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钓鱼技巧大全(居家生活宝典)
47580800000004

第4章 钓鱼的常识与入门(3)

在海上,随船定点手竿钓或抛竿钓,潮流流速超过10海里/时,就难以使钩、坠定位;但如水平如镜,水流不动,也难钓取,因此时鱼的食欲不佳。最佳流速是2~5海里/时,此时海水中氧气丰富,鱼的食欲旺盛,吃钩率高,各种钓法均可使用。海滨垂钓,涨潮时的流速不可超过5海里/时,最好是2~3海里/时,此时潮向岸边流涌,人边钓边退,既不会发生危险,且鱼吃钩率高。如流速在1海里/时内,效果就差。退潮时在海边是难以钓到鱼的。

在内陆江河,如河面为50米左右宽的水域,河中心流速为2米/秒以上,便无法垂钓;如河中心流速为1~2米/秒,可在河边转弯水流缓处浮钓或悬钓,也可在离岸3~5米处拖钓或刷滩钓;如河中心流速为0.5~1米/秒,可在离岸3~5米的湾处沉底钓或拖钓,但铅坠要重;如河中心流速为0.1米/秒左右,可将抛竿抛至河心垂钓,或将手竿伸出6米沉底钓。由于流水可带来新鲜食物和氧气,鱼的吃钩率会很高。

溪流钓由于钩不沉底,随水漂流,即使在2米/秒的溪流中也可垂钓,且效果好。但溪流一旦临深谷,变成瀑布,飞流直下,流速在3米/秒以上时,不可垂钓,容易发生危险。

水草与钓鱼的关系

钓鱼人常说:“钓鱼不钓草,等于瞎白跑。”其道理就是因为水草与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垂钓者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找有水草的地方或有树枝倒入水中的地方下钩。

水草、浮萍、藻类都是鱼类喜欢吃的饲料,尤其是以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的青鱼、草鱼等更喜欢生活在有水草的水域。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水草多的地方自然氧气充足。水草可以遮阳,水草丛中夏天的水温较没有水草的地方略低,鱼儿为了“避暑”,常常在水草丛中歇息。水草的茎叶上常常有小昆虫生活,这些也是鱼儿的食物来源。波浪会把水面浮游物送到水草丛边,因水草的阻挡,这些浮游物不会再漂到别处,鱼的食物来源自然较其他无水草的水域丰富。

但是,水草并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塘口的整个水面全被水草覆盖,这样的水面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水草太多,无处下钩,鱼上钩后会游到水草丛中,难以提竿;更重要的是水草太多,影响空气与水面接触,水的含氧量少,不适宜鱼儿生存。若是水草成片,但未满塘,垂钓者可以用扎钩或其他工具在水草中打个“洞”,空出一片无水草的水域,在这地方下钩,钓鱼效果肯定会好。

三、鱼的栖息和活动习性与钓鱼的关系

“近水知鱼性”就是说近水钓鱼,首先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才能钓到鱼。但鱼的种类不同,其生理特性、生活习性、所需的食物和觅食规律、产卵时间、活动的环境、水层均不相同。只有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它们的活动规律,钓鱼才会有满意的收获。

1.不同的栖息水层

常钓鱼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同一时间、同一水面、技术同样熟练的人钓鱼,收获却往往大不一样,有的水域或钓点鱼爱上钩,有的水域或钓点鱼则不爱上钩;有的地点这种鱼易上钩,有的地点则那种鱼爱上钩。这是因为各种鱼类,由于它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同,经常栖息和活动于不同的水层。鲢鱼、鳙鱼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所以经常栖息活动于浮游生物较多的水体上层。草鱼和团头鲂爱吃水草的根、茎、叶,则经常栖息活动于水的中下层。鲤鱼、鲫鱼则主要取食底栖生物,则通常栖息活动于水的底层。鲇鱼和黄颡鱼,不仅喜食底栖动物,而且怕光,白天钻进洞内,只有在阴天和夜间大量出游,在水底层觅食。

我们常钓的鱼类,大多数主要分布于水体中层以下,并且越是接近水底,鱼的密度越大。因此,钓者在垂钓时,除非个别鱼类需用特殊钓法,一般是采用底钓法。

2.逐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晚春、初夏、仲秋前后这一段时间,水温和气温大体上都保持在23℃左右,是一年中钓鱼的有利时机。

3.洄游习性

A.鱼类在水体中做具有一定时间、范围、方向、距离的迁移称作洄游。洄游规律和水温、饵料、产卵都有直接的关系,养殖学上把它称为“适温洄游”、“索饵洄游”、“产卵洄游”。适温洄游就是原来栖息场所的温度高于或低于它适宜生活的温度时,它们会离窝远游,寻找适合生活温度的地方。例如春暖花开,它们会从深水区游到水浅的地方活动、觅食,盛夏浅水温度高,寒冬浅水温度低,鱼儿会游回深水区避暑和越冬。索饵洄游就是离窝寻找食物。在天然水域里,鱼是四处觅食的,在河川、湖泊、水库里生活的鱼,都喜欢栖息在靠近岸边有水草的环境。早晨日出以后,开始活动,在草边觅食;到了中午,逐渐向深水处游动、觅饵;傍晚,又逐渐往栖息场所洄游。渔谚“一日三迁,早晚溜边”,讲的就是这个科学道理。产卵洄游是离窝寻找生儿育女的地方。在产卵期,如果它们的栖息场所附近有水草茂密、无流速的浅滩,可作为“产床”,它们便会在附近就地产卵,产卵后就在附近觅饵育肥。

B.鱼类的洄游方向和距离各有差异,有的从深海到浅海,有的从浅海到深海,有的从南向北,有的则从北向南。因此,有人根据鱼类的洄游方向和距离划分为:

(1)完全洄游:由海洋到河川,或由河川到海洋的长距离洄游。完全洄游分两种:①溯河洄游:成鱼生活于海洋中,等到性成熟时便上溯到河川进行繁殖。如鲑、鳟、鲥、鲟等鱼类。②降河洄游:幼鱼生活在河川中,将成熟时游往深海进行繁殖,如鳗鲡等。

(2)不完全洄游:终生生活在海洋之中,仅在深海和浅海间洄游,有的到河口为止,有的根本不到河口。这类洄游可分为:①向陆洄游:指由海洋深处向浅处进行的洄游,一般鱼类的生殖洄游均属于此范畴。②离陆洄游:指由近海向深海进行的洄游。一般海洋鱼类的越冬洄游均属此类。

(3)垂直洄游:不少鱼类有在水体中上下移动的习性,称为垂直移动或垂直洄游。各种鱼类垂直移动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在昼夜24小时内有一定节律性,其垂直移动达到的水层则各有区别。

鱼类垂直移动的原因,一是追随浮游生物所致;二是鱼类白天移到水底层是为了避开光线,而夜间上浮索饵是出于逃避鸟类、海豚等天敌;三是许多鱼类垂直移动的幅度受温度的影响,如黄海、东海的鲐鱼。总之,鱼类的垂直移动除其本身的生理状态之外,还取决于环境、水温、风浪、海流等因素。

正确掌握了鱼类的垂直移动规律,便可以按其所在的水层进行垂钓,这对垂钓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4.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到刮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的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于是这一带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

5.集群习性

除鲇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集群行为与鱼类的生态学类群、属性、种类、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有关,与鱼类的生活机能,如繁殖、索饵、防御、洄游等也有密切关系。此外,集群行为与鱼类的栖息环境也有关。

鱼类到哪种水域环境中生活,是由生物性因素及非生物性因素决定的,集群行为与这两种因素亦有密切关系。集群的生物性原因有以下几种:因生殖需要而集群,称生殖集群;因营养需要而集群,称育肥集群;冬季因寻找适温环境而集群,称越冬集群;为便于找到洄游路线而集群;因防御敌害的需要而集群。

在垂钓活动中,我们应根据鱼类集群的特性选择钓场、寻找鱼道、确定钓点,这样才能够提高上钩率。

6.趋氧、趋静习性

鲫鱼、鲇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麇集、趋之若鹜。

7.趋光习性

光对鱼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有明显影响。同种的鱼类在不同海区对光具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环境的差异所致。因此,在某海区很有成效的诱鱼方法,到另一海区诱捕同一种鱼时,不见得同样奏效。

鱼类对光谱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反应也不相同。枪乌贼对紫色光线反应强烈;在光诱捕鱼时,用强功率的橙、黄色光诱集针鱼,效果非常显著;而笛鲷、刺鲍、河鲀和鳟类对绿光的反应良好,对青色反应最好;鳗鱼对青、绿色光没有反应,而对紫色光有强烈反应;带鱼对蓝色、红色有趋光反应。沿海渔民常采用灯诱的方法捕鱼或钓鱼,现在有些地方已采用把灯直接装在钓具上的方法,简便实用。一些垂钓爱好者在夜钓时采用集鱼灯、荧光漂、夜光钩,这都是利用鱼类的趋光性提高钓获率的措施。

综上所述可见,鱼类活动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因地而异、因时而别。钓者必须在实践中更多地摸索各类鱼的活动特点,善于分析和把握各个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以便选择最佳钓点。

钓具的准备和选择

一、主要钓具

钓竿

钓竿是指钓鱼的竿子,属钓具之一,是钓具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重量、长度、弹性、韧性、质地与垂钓效果密切相关。从古代以竹、苇或竹苇混合材料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以玻璃纤维、碳素纤维及玻璃纤维与碳素纤维混合的材料为主,到今天的电脑全自动钓鱼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钓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新颖的专用钓竿层出不穷。下面介绍不同分类的钓竿。

1.钓竿的种类

钓竿的种类繁多,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按竿的材质可分为:竹竿、芦竿、玻璃钢竿、碳素纤维竿。

①竹竿:竹竿是使用历史最长的钓竿,是传统的钓竿。根据文字记载,竹竿在我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竹竿有单节和多节之分,市售竹竿以直插式多节为主。竹竿价格低廉,强度较好,但重量较重,体积较大,竿体不够平直,弹性也较差,现被多数垂钓者所弃用。由于竹竿取材制作方便,也有人喜欢自己动手做。

在自己制作竹竿时,最好选用紫竹、斑竹、文竹、水竹、小毛竹等。竹子一要充分成熟;二要充分风干;三要管薄、重量轻;四要节短通直;五要富有弹性,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最好是两三年的竹子。竿梢用山竹,有虫蛀裂缝的不能用。遇到弯曲的竹竿,先将竹竿置于火炉上温烤,由粗至细顺节慢慢转动烘烤扳直,节疤上的倒刺不要削得太深,以免失去外皮而伤竿。每节竿的长度以1.75~1.80米为宜,然后用砂纸打光,不要把竹皮去掉,尤其在两节竿的插头处,要细心打磨,直到互相吻合紧凑为止。套头处用细线或细铁丝缠绕,至少缠绕10厘米以上,竿的内节打通,细竿可分别插入。如需钓大鱼,可在钓竿的末节竿上装上渔轮。经久耐用的钓竿就制作好了。每次垂钓后,要用布将钓竿擦干净、晾干,放入布袋内,平放或挂起以防止变形和受潮。

②芦竿:芦竿是用芦竹制成的钓竿。芦竹是芦苇科中的大型品种,具有生长快、当年成熟、笔直滚圆、竿长、节短、体轻和不易倒伏等特点,它又有竹的壁厚、强硬、坚韧、弹性大的特点。因此,用它做钓竿称得上是物美价廉。刚收割的青芦竹水分大,竿体沉重易折断,需经半年时间的风干后才可使用。风干后的芦竹呈金黄色,富有油质和光亮,夏天要除去叶衣,置于室内高处收藏。但梅雨季节易生霉斑,应常拿出来暴晒一两天,或用柴油、猪油、植物油等将其抹一遍,以防虫蛀。

用芦竹制竿一般多制成长两节竿或长三节竿,但也有制成四节竿、五节竿或六节竿的。制作方法与竹竿相同。芦竿的使用比较省力,将竿梢放在水面或水草上,不会沉入水中。在钓到鱼时,可以立即提竿。钓到大鱼时,可先与其“周旋”,然后再用抄网去抄鱼。

芦竿除了人为因素外,一般不易折断,折断处多为套接处的水渍经久不干、霉变腐朽所致。芦竿也有硬竿和软竿之分,这主要表现在竿梢的粗细上,有的钓者还用相应的干芦苇做梢,这也属于“软竿”之列。

③玻璃纤维竿:玻璃纤维竿是用酚醛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而成的。玻璃纤维竿比竹竿更加轻巧结实,富有弹性、韧性,美观大方,竿体挺直,携带方便。多系内藏伸缩式结构。竿长3~9米,节数由3节到10节不等。玻璃纤维竿的价格适中,是世界各国垂钓者使用最多的一种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