就会接近267千帕(200毫米汞柱),低压也从133千帕(100毫米汞柱)上升到接近174千帕(130毫米汞柱)。

就连血压正常的人,都是这种状态,血压高的人,上升的幅度就更大,更严重的是,往往还会出现脑中风和心绞痛。

所以说,把扑克全部从生活中取消,对于不好此道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对于生活中没有什么变化同时又喜好玩的人来说,过分抑制增加的精神紧张,反而会带来相反效果。

鉴于此,采取不过分沉迷的方法是必要的,不拘泥于胜负是理想的。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就不要沉迷于其中。如果发现自己过分投入,就要歇一会儿,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重要的。不能遵守这种方法,就要放弃,否则就是拿生命做赌注。

长时间打麻将

打麻将是老年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能调节精神、丰富生活、开动脑筋、减缓智力衰退、延缓机体内器官老化,对身心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同其他娱乐活动一样,必须适可而止。因为,老年人有着年老体弱的种种生理特点,若是日久成瘾,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