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三人又回到书房,叙谈片刻,见天色已晚,王澍起身告辞。
曾静道:
“天色太晚,贤弟还是明日再走吧!”
“不妨事,”王澍笑道,“我家离曾兄府邸不过二里地,想来就来,想走即走,何在乎天晚。”
曾静不再挽留,吩咐安子拿来纱灯,亲自送至大门口,望着王澍主仆三人打着灯笼走远,才回到书房。
甘风池正坐在书寨旁低头沉思。听到曾静进门的脚步声,抬头道:
“甘某在此打扰多日了。因有要事在身,明日就告辞了。”
“义士,何出此言?”曾静大吃一惊,“莫不是舍下有所慢待。”
甘凤池忙道:
“尊府待甘某如上宾,甘某感激不尽。只是如今反清大计毫无着落。甘某怎敢在尊府独自逍遥。”
“义士为国忧愤令人钦敬,但曾某也早有举事之心,永兴百姓亦和曾某一样早有反清之心。以义士的英名,何不在此地领我们做·番大事。”曾静目光中充满期待之意。
甘凤池不便拒绝,只得道:
“如今湖南官丰民富,百姓生活安定。恐怕没有人甘冒杀头的危险跟我们一起反清。”
“不,义士差矣。”瞥静异常坚定地道,“驱除夷狄,还我汉人江山。此乃天地之大义。曾某为大义而死,虽死尤荣。况且曾某也交接了一些仁人义士,他们平日早有献身大义之意。义士可否在此稍待两日,我可招集这些义士来舍下共议大事。”
甘凤池颇觉可笑,他是当今名满天下的反清义士,多次真刀真枪地与满清斗过。凡天下知名的反清义士无不知晓。曾静所说的义士,无非是同他一样,空有反清复明思想的儒生,迂腐得可爱。他们哪里晓得流血牺牲的残酷。于是便婉转地说道:
“蒲潭先生不必操之过急。纵观满清天下,如今还是清廷鼎盛之时。盲目举事只能是以卵击石,白白牺牲同志的生命。为今之计,只有耐心等待天下有变,寻机发难。方可一举推倒清廷,恢复明室天下。”
“耐心等待,”曾静自顾自地叹息道,“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我曾某年过半百,一事无成。今生还有几个年头?我愧对先人啊!”
甘凤池只得好言劝慰道:
“人生荣辱自有天命,何必过于计较个人得失。”
曾静默默地坐下,低头想着心事。
“曾兄,”甘凤池有意引开话题,王澍说岳钟琪升任川陕总督,看来是真有其事。”
“岳钟琪!”曾静精神一振,变得异常兴奋道,“我有一计可使雍正皇帝天下大乱。”
“曾兄有何计策?”甘凤池不名所以。
“此计一定可行。”曾静目中闪着兴奋的光,仿佛已是胜券在握。王澍说岳钟琪本是宋人岳飞鹏举的后人。岳钟琪想必心里向着汉人,如果我们向他晓以大义,讲明利害。他必会起兵反清,以求自保。雍正天下必乱。我等可趁乱起事,夺取天下,恢复明室。”
甘凤池听得哭笑不得,这位迂夫子竟将反清大事视作演戏,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曾静正沉浸在一厢情愿的想象中,异常坚决地说:
“明日我便动身去西安,亲自上书岳钟琪,劝他起兵反清。”
甘风池不得不打断他的话道:
“曾兄,王澍所盲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据我所知。岳钟琪出身将门,在军中屡立战功。雍正即位时随年羹尧破西藏王罗卜藏丹津于青海,后又率军攻下准噶尔部落。岳钟琪死心踏地为清廷卖命,深受雍正信任。官职由游击、参将副将升川陕甘提督,甘肃巡抚,一直到顶替年羹尧升到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的宠臣悍将,他怎么会反叛!”
曾静料不到甘凤池对岳钟琪了解这么详细,不愧为反清复明的斗士。但他头脑中策反岳钟琪的念头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而且振振有辞地道:
“岳钟琪手握重兵,一定为雍正疑忌。他也会像前任总督年羹尧一样落得丢官降职,直至被害了性命。只要向他说明利害,他必会举兵反清,以求自保。”
“曾兄,”甘风池劝道,“做大事不能仅凭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岳钟琪不同于年羹尧。年羹尧帮雍正谋位不正,才奇功高又洞悉雍正的诸多隐私。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震主。雍正皇帝必欲除之而后快。岳钟琪则不同,他以军功升职,不参与宫中储位之争。雍正任用他为川陕总督,无所疑忌,当然不会以待年羹尧的手段待他。岳钟琪屡屡升迁,当然会身感皇恩,誓死效忠皇上。哪里会有反叛之心。曾兄徒以口舌之利劝其反清,岂不是缘木求鱼吗!”
“不,即便岳钟琪不为雍正疑忌,但他是岳武穆的后人,曾某也会劝导他,夷夏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今日的满清就是宋时女真人的金国,岳氏祖上岳飞的仇敌。岳钟琪既为忠臣之后,就该替岳氏先祖报不共戴天之仇,岂可以汉人之躯事夷狄禽兽。”
甘风池想不到这位曾老夫子竟如此倔强,简直不可理喻,只得叹息道:
“曾兄视大事如儿戏,恐怕枉送了性命。”
曾静朗声道:
“即便舍了性命,曾某也在所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曾某也可青史留名。曾氏族中也多了一个仁人志士。”
甘凤池苦口婆心说了半夜,曾静上书岳钟琪策反的主张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坚定。这倒是出乎甘凤池的意料之外。甘凤池一生行走江湖反清复明,结交的仁人志士无计其数。念一和尚、杨启隆、邬思道、张思遆、张云如、周昆松……,无不是为大义舍生忘死之士。像曾静这样的“义士”,甘大侠还是第一次遇着。
两个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互道晚安,各自回房歇息。
第二天,天刚放亮,曾静就直奔甘凤池歇息的房间。原来他一宿没睡,连夜赶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的信。这时正赶着给甘凤池看。
“一风大师!”
曾静连喊数声,房内无人应声。心中奇怪,用手轻轻一推,房门竞没有拴,只是虚掩着。曾静走到房里。但见那床上被褥整齐,只是没了和尚的踪影。再一看床头枕上放着一封信。曾静急忙拿过。那信封上写着:蒲潭先生亲启,取出信纸,只见上面字力遁劲,洋洋数言。
“蒲谭先生台鉴:
多蒙厚待,甘某感激不必言表。然先生欲为之事,吾以为甚为儿戏。你我同志道中人,当殚精竭虑,共为大义。先生将所为,某不敢苟同。上书一事,绝不可行,切切为念。
恕不辞行。
某拜上。”
曾静看完,很是气恼。自己剖心倾胆反清复明,却不为名满天下的反清义士理解。甘凤池明明是瞧不起自己,我却偏偏要做一件轰动天下的事,给他甘风池瞧瞧。
决心已定,曾静便奔回卧室,将准备上书岳钟琪的事跟尚未起床的曾夫人说。曾夫人吓了一跳,紧紧拉住丈夫的手叫道:
“这可是诛灭九族的罪,你莫不是发疯了吗?”
曾静不耐烦地道:
“你平日不是也讨厌满人,支持反清复明吗?”
“平日只是说说,你怎么当真就去上书造反,明摆去送死呀?”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名垂青史,死了也值。”
“名垂青史?”曾夫人讥笑道,“出名、出名,你就知道想出名。屡试不中,出不了名,就恨世道,恨满人。如今,竟要提着脑袋想成名。要知道,人想成名,那是命里注定。含糊不得。”
“胡说八道。”曾静气得一把推开老婆,“你要是怕死,就变卖家产逃到深山老林去。我一定要亲自上书岳钟琪。”
曾夫人一见老头真动了倔劲,要一条道跑到黑。只得劝慰道:
“这样大的事,也不能说去就去。敬卿去开封赴考,也该回来。我看等他回来,你们再商量商量。”
曾静不再言语,他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敬卿就是他的最得意弟子张熙。平日尽得老师衣钵真传,很有些学问。在永兴地方也小有名气。因他原籍河南,所以去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曾静想到张熙,才止住一颗冲动的心,决定等张熙回来。师徒商议后再作打算。
说来也巧,天刚过午。一位满面风尘的英俊儒生来到曾府。他就是张熙。春月、秋凤一见,欢喜得一齐迎上前去,接行李,掸风尘。问东问西。曾静这时也从学馆回府,听见动静。忙和曾夫人一起走出房来。
张熙看见老师和师娘亲自迎出房来,慌忙走到跟前磕头施礼。师徒人等人室坐定。曾夫人着急地问道:
“敬卿,考得怎么样?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唉,别提了,今科没指望了。”张熙垂头丧气地说。
曾静不安地问道:
“难道考得不顺利?是不是又出偏题,怪题。”
“其实根本就没能考试。全场罢考。”
曾静夫妇吃惊地问道:
“怎么会出这种事?”
张熙喝了一口茶水,清清嗓子道:
“说来都是因河南总督田文镜而起。田文镜非科甲出身,当然没有师生同科的援引。因偶然的机会参奏山西巡抚德匿灾不报,谎称收成甚好、无需赈济而得雍正的赏识,直升至今天河南总督的位置。田文镜因不是科甲出身,对待属吏和读书人尤其苛刻。在豫省竭力推行新政‘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使读书文人不愿在豫省做官。这才引起士子们联名罢考。”
“河南学政怎么料理此事?”曾静追问道。
“河南学政张廷璐就是当朝第一宣力之汉臣张廷玉的弟弟。但据同科的士子说,就是他在暗中煽动罢考。想借机把田文镜赶出河南。田文镜集河南军政、民政、财政、文政于一身,这次罢考是开国第一次,后果严重,田文镜当然亲自过问。为首的士子已被总督衙门拿了。凡参加罢考的士子当年不得应考。也有人说田文镜还要向皇上参劾张廷璐。这位雍正皇帝的‘模范总督’根本没把张廷玉当回事。”
曾静安慰道:
“敬卿,不必难过。雍正任用田文镜这样的酷吏,哪里还有咱们读书人的出路。即便这次不罢考,即使你文章做得花团锦簇,以满清官场的黑暗,也未必金榜题名。”说完,向曾夫人不满地翻翻眼皮。
曾夫人当然明白老夫子是在回敬自己,气得转过脸去不理他。
张熙向老师微微一笑,一副全不在意的样子说道:
“弟子秉承恩师教诲,时时不忘自己是汉民。决不为清廷服务。此次赴豫省考试,无非是想借机打入官场,从其内部推倒清廷,恢复汉人天下。”
“你不忘为师教诲就好。”曾静甚感快慰,便道,“为师正有一事与你商议。”说着,从衣内取出那份策反信,放在张熙面前。
张熙一目十行,匆匆看过,吃惊地道:
“恩师,您要做什么?”
“为师要亲自去上书岳军门,劝其起兵反清,报汉人之仇。”
张熙愈加惊奇,钦佩地道:
“恩师真是神人妙算。弟子赴开封赶考,一路听人传言,说岳钟琪本岳鄂王之后,现手握重兵,有朝一日必夺雍正天下,路经长沙岳麓山时,弟子遇见一个白发白须的道人,挑着招牌‘云水道人,善观气色’八个字,路人争相请道人看相。道人一一看了,无有不准,临走时,那道人在桥上写了八个字‘五星联珠日月合璧’。弟子当时就记下了。”
“会有这样的事。”曾静惊讶不已,低声念道,“五星联珠,日月合璧’,这是暗喻复明之意。看来是天下将乱,世道将变。”
“恩师所说极是,”张熙兴奋地说,“弟子也是如此看法。我们应该有所行动才是。”
曾夫人一直在听他们师徒说话,原以为张熙会劝阻老师不给岳钟琪上书。现在看来这师徒怕是要一起发疯了。果然,曾静接着道:
“为师近日就准备动身去西安,上书岳军门。”
“不,恩师。”张熙忙阻止道,“此去西安路途遥远。您年过半百,哪里经得起长途跋涉。还是由弟子代劳吧!”
曾夫人一听张熙所言,心中暗喜,忙从旁劝道:
“敬卿说得对。你这么大岁数的人,万一有个闪失,岂不误了大事。”
曾静怒视着夫人道:
“此次上书有杀头的危险,怎好让敬卿代劳。”
“恩师,”张熙见老师如此珍爱自己,激动地纳头便拜,“反清复明本是弟子平生之志,至死不渝。弟子孤身一人,无牵无挂。还是由弟子代您去吧!”
“老爷,您还有学馆里那么多的学子,这一去,他们可怎么办?”曾夫人寻找时机劝阻着丈夫。
张熙跪在地上,热泪横流。道:
“您要是不答应,弟子就永远不起身。”
曾静无奈,只得答应道:
“快些起身,为师的答应就是。”
第二天,张熙收拾好行李,藏好书信。便踏上行程,曾静和夫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临别的话交待了一遍又一遍。此时深秋已过,山风吹在脸上,已颇有些寒意。几颗光秃秃的老树无精打采地站在路旁,倾听着小桥下面单调的流水声。
“恩师请留步。弟子就此别过了。”张熙也知此去也许就是从此阴阳两隔,因此,声音哽噎着说道。
曾静无声地望着远处黑黝黝的山,半晌低声吟道: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张熙闻听,精神为之一振,慨然道:
“弟子如今就是那刺秦王的荆轲。请恩师静候弟子佳音。”说完,毅然转身,向着驿道大步走去。
二、西安策反岳钟琪
教书匠的学生,做着跟老师同样的梦,背着一口袋窝窝头,千里迢迢去了西安。朝廷督臣跟他做了兄弟,兄弟交心之后,他的梦才惊醒。
立冬刚过,江南还有着晚秋的暖意。地处西北的西安古城却是一派严冬的萧条景象。驿道两旁的老树光秃的枝丫支挺着,在微微的寒风中冷不丁地颤抖几下。街上不得不外出办事的人们穿着厚厚夹袄,萎缩着头,快步穿过路口,直到避风处才肯歇下脚。总督府门前的清兵还没换上过冬军装,个个袖着双手,怀抱长枪,无可奈何地在寒风中挺立着。
“得,得,得……”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只见一匹火红的战马,挟着一阵寒风飞驰而来,到了总督府门前,那马突然打住。马身上跳下一位年轻的军官。门前的清兵一见慌忙接过马的缰绳。那军官快步如风,进入总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