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
独不见
沈俭期
【原文】
卢家少妇①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②。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③。
【解析】
《乐府解题》说:“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题历来多写闺中伤离恨别之情。
本诗抒写闺中少妇思念征人长夜不寐的幽怨,她虽身居华堂,却孤独寂寞,羡慕海燕犹能双栖。丈夫久戍边地,音信不通,她的思情离绪不可断绝。
【注释】
①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指长安少妇。②丹凤城:这里指唐京城长安。③流黄:杂色的丝娟,指所捣之衣。一说指流黄制的帷帐。五言绝句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鹿砦①
王维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②,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zhài):是辋川的地名。
此诗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村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
竹里馆①
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
此首也是《辋川集》组诗之一。这首优美如画的诗,抒发了作者山居的闲适之情和淡泊之志。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②幽篁:幽深茂密的竹林。③啸:撮口发出悠长而清亮的声音。这里指吟咏、歌唱。
送别
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①。春草年年绿②,王孙归不归?
【解析】
王维这首送别诗很有特色。它不是写与友人话别时的离情别绪,而是写送别之后,回到家里,仍然在想着别去的友人,明年此时,是否能够归来。诗中没有明写惜别,而盼其归来的深情溢于言外。
【注释】
①山中:指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掩:关闭。柴扉:柴门,此指辋川别墅。②年年:一作“明年”。
相思
王维
【原文】
红豆生南国①,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解析】
唐朝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的《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此诗意在借红豆以寄托自己对远在岭南的友人的怀念。
【注释】
①红豆:别名相思子。题一作“相思子”。《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②撷(jié):摘取。
杂诗
王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①,寒梅著花未?
【解析】
此诗抒写思乡的情怀。诗中用家常絮语的方式向友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开头两句的判断口气,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结尾两句问到窗前的寒梅,十分亲切而意味深长。
【注释】
①来曰: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绮窗:镂花的窗户。
送崔九
裴迪
【原文】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①。莫学武陵人②,暂游桃源里。
【解析】
崔九,即崔兴宗。当时裴迪与王维、崔兴宗同游。裴迪在这首送别诗中,劝友人归山以后,无论深浅远近,都要去饱览那丘壑之美,不要再出山来,要永远以山林为家。
【注释】
①须:应。尽:极,用作动词,这里是饱览、尽情地游赏的意思。②武陵人:即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渔人。
终南①望余雪
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②,城中增暮寒。
【解析】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于开元年间在长安应进士试的诗题。按唐制规定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此诗却只作了二韵四句便交卷,问他为何不写完,他说:“意尽。”(见《唐诗纪事》)考官看了很赞赏,因此祖咏便录取了。此诗前二句破题,写得景色如画。后二句更好,上句写山林,下句写城里,都很切合题中的“望”字。望中所见所感,两个特点都写出来了。这后两句,还含有终南雪景虽美,但城中人却受到寒气威胁的深意。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②林表:林梢。霁(jì)色:雪后映射出来的晴光。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
诗的上半写泊舟洲边,暮烟笼罩,于是产生客旅愁思。
诗后二句写景色,堪称佳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淡雅幽美的水墨画。
【注释】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
春晓①
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鸟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为后边作铺垫。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卉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鸟啼花落的展现,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
静夜思
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①,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诗写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怀。
前二句是床前的镜头,后二句写诗人再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此时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
【注释】
①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怨情
李白
【原文】
美人卷珠帘①,深坐颦峨眉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解析】
诗的开头两句,从卷帘远望到深坐颦眉的动态中,极写闺中美人相思之苦,怨情之深。第三句总写一笔,承上启下,从美人无言的泪痕中,抒发了她内心的痛苦。“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种欲恨还怜的情态。更加楚楚动人。末句所谓“不知心恨谁”,其实,这对所恨者已作了充分的暗示,只是不把它点明,这就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也反映了美人的善良品德和优美情操。
【注释】
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念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
八阵图①
杜甫
【原文】
功盖三分国②,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
【解析】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诗的上半,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半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第三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最后一句是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注释】
①八阵图:八种阵势的法度。八阵,指古代兵法中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图:法度,规模。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沙洲上。②功盖:是说诸葛亮有盖世的功业。③石不转:指诸葛亮布石为阵的八阵图,江水冲不走。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此诗前两句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写到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高,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千古传诵。
【注释】
①鹳(guàn)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楼有三层,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送灵澈①
刘长卿
【原文】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③。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解析】
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这首五绝,就是刘长卿送灵澈僧人归山的一首赠别诗。表现了诗人同僧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情。
此诗通篇写景,在疏落的晚钟声里,在那苍茫的暮色中,灵澈僧人的斗笠上带着斜阳独自返回,写景宛如图画,幽远疏淡。
【注释】
①灵澈:当时著名诗僧。②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黄鹤山上。③杳杳(yǎo):深暗的样子,此指天边的暮色。
弹琴
刘长卿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解析】
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这诗借听弹琴声,慨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写诗人感到曲高和寡、世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原文】
孤云将野鹤①,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②,时人已知处。
【解析】
诗题中的“上人”,是诗人的友人灵澈诗僧。灵澈上人将欲归隐沃洲,诗人写诗送别。诗开头,从野鹤凌云飞去,比喻僧人归隐山中,贴切有味。后两句写他如真到冷寂的深山隐居修行,就不要到热闹的名胜(沃洲)去沽名钓誉。
【注释】
①孤云、野鹤:古人认为是超尘脱俗的事物,此喻指“上人”。②沃洲山: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在此地放鹤养马。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