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14

第14章 妇科生殖系统炎症方(13)

【经验体会】①本方所治50例盆腔炎中慢性35例,治愈27例,痊愈率77.1%;急性5例,痊愈4例,占80%;亚急性10例,痊愈8例,占80%。相比较而言,似以急性疗效较好。②本方治疗盆腔炎确有一定疗效,但其机理尚待研究。

【方剂来源】广东省惠阳县淡水公社妇产科.中药桂枝茯苓汤治疗盆腔炎.新中医,1975,(6):39.

(六)慢性炎性包块方

本节选介主治慢性炎性包块方共4首,以供临床参考选用。

1.桂枝赭石汤

【药物组成】桂枝、赤芍各10g,茯苓15g,丹皮、桃仁各9g,赭石45g。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党参、北芪各15g;血虚者加熟地12g,当归10g;寒盛者加附子8g;血热者加生地、旱莲各12g。

【治疗方法】日服1剂,10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化瘀消瘢。主治妇女盆腔炎性肿块、卵巢囊肿等良性肿块。

【临床运用】本组30例妇女盆腔良性肿块,经治1个疗程痊愈者2例;2个疗程痊愈者8例;3个疗程痊愈者11例;4个疗程痊愈者7例;经治疗1个疗程肿块明显缩小者2例。

【经验体会】妇女盆腔良性肿块,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炎症渗出性积液包块,卵巢、黄体囊肿及子宫肌瘤等。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消坚的中药保守治疗,很受患者欢迎。桂枝赭石汤由桂枝茯苓丸加赭石组成。方中桂枝入血理气温通血脉;茯苓健脾淡渗;丹皮、桃仁化瘀活血;赤芍凉血和营;赭石功能祛瘀养血,《本草再新》谓其“治血分,去瘀生新”,寓于桂枝茯苓丸方中,既引诸药下降以达病所,又增祛瘀养血之功。全方诸药协和共奏化瘀消瘕之功。用本方据证加减治疗妇人盆腔良性肿块均有程度不同的效果。尽管良性肿块临床证型复杂,辨证治疗中仅掌握肿块的性质非恶性而肿块的大小不超过鸭蛋大者,均可用本方投治。

【方剂来源】林君玉.桂枝赭石汤治疗妇女盆腔良性肿块30例.江苏中医,1989,(1):15.

2.清热软坚汤

【药物组成】①盆腔炎清热汤;银花、连翘、败酱草各24g,苡仁、玄胡各15g,冬瓜仁、赤芍、桃仁、栀子、川楝子各12g,丹皮10g,制乳没9g。腹胀气滞者加广木香、香附;热毒过盛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带多者加黄柏、椿根皮、白鸡冠花;包块大而硬者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

②盆腔炎包块方:蒲公英24g,紫花地丁20g,苡仁15g,鸡血藤、茯苓、花粉各12g,赤芍、天葵子、桃仁、丹皮各9g,桂枝6g。包块大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腹痛甚者加灵脂、蒲黄、桔核;腹胀明显加广香、香附、川楝子;自带多者加黄柏、乌贼骨;气虚加党参、白术、黄芪;血虚加当归、熟地。

【治疗方法】发热期以热毒壅盛为主,用盆腔炎清热汤;包块形成期以气滞血瘀为主,用盆腔炎包块方。上药水煎2次,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盆腔炎清热汤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盆腔炎包块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两方分期使用,主治盆腔炎性包块。

【临床运用】本组136例中,单纯用中药治疗60例,痊愈58例,好转2例;另76例在治疗前后投用了抗生素、胎盘组织液,并配合了局部理疗,痊愈71例,好转2例,无效3例。

【经验体会】本病热毒壅盛、气血瘀阻是主要病机,因而治疗上着重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采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的治法,获得了较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例单用西药抗炎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当加用中药以后,疗效显着,病程缩短,提示中西结合治疗本病的长处。

【方剂来源】周伟君.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36例报告.湖北中医杂志,1983,(5):37.

3.双丹除癓汤

【药物组成】丹参20g,丹皮、赤芍、桃仁、鳖甲、海藻、三棱、莪术、猫爪草各15g,桂枝10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加元胡、红花、香附各15g;瘀毒内结型加夏枯草、川楝子、薏苡仁、天花粉各15g,银花25g,败酱草30g;气虚血瘀型去丹皮,加龙骨、牡蛎、桂枝各15g,党参25g,黄芪3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60剂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盆腔炎性包块。

【临床运用】本组64例,系由急慢性盆腔炎症炎性渗出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形成的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30例)、瘀毒内结型(29例)、气虚血瘀型(5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体弱)三型。经用上方治疗2~3个疗程后,结果:痊愈40例(62.5%);好转22例(34.4%);无效2例(3.1%)。总有效率为96.9%。

【经验体会】本方重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颇合盆腔炎性包块之病因病机(气滞血瘀)。同时结合辨证加减用药,且用药量大力宏,服药时间较长。若能较长时间坚持服药,定能收到明显疗效。

【方剂来源】张素琴,等.除瘕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64例.中医杂志,1992,(10):22.

4.消癓系列方

【药物组成】①内服方:党参、丹参各30g,赤芍、桃仁、鸡内金、当归、香附各12g,丹皮、炮山甲各9g,莪术6g。

加减变化:兼发热,腹痛拒按,黄带味臭者,去党参、加金银花30g,连翘、皂角刺各12g,黄柏9g;兼小腹冷痛,喜热熨,畏寒者,加桂枝6~9g,炒小茴香、乌药各9g;囊性包块者,加防己、泽泄各9g,前仁12g;包块较硬者,加鳖甲18g,生牡蛎30g;兼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脉细数,舌红,属结核性包块者,加百部、玄参、夏枯草各12g,龟板18g。

②灌肠方:丹参30g,制乳香、赤芍、制没芍、川楝子、桃仁、□虫、莪术各15g。

③外敷消癓散方:丹参、赤芍、归尾、五加皮、川断、白芷各120g,王不留行、乳香、没药、千年健、追地风、川椒、羌活、独活各6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

【治疗方法】①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丹参注射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500ml中静脉点滴,10天为1疗程。③灌肠:将灌肠药水煎至100~1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7天为1疗程,④外敷:外敷药共为细末,每250g为1份,装入纱布袋中封口,蒸15分钟,趁热外敷,每日2次,每袋药用2天.10天为1疗程。或用内服之中药渣趁热外敷。

【功效主治】本方法多途径给药,使药至病所,以达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癓之功,主治盆腔良性包块。

【临床运用】本组26例盆腔良性包块.经本方法治疗后痊愈12例,占46.2%,有效13例,总有效率96.2%。其中9例陈旧性宫外孕,痊愈7例,治愈率77.8%;11例炎性包块痊愈5例,治愈率45.5%。结核性包块和卵巢瘤疗效不理想。

【经验体会】①本病用单一疗法,病程较长,若过用汤剂荡逐,不易见功,反易贻害,故采用多途径用药,使药走窜病所,病邪四面受攻,以达消癓之目的。②临床治疗本病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中医理论为主导,参考现代医学临床检查的客观指标,灵活选择用药。③活血化瘀药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的消退以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益气药党参有强壮、补血等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益气与活血化瘀结合,故能收满意疗效。

【方剂来源】刘瑞芬,等.26例盆腔良性包块治疗小结.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