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亲王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朕岂能帮你们洋人引进谴责我天朝教义的西洋教义;岂能容忍攻击儒教的西洋教在天朝任意传播?如果朕也派一帮和尚、道士到你们西洋去,对你们的国事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你们的女王能答应吗?你们的天主能答应吗?”
雍正这一番话有理有据,人情人理,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任凭这班西洋教士再有“天主”也无反驳之力。麦德乐等人无言答对。但是他得知苏努一家没有被处死,已颇感意外。按他们既定的目标,能说服中国皇帝不处死苏努一家就行。至于要求清朝政府解除天主教禁令,则根本没抱多大希望。既然目标已经达到,还有必要惹中国皇帝发怒吗!麦德乐于是又叩了个头,恭恭敬敬地道:
“尊贵的中国大皇帝,您韵训谕非常有道理,作为敝国使臣,我一定向女王陛下转告您的话。”
雍正见这几个洋鬼子终于服软了。十分得意。但除恶务尽,他还要出一出最后一口恶气,便道:
“念你们是远邦小民,朕法外施恩,不追究今日之罪。但天主教决不能在天朝存在,西洋教士尽数驱逐。张廷玉,拟诏!”
张廷玉赶紧走到御案前,铺开诏纸,提笔等候。雍正一字一顿地道:
“西洋之天主教,蛊惑民心,混淆视听,攻讦政令。着各省即将大小圣堂拆毁尽净。其教堂之房屋院落,或改为仓廒,或改为书院,一所不留。京师顺天府之文安县、古北口、宣化府等处教堂,均改为官所,京师之北教堂,可改为病院。凡教堂之圣像、圣龛,尽行焚毁;西洋教士尽皆驱逐。天朝子民不得信奉西洋之教。钦此!”
张延玉一听,这诏旨也太过琐细了。但毕竟出自皇帝之口,他不敢更改一字,照雍正所说,一字不差地书写好,盖上皇帝印信。雍正看出他的心事似的,笑道:
“这诏旨是否太过琐细了。朕想那班西洋教士没为我大清做过一件有益的事,唯有教堂房舍可为我所用,所以朕不厌其烦,详加说明。”
众人一听,这一纸禁救令还包含着皇帝的精打细算。雍正一向训谕臣民节俭戒奢,但对几间教堂也斤斤计较,未免太小家子气。
洋教士们没想到雍正非但没解除禁令,反而严厉打击天主教,一个个面露愤恨之色,但慑于皇帝的威严,义不敢多说,便一齐把目光投向他们的代表麦德乐。麦德乐只好鼓起勇气,先给雍正磕丁个头道:
“尊敬的陛下,也许我们有些教徒做出了使您不高兴的事,可是这与整个天丰教无关。您的这个诏令太残酷了,贵国的康熙皇帝对天主教一向很宽容的,您却反其道而行之,太不可患议了。
雍正看也不看他,扫视一遍他的王公沂臣笑道:
“看来洋人还是不服气,要与朕理论。哪位爱卿能驳倒他们?”
张廷玉谦恭地一笑,道:
“万岁,就让奴才跟他们理论吧!”
他向麦德乐走近两步,很有礼节地一揖手,不急不缓地道。
“麦德乐先生,你说的不错,岂止康熙爷对天主教很宽容,前明皇帝对天主教也是不加干涉。因为那时的洋人传教十尊重我天朝的固有的礼仪风俗和儒家理学,谦恭地自称为‘海外鄙儒’。我天朝乃礼仪之邦,自然容得下礼义之教。但是到康熙朝末年,西洋几次遣使来朝,蛮横地规定我朝天丰教徒不准祀天、尊孔、祭祖,违令的教徒要由教会处以极刑。康熙爷看了你们的告示,极为愤怒,才颁布了禁教令。及至我朝,禁教令虽仍在执行,但万岁宅心仁厚,禁教甚是宽松。既便有西洋教士横行不法使愚民轻信误昕,万岁爷也多是息事宁人,不予深究。但西洋却屡屡遣使来朝,向皇上施压,要求解禁,且屡反禁令,公然不许教徒祀天。天主教这样做,分明是煽惑人心背离儒家纲常大义。万岁爷即便宽仁,也容忍不得。苏努一案,西洋教士更是狂妄至极,公然阻断我皇乾断朝纲。是可忍,孰不可忍!皇上今日颁此禁令,势所必然。非此而何?”
张廷玉说古论今,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麦德乐等洋教士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戴进贤、宋君荣都是从康熙朝过来的,他们知道那时的天主教和康熙朝廷相互尊重,关系极为融洽。康熙朝前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还被康熙晋封为钦天监,官至二品,成为一代名人。可惜的是罗马教皇愈来愈不尊重中国的礼仪风俗和传统思想,导致北京天主教会和清政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张廷玉没有说错,造成今天这种结局的责任不在清朝朝廷,而在于天主教自身。但是,这种话只能埋在心里,作为北京天主教的教士,戴进贤、宋君荣决不能说出口来。
麦德乐回头看他们低着头,一副服输的样子,只得硬着头皮,开口道:
“尊贵的陛下和各位王大臣。你们赢了,我们收回请求。可是,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再次来中国,天主教不是魔鬼,她会给你们的国家带来和平、幸福和仁爱。我们可以走了吗?”
“当然可以,”雍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了刚才的阴沉和威严,“麦德乐先生,你还是朕的贵宾,还可以去江南等地观光旅游。”
“谢谢尊贵的陛下。”麦德乐感激地又给雍正磕了个头,才站起来道:“再见了,陛下!”
戴进贤、宋君荣等洋教士也纷纷给雍正磕了个头,站起来和张廷玉等王公大臣一一告别后,才排着长队走出乾清宫。
洋教士们刚走出门外,雍正便哈哈一笑道:
“看来这些西洋教士也不是不可理谕。天下之事莫过于一个‘理’字,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好了,这洋教的事总算过去了。你们还有事要奏朕的吗?”
张廷玉忙道:
“万岁。湖南巡抚赵弘恩递来奏折说,曾静、张熙被送回湖南,长沙省城像炸开了锅,喧闹起来。一夜之间,全城贴出了传单。传单说,曾静、张熙是两只癞皮狗,有志之士要把他们从官府里抢出来,沉入深潭处死。故而请旨将他们送回京师。”
雍正鼻子里哼了一声,脸色不悦道:
“赵弘恩怕承担责任。朕偏要把他们留在湖南,朕就是不相信那些逆民能翻起多大的风浪。衡臣就照这个意思拟旨。叫赵弘恩小心点就是了。”
弘历见再没有人奏事声想起早上接的状子,不如递上去,给皇阿玛看看,虽说还没有审清问明,但总可以听听皇上的训谕,也会受益。因此,他进前一步,躬身道:
“皇阿玛,儿臣今早接到一份状子,恳请皇阿玛指点。”一边说,一边将状纸呈上。
雍正快速看了一遍,眼睛盯住达哈维问道:
“达哈维,昨日有一民妇去刑部告状,你知道吗?”
达哈维心头一惊,慌惊跪倒,答道:
“奴才听刑部郎中高冰说,确有一民妇告状。但是那民妇的案子已由漳州知府、福建巡抚两级审结,因而刑部没有受理。”
雍正脸色一沉道:
“人家既然千里迢迢告到刑部,你就应该详细询问,多方核查,看看是否真有冤情。”
“奴才知罪!”
“起来吧!”雍正又看着弘历道,“你十三叔忙着在易县督造皇陵,你就在朕的身边赞襄政务。陈刘氏的案子还是交归刑部审理。”弘历忙答道:
“儿臣遵旨!”
雍正又看了一遍状子,扫了达哈维一眼道:
“这是一桩与贩卖鸦片有关的案子。鸦片久食成瘾,对人体危害极大。我大清子民万不可沾染此恶习。朕两年前就颁布了严禁吸食和贩卖鸦片的禁令。此案虽说尚未审理,朕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一是赎卖毒品鸦片的,严惩不贷;二是严格区分药用鸦片和毒品鸦片的用途,毒品严禁,药用则不必干涉;三是对小本商人的财产要保护,达哈维!”
达哈维忙又跪下。
“奴才在!”
“你务必要审清问清,秉公处置。完了奏知宝亲王知道。诸位爱卿有事奏来,无事就跪安吧!”
“喳!”
众人跪安后退出乾清官,达哈维见弘历已到台阶下,忙紧赶几步叫道:
“四爷,请留步。”
弘历放慢脚步,达哈维恭恭敬敬地道:
“奴才觉得陈刘氏的案子并不大,有必要由刑部发传票传李治国和刘世明吗?”
弘历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陈远的案子谁也拿不准就是冤案,仅凭陈刘氏的一纸状子就把地方上官员千里迢迢拘来刑部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有损朝廷的尊严不说,也耽误地方上的公事。但这样一桩小案,总不至于请旨派钦差去福建审理吧。思谋良久。弘历终于道:
“巡抚刘世明算着也该来京述职了。就由军机处行文,命刘世明即刻进京述职,顺便命他将李治国查获的鸦片样品带来京师鉴别。”
达哈维钦佩极了,躬身笑道:
“王爷谋事真是滴水不漏。军机处那边,还要请王爷出面。待刘世明到了京城,刑部就传他来讯问。奴才先行谢过,告辞了。”
“等一等,”弘历见他迈步走开,忙道:“陈刘氏母子三人还在本王府上,你派人接回刑部好生安置。”
“奴才就马上派人去王爷府上!奴才告退。”
弘历回府,顾不得用午膳便命人带来陈刘氏母子。那陈刘氏因住进宝亲王府,不便再穿孝,已由府里的丫头翠红侍候着浴洗,换上一身荷花色衣裙。经过这一番打理,她竟象变了个人似的,她嫣然一位美艳少妇,连弘历福富察氏也赞叹不止。那一对双胞胎孩子浑身上下也收拾得千干净净,显得愈加精神,呀呀儿语,令人怜爱。
陈刘氏一见弘历夫妇,赶忙跪地叩头,感激地道:
“王爷大恩大德,民妇只有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了。”
弘历无所谓地一笑道:
“先不要想这些,养好身子,带好两个孩子要紧。你的状子已交刑部,很快就会审理。待会儿刑部来人接你们去。翠红,带他们下去用膳。”
陈刘氏又磕了个头,领着两个孩子跟着翠红下去。富察氏吩咐道:
“侍候王爷用膳。”
两个丫头赶紧端上来四小碟精巧的小菜一碗莲子汤和一盘小馒头。弘历接过热毛巾洗了手。坐在桌旁正要吃饭。忽见太监朱儿急冲冲地直闯进来。他心头一惊忙站起来,迎上去问道:
“朱公公,您有事?”
朱儿气喘吁吁,也顾不得施礼,忙道:
“宝亲王,皇上召您立刻进宫!”
“朱公公可知道为着什么事?”
“奴才哪儿知道!就看见皇上用午膳前看了两份折子,立刻龙颜大怒,命奴才马上请宝亲王和鄂相爷。鄂相爷今天在军机房当值,这会儿早到皇上跟前了。”
弘历一听,叫道:
“来人,备马!”抬步便往外走,富察氏心疼地道:
“王爷,用了午膳再走。”
他理也不理,到了院内,接过仆佣递过的缰绳,纵身上马,直往府外驰去。朱儿哪里能跟上弘历,等他到了府外,翻身上马时,弘历已跑出一里多地了。
弘历到了午门外,跳下马。他也不用通报便直接奔养心殿。走了半天才到养心殿门口。宫女惠儿见他来到,忙上前施礼道:
“皇上在御书房呢!”
弘历走进御书房,只是雍正阴沉着脸正面对房门坐着,跟前的御书案上摆着一摞折子,两碟精致的小菜和一碗鸡汤,鄂尔泰躬身站在左侧。雍正见他进来,一招手道:
“弘历,你先在旁边听着。”
“是,皇阿玛。”
弘历施了礼,在对面站着
只听雍正用手中的银羹点着御书案,语气沉重地道:
“西南地方长期处在土流混杂,体制混乱之中,其弊端,实有乖于我大清极盛之世。改土归流,役大投艰,朕不是没有想到过,先是多次召开御前会议,征求朝臣的意见,继而制定章程、措施、步骤。朕步步小心,处处谨慎。多方挑选,才选中毅庵来担此重任。毅庵不负朕望,历时四载,终将西南地区全部改土归流。朕以为,在我大清版图之内再也不存在那些不听号令、不服管理的独立王国,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想到那帮苗人土府竟贼心不死,再次叛乱。朕阅此奏折,怎么能不如块垒在胸!”
弘历边听边用目光瞟着看那上面的一份折子。虽然看到的是倒字,但他聪明绝顶,很快就对折子的内容了然于胸。那折子原来是贵州巡抚石礼哈写的,奏称黔东南苗人土府岑映宸、刀瀚,不服当地流官管束,煽惑苗人叛乱,杀死朝臣流宦,正蠢蠢欲动,攻州掠府,请皇上速作决断。
鄂尔泰也颇感意外,他在改土归流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处置周详。针对各地士民和土司们对改流所持的不同态度,分别采用和平招抚和武力剿灭两种手段。方针、方法应该算稳妥。当地的土民很是拥护。改土归流才势如破竹。得以顺利完成。没想到几年过去了,岑映宸、刀瀚这两个土府竟再次挑起苗人叛乱。究竟是当地流官处事不当引起的,还是土府不甘心失去世袭的小王国而存心挑起事端呢?鄂尔泰看着皇上忧心忡忡的样子自责道:
“黔东南土府叛乱,臣难辞其咎。都是为臣当初布置未妥,筹虑未周之过。请皇上治罪。”
雍正看着自己的“模范总督”一眼,阴沉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强笑道:
“毅庵,朕没有责怪你,也不是召你来问罪的。当年朕信赖你,给了你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的总督之权,你以改土归流为己任,君臣合际,改土归流势如破竹。朕感到非常自豪。爱卿功不可没,岂能有罪?朕召你来,是要听听你的见解,菌疆叛乱如何处置。”
鄂尔泰深受感动,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