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未曾想到天下竟有如此可笑、可恨、可恶的逆匪,在当今太平盛世胡言乱语,难道他没有看到朕几年来所施行的善政?此事岳卿谨慎对待,不得有半点玩忽懈怠,不得一推了事。卿乃智者,岂能贸然用刑讯呢?逆贼敢来下书,早已不畏死矣,哪能如此轻易审得结果出来。朕于卿是万分信任,卿就不能辜负了朕。卿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审出实情;卿要慢慢地讲道理,讲我大清立国之政,先帝六十多年文诏武功之盛,讲朕的仁政恩德,再动之以情,劝导逆贼归化本朝,就学岳卿的榜样,干一番事业。只要揭出背后主使,就可将功补罪,不要往死路上走,指派你投书的人,其实是害你的人。岳卿亦可劝道:张倬敢投书策反,犯大逆大罪,真是一条好汉子。你师夏靓更是非凡之人。你师徒皆国家栋梁之才,何不洗心革面,出来为国家做大事,留名青史呢?为什么要替别人当枪使,自己也死于草野,成为逆匪而死无葬身之地。总之,朕要卿务必审理清楚,逆贼究系何人?特别要挖出后台主谋。”
岳钟琪反复将雍正批旨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心里又是喜又是忧又惊,喜的是皇上仍然对自己宠信有加;忧的是这张倬软硬不吃,得用什么办法方能审出实情;惊的是雍正皇上这样重视逆匪投书,作了如此具体的批示。自己若是处理不慎,就会受到皇上猜疑。
岳钟琪正在揣度雍正旨意。这时,一名戈什哈禀道:
“大帅,参将王灿拜见。”
岳钟琪一直视王灿为心腹,这时也想听听他的意见,便道:
“叫他进来。”
王灿进见,施礼问安已毕,便道:
“大帅,近日噶尔丹军马调动频繁,末将以为戎狄准噶尔恐生事端。驻巴里坤我军将士高度警戒,以应急变。”
岳钟琪吃了一惊,但很快恢复了自信,道:“噶尔丹年少气盛,待我军奋戈一击,打他个下马威,他自然不敢再轻举妄动。”
“大帅,我军还是谨慎的好。据末将的细作探知,青海叛匪罗卜藏丹津和他残余兵将都被噶尔丹收留,其力量不可小视。”
“你说的当然也有道理。但就朝廷的实力来说,打败噶尔丹的叛乱,应该不是问题,当年,噶尔丹的父亲策旺阿喇布坦和罗卜藏丹津相互勾结,反叛朝廷。结果落得十万大兵投降天朝,罗卜藏丹津只身逃往准噶尔。如今,噶尔丹在走他老子的旧路。”
王灿知道雍正初年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是由年羹尧做主帅,全面指挥的。岳钟琪当时是川陕甘提督,功劳也不小。但如今年羹尧已是钦定罪人,自然不便提起,于是便道:
“当年一战而败罗卜藏丹津,当然是皇上英明策划得当,再加上大人您指挥得当,调度有方的结果。”
岳钟琪心中甚是舒贴,口里却道:
“算啦!好汉不提当年勇嘛!王灿还有公事吗?”
“没有啦,大帅。”王灿轻轻摇摇头。突然又想起似的道:
“大帅,那张倬投书事问得怎样了?”
“你很关心吗?”岳钟琪似有深意地问道。
“不。不。”王灿慌忙摇头。“末将只是觉得事关大帅前程,所以为大帅着急——末将并不认识此人。”
王灿的话明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岳钟琪并没怀疑,只是被他的话提醒,一个主意便在胸中产生,于是说道:
“张倬冥顽至极,西琳和硕色两位大人用尽酷刑也未审出个子丑寅卯。本帅唯有让你去审。”
“我?”
“对,就是你,王灿将军。”
王灿颇感意外,为难地说道:
“末将乃一介武夫,升堂问案并非所长。何况,末将还有军务在身。明天就要返回军中。”
“不碍事。”岳钟琪胸有成竹地道,“你的军务可暂由副将纪成斌料理。你只管集中精力去问张倬一案。”
王灿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踌躇道:
“大帅,我怎么去做?”
“王灿,听口音,你和张倬都是南方人,本帅教你……”
再说张熙被西琳严刑拷打,皮开肉绽,体无完肤。身带重枷,下在死囚牢里,又暗又湿昏昏迷迷熬了三天三夜,几次差点见了阎王。第四天,突然被去了枷锁,转移到了一处宽敞清洁的宅院。一个温文尔雅的年青人上前侍奉饮食汤药,关切备至。张倬认识年青人,正是王澍的儿子王灿。只是不明白王灿身为参将,为什么要来侍奉“逆贼”。也许是岳钟琪命他来套出自己的口供。其实,张熙刚到总督府见岳钟琪的时候,就认出坐在旁边的王灿。因为王灿有几次省亲,排场不小。十里八乡的人见了都认得,张熙也认识他。但王灿却记不起张熙。张熙当时不知道岳钟琪的态度,怕事不成功连累王灿,所以装作不认识他。
张熙心有戒备,对王灿仍装作不认识始终一言不发。奇怪的是王灿只是侍奉饮食汤药,嘘寒问暖,态度非常谦恭,绝口不提投书的事。一连十多天都是如此。张熙反倒耐不住,心想,王灿既然想举荐老师曾静作幕僚,想必不会出卖家乡人。于是在一天午饭后,张熙试探着说道:
“这位兄台,听口音像是南方人。”
王灿一听,一改往日的官话,用永兴土话说道:
“咱们不止是同乡,还在故乡见过哩。因为我一见您就眼熟的紧。”
张熙一听乡音,倍感亲切,欣喜地道:
“我一开始就认出你,你是王灿。只是不知岳钟琪对上书的态度,怕牵连你王家。不敢相认。”
王灿一听,激动得热泪直流道:
“张兄真是倾心为我王家着想。王灿感激不尽。如果张兄相信在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管直说。”
张熙摇头道:
“我做的事可是犯死罪事,你帮不了,不过——”
“张兄要做什么,尽管说。”
“我只是想知道,岳钟琪为什么这样不审不问,好生待遇,他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张兄莫急,岳军门只是谨慎行事而已。他是明白人,尊兄老师夏靓先生的信中所说的道理,大帅怎会不懂?大帅的前任年羹尧就是前车之鉴,功高震主,历朝如此。岳军门比你们更有体会。他心里非常赞成夏靓先生的主张。但军中皇上的耳目众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皇上的猜忌。使得大事难成。为不走露消息,大帅特命我来侍奉张兄饮食起居,其余人概不得与张兄相见。”
张熙一听,喜出望外,连道:
“这是真的吗?岳军门真的愿意反清?看来师父所见不差。”
王灿故作忧虑地道:
“岳军门虽有叛清之意,却不敢贸然起事。因为不知夏靓先生到底有多少兵力可供使用。”
“岳将军大可放心。”张熙有些得意忘形,便信口说道,“我老师蒲潭虽无一兵一卒……”
“你的老师不是夏靓?”
王灿惊奇地问道。
“当然不是。”张熙得意地说道,“夏靓是我老师曾静的化名,他人称蒲潭先生,张倬也是化名,我真名叫张熙,字敬卿。”
“小弟明白,请张兄继续说下去。”
“我老师虽无一兵一卒,但凭他老人家的学识声望,结交了不少仁人志士,只要他振臂一呼,江南数眢的百姓即可起而响应,千军万马立刻召至麾下。”
“不知尊师都结交哪些仁人志士?”
“这个……”张熙欲言又止道,“我要和岳军门见面后再说。”
“也好。”王灿说道,“我就去禀明大帅。”
岳钟琪刚好办完军务,回书房休息。王灿进见,叙说了张熙所说的情况。最后道:
“看来张熙还没有完全清除戒备心理,不愿说出他们的同谋。”
岳钟琪非常满意,道:
“王灿,你功劳不小。余下的事,由本督来做。”
王灿在前,岳钟琪在后。两人走进张熙住的宅院。王灿走近张熙道:
“张兄,大帅看你来了。”
张熙站起身来,看着走进门的岳钟琪却没有说话。岳钟琪慌忙一躬手道:
“义士,岳某让你受苦了。”
张熙略一躬身道:
“张熙不敢。”
三人落座,岳钟琪看着张熙脸上的伤痕,不安地道:
“岳某惭愧,让义士受此酷刑。也是岳某糊涂,害怕朝廷见疑,竟对义士动用大刑。当看到义士宁死不屈,是个真正的英雄,岳某才由恨到敬,认真地考虑信中所言和自己的前途。”
张熙道:
“岳军门能有此转变,实为我汉人的幸事。”
“岳某早有驱除清虏之心,只是未逢知己不敢稍露,又身在公门,身不由己。今得遇义士和尊师教诲,使岳某迷津顿开,勒马回首。岳某感激不尽。如蒙不弃,岳某愿与义士结为金兰,不知高攀得起吗?”
张熙见岳钟琪说得这样诚恳、坦率,信以为真,心中一阵欢喜,想不到对方身为川陕总督兵部尚书、抚远大将军竟与一个穷乡僻谷的穷秀才结为异姓兄弟。将来我张熙何不成就一世声名。便道:
“岳军门既如此说,张熙从命就是。”
岳钟琪立即吩咐王灿摆设香案。两个人对天盟誓。岳钟琪大声道:
“苍天为证,岳钟琪愿与张熙结为兄弟,为光复汉人的家业,矢志共讨清虏,生死同心。如有背盟,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张熙也是同样盟了誓。
岳钟琪长张熙近二十岁,当然为长。当下便道:
“贤弟,你我既然是兄弟,便需同心协力共赴大义。请贤弟详细说明曾静先生都有哪些义士相助。愚兄也好心中有数。”
张熙道:
“如今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六省连年水旱天荒,官府压迫,百姓愁苦流离逃窜,人心思动,处处欲乱。蒲潭先生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策划起事,像湖南的有谯中翼、刘之珩,浙江的严赓臣、沈在宽、孙克用……”
“严赓臣、沈在宽也与尊师有交往?”岳钟琪吃惊地问道。严赓臣,字鸿逵,当世大名鼎鼎的人物,当朝大学士朱轼还曾推荐他进国史馆修《明史》。严鸿逵抗旨不就。这是岳钟琪都知道的。
“当然是真的。”张熙同这位新结拜的盟兄越来越投机,说起话来便有些信口开河,便把他所认识的一些读书人的名字说了出来。岳钟琪却在暗中欢喜,默记着一个个人的名字。
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张熙还意犹未尽,岳钟琪起身告辞。
岳钟琪套出口供,兴奋不已,回到书房。连夜给雍正皇帝写奏折,而且把迫不得己的情节也写进了奏折,表明自己竭力为皇上办事,不惜屈身辱志,与逆贼结拜,求皇上宽恕。第二天,岳钟琪将奏折连同西北军务谍报用六百里加急发往京师。
快过新年了,北京紫禁城内外早已是过节的情景,过年的喜庆的气氛荡漾在人们的心间,使得北方的冬天显得不是那么令人心寒。
雍正皇帝早已退了早朝,回到养心殿,伏案批阅奏折。胤禛继位以来,致力于刷新政治推行新政,诸多事务,千头万绪。每天除了御门听政,接见官员,披览奏章外,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朱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机构的奏折。雍正比历代皇祖都更重视奏折。首先简化了奏折传送的手续,使臣下的奏折直接送达皇上的手中。
三、新皇登基三把火
政敌一个个被铲除了,雍正盘算着要干出几件漂亮的事来,让那些瞧不起他的家伙见识见识他的才干。
送达的奏折愈来愈多。雍正从中掌握了每个臣子的真实情况。对朱批繁多的密折乐此不疲。
不知何时,雍正感到头有些胀痛,眼前也越来越模糊了。这才意识到自己从早朝到现在已经连续操劳两个多时辰没有休息。便站起身来摘下眼镜,走下御座,活动一下疲劳的筋骨。殿内空无一人。因为雍正吩咐过,所有宫人太监一律在殿外侍候,未经招唤,不得入内。
“吴德才!”
雍正突然喊道。
吴德才就是雍正的御前太监,听到皇上的喊声,急步躬身进来。
“奴才在,皇上有什么吩咐?”
“去看看衡臣在干什么,要是不太忙,叫他来陪朕说说话。”
“是。”
没多大会儿,吴德才回来了,禀道:
“回皇上,张相公正在军机房批旨呢,不过张相公说没有要紧的,马上过来。”
吴德才话没说完,张廷玉已经走进殿门。雍正站在御案前,待张廷玉走近,便问道:
“衡臣,圆明园的工程完工了吗?”
张廷玉躬身答道:
“已经完工多日了。只等皇上御临。”
雍正轻轻点头,道:
“朕每日忙于朝政,实在感到太疲劳。宫中枯燥无趣,朕想搬到圆明园去。”
“皇上说的是,国事固然要紧,但龙体更要保重。”
“衡臣,你陪朕去圆明园看看去。”
雍正吩咐吴德才摆驾,便和张廷玉一起走出养心殿,刚到军机房门口,正巧,方苞从房里走出。慌忙躬身道:
“皇上吉祥。”
雍正面带微笑道:
“方学士,朕要和衡臣一起去圆明园看看,你要是没什么要紧的事。也一起去吧!”
“臣遵旨。”
君臣三人正要走,雍正突然又回过头来,向旁边的小苏拉吩咐道:
“告诉兵部捷报处,凡有西北军务的奏折随时送到朕的手上。”
雍正一边往前走,一边向两人说着话。
“近来岳钟琪来奏折说,西北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招兵屯粮,蠢蠢欲动。还有一份奏折说有一个叫张倬的南方人,上书岳钟琪,策动他反叛朝廷。实在是可恨。”
张廷玉道:
“当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往准噶尔,就留下了祸患。现在噶尔丹若是和罗卜藏丹津相互勾结,势力不小。朝廷应早作防范。至于张倬上书东美。岳钟琪为脱嫌疑,一定会问个水落石出,皇上尽可放心。”
君臣之间说着话,已是到了乾清门外。车轿早已备齐。三人上了轿。吴德才喊声:“起驾!”三乘轿向紫禁城外走去。
圆明园原是前明朝皇室的一处废园。康熙四十八年,圣祖将此园赏给刚刚被封为雍亲王的胤禛。康熙亲赐园名: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处水景园,总共五千多亩,包括前湖后湖六十亩。胤禛即位后,因喜爱此园,便旨令园中进行大规模兴建,历时一年多,圆明园内建起二十八处各具特色的建筑群。
雍正君臣三乘暖轿来到圆明园门前停下。雍正揭开轿帘儿道:
“衡臣、灵皋,咱们就在这儿下轿,边走边看。”
“奴才依着主子的意。”张廷玉说着先下了轿,过来扶着雍正。后面方苞也跟着下了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