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47600100000012

第12章 循环系统卷(2)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做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脑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4)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2.鉴别要点

(1)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为主证。眩晕无昏迷及半身不遂等症。

(2)头痛:与眩晕可同时互见,但以头痛为主证。

(3)痉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主证,但眩晕欲仆或晕旋仆倒后始终神志清醒。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眩晕病位在脑,但以肝、脾、肾三脏失常最为常见。肝阴不足,或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有头胀痛,面潮红等兼证。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可有眩晕头重,食欲缺乏,呕恶,耳鸣等症;气虚血少,则有面色无华,纳差,肢体乏力等症。肾精不足,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状。

(2)辨病性:眩晕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

2.分证论治治疗大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气血。本病的发生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应注意滋阴潜阳。

(1)风邪上扰

主证:眩晕,可伴有头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伴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脉浮细;或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脘闷满,苔薄腻,脉濡。

治法:风寒表证治宜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风燥表证治宜轻宣解表,凉润清热;风湿表证治宜疏风散湿。

方药:风寒表证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北细辛3g,白芷10g,川芎10g,生甘草6g。

风热表证者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荆芥10g,薄荷10g,竹叶10g,钩藤10g,白蒺藜10g,生甘草6g。

风燥表证用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10g,豆豉10g,杏仁10g,贝母10g,栀子10g,麦冬12g,沙参15g,玄参10g。

风湿表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藁本10g,防风10g,蔓荆子10g,车前子10g,甘草6g。

(2)肝阳上亢

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12g,生决明20g,桑寄生10g,牛膝12g,益母草10g,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茯神15g,夜交藤10g。

(3)痰浊中阻

主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

(4)瘀血阻窍

主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桔梗6g,枳壳10g,生地黄15g,甘草6g。

(5)气血亏虚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15g,白术10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6g,炒酸枣仁10g,木香6g,龙眼肉10g,生姜6g,大枣10g。

(6)肾精不足

主证: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耳鸣,腰酸遗精,齿摇发脱。偏于阴虚者,颧红咽干,烦躁形瘦;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发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精,充养脑髓。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川牛膝10g,鹿角胶10g,龟甲胶10g,知母6g,黄柏6g。

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鹿角胶6g,附子10g,肉桂6g,杜仲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

3.针灸疗法眩晕肝阳上亢证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行间等穴,痰浊中阻证,取脾俞、中脘、章门、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毫针,行泻法;气血亏虚证取膈俞、脾俞、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肾精不足证取命门、肾俞、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预防】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节制房事,养精护肾;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劳作,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辛辣之品,病后或产后宜加强调理,防止气血亏虚。

西医常见疾病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心脏疾病所致心脏舒缩功能障碍或负荷过重,使心排血量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引起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衰时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按发生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按临床表现,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按心排血量的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可分为低排血量型心衰和高排血量型心衰。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病证范畴。

一、慢性心力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

②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心肌病,以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性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有维生素B1缺乏症、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均为罕见。

(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指心脏在收缩时所承受的阻抗负荷增加。左心室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右心室后负荷过重见于二尖瓣狭窄所致肺动脉高压、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动脉瓣狭窄等。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是指心脏在舒张期所承受的容量负荷过大。

瓣膜反流性疾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全身性血容量增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等。

2.诱因①感染:可直接或间接使心肌收缩力减退而诱发心衰。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②心律失常:主要为快速室率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诱发;③过度劳累、情绪激动;④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等;⑤治疗不当:不恰当停用洋地黄或过量,利尿过度等;⑥妊娠和分娩:妊娠晚期机体代谢率和血容量显著增加,分娩子宫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加之分娩时用力,均可使心脏负荷增加;⑦出血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⑧肺栓塞等。

3.发病机制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降低时,机体通过心血管和神经体液调节,调度储备力量使心排血量恢复或接近正常,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此时心功能属代偿期,临床上不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随病情进展,代偿超过限度时可致代偿无效引起心力衰竭,即心功能失代偿期,继而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通过以下机制进行代偿。

(1)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脏前负荷,使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从而使心室肌纤维适当延长。按照Frank-Starling定律,心室肌纤维在最佳长度(2.2μm)内,伸展越长,心肌收缩时的缩短也越明显,心搏量亦增加。

(2)心肌肥厚;心肌肥厚以减小心室壁张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力,是心脏后负荷增高时的主要代偿机制。当压力负荷增加,并刺激心脏蛋白合成和肌节的平行复制,心肌体积增大及心肌纤维增粗,形成心肌向心性肥厚,增加心肌排血量。

(3)神经体液机制: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心排血量降低,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提高心率,以增加心排血量。同时静脉收缩以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后负荷,心率加快均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量随之减少,RAS被激活,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周围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调节血液的再分配,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促进醛固酮分泌,使水、钠潴留,增加总体液量及心脏前负荷,对心力衰竭起到代偿作用。

【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主要为肺循环淤血产生的临床表现。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1)症状

①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主要的症状,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呼吸困难仅发生在体力劳动时,如登山、上坡、平地快步等活动时出现,休息后可自行缓解。随病情的进展,较轻微活动时亦可出现呼吸困难,故劳动力逐渐下降。

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在卧位时发生,抬高头部、半卧位或坐位时减轻,即称为端坐呼吸。主要因这种体位可使血液转移到身体的下垂部位,从而减轻肺淤血,且膈肌下降使肺活量增加,缺氧症状得以减轻。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以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可伴阵咳、咳泡沫样痰或呈哮喘状态,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大多于端坐呼吸后可自行缓解。

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最严重形式(详见急性心力衰竭)。

②咳嗽、咳痰和咯血:咳嗽多在体力活动或夜间平卧时加重,痰通常为白色泡沫痰,偶可见痰中带血。急性肺水肿时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咯血主要是肺循环压力显著增高,肺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③其他症状:因心排血量降低,患者常感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嗜睡、尿少等。

(2)体征:①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常有心率增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②肺部湿性啰音。两肺底闻及湿性啰音,随病情的由轻到重,肺部湿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至全肺。③其他。少数患者有胸水,多见于右侧;部分患者可出现交替脉。

2.右心衰竭主要为体循环淤血产生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

(1)症状:胃肠淤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腹痛,严重病例有黄疸;肾淤血可致尿少、夜尿增多。

(2)体征:①除原有心脏体征外,右心室显著扩大,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出现三尖瓣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②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③肝大,常伴压痛;④水肿,多发生于身体下垂部位,以踝内侧及胫前较明显,仰卧者以骶部为明显,常为对称凹陷性水肿。

3.全心衰竭多见于各种心脏病的晚期,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并存,因有右心衰竭,右心排血减少,可使左心衰的肺淤血临床表现减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可有少量蛋白尿,少数透明或颗粒管型和红细胞。血尿素氮可升高。肝功能转氨酶增高。慢性心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2.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表现。

3.心电图心衰本身无特异性心电图变化,可提示有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4.其他超声心动图、核素造影、静脉压测定均有助于心衰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有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

(2)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左心衰有肺淤血的表现,即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两肺底部湿啰音,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交替脉等;右心衰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水肿、发绀等。

(3)结合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静脉压测定、核素造影等。

2.临床类型的诊断

(1)收缩期心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衰,原发病多为心肌本身病变或心肌代谢障碍。临床特点为:心肌收缩力减退、心室腔扩大、心排血量下降。一般左心室射血分数<40%可认为有收缩性心衰。

(2)舒张期心衰:原发病多为肥厚型或限制型心肌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早期。临床特点为:心肌显著肥厚、左心室内径正常而左心房增大、代表收缩功能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减低。

3.心衰程度的诊断按心功能情况可分为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