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财商课
47663900000020

第20章 时间就是财富,用复利的魔力缔造财富大厦(3)

首先关于本金。假设以一个1994年开始工作即开始投资的赵星为例。1994年,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在当时算是中等水平。假定他把这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出100元用于一个年收益率为10%的项目投进去,到第十一年即2005年年末,本利和为285元[100×(1+10%)11],比他当年月收入的90%还强!而今天这个经过投资收益达10%的投资得到的285元相对于他现在的工资来说仅仅是个零头。

由此看来,想要让你的复利来得神奇,你的本金可不能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复利公式中的本金即使以万元为单位,都只能在两位数上停住,多不过几十万元。而当你有了几十万元的时候,你就该看看利率了。

其次关于利率。以上的计算,我们选用了10%这个数字。但凡是存过钱的人都知道,上哪里找10%的银行利率呢?正如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上哪找没有风险10%的投资产品呢?

再次关于期数。这个期数是和你的利率相对应。利率按年利率计算,期数就以年为单位,如10年、15年。如果利率按月利率计算,那期数的单位就是月了。

再说说“72法则”。所谓“72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1倍。这个公式好用就好用在他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的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14.4年(72/5)本金就变成1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要6年左右(72/12),才能让1元钱变成2元钱。

综合起来,复利要让它成为我们心中可观的累积,需要三个条件:

(1)让你足够满意的本金;

(2)好的投资渠道;

(3)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由此可以看出,要让复利真正的能为我们的钱财服务,首先要完成本金的积累,或者持续地对本金进行投入;其次要在我国有限的投资渠道和在这些渠道里进行恰当的选择;最后要具备精明的选择能力,这是复利能否发挥神奇作用的分水岭。

在复利的模式下,一项投资所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就越高。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得到的回报也许不理想,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你的资金就可以攀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己的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投资。

现在人们的收入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从现在开始投资1万元,通过运作每年能赚到15%,那么,连续20年,最后连本带利变成了163660元了。看到这个数字后,我们也许并不感到满意,但是连续30年,总额变成了662117元了,如果连续40年后的话,总额又是多少呢?答案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是2678635元。也就是说,一个25岁的年轻人,投资1万元,每年盈利15%,到65岁时,就能获得200多万元的回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市场并非一直景气。如果每年都保持15%的收益率是很难做到的。但这里说的收益率是个平均数,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合理的投资,这个回报率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种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被人们称为“复利效应”。不但投资理财中有“复利效应”,在和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其实广泛存在着复利效应。比如,一个国家,只要有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下去就能实现经济繁荣,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这个时髦的词,实质上是追求复利的另一种说法。

可以说,复利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以耐心和坚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复利思维,不管投资还是人生,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不善于支配时间的人,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怎么样才能善用时间呢?这是过去十几年来哈佛商学院时间管理专家试图解答的一个问题。

以下是他们总结利用时间的一些经验,并已经逐渐在商学院的课程中得到普及。

(1)抓住重点。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聪明人要学会抓住重点,首先解决重要问题,然后解决次要问题。

(2)用好80/20原则。即把主要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于是,他就把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从未放弃这一原则,这使他最终成为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3)浪费时间的人等于大把浪费金钱。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做一小时的人效率高60倍。许多人习惯于“等候好时机”,即花费很多时间等着“进入状态”。其实,状态是干出来的,而非等出来的。

(4)学会说不。要学会把握时间,对于不必要的会面要予以时间限制,自己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学会拒绝也是获得自由的一部分。

(5)提高通话效率。尽量通过电话来进行交流,沟通情况,交换信息。打电话前要有所准备,通话时要直奔主题;工作时间,不要在电话里传达无关主题的信息与感受。

(6)成本观念。不要做“一分钱智慧几小时愚蠢”的事,如为省两元钱而排半小时队,为省四毛钱而步行三站地等等,都是极不划算的。对待时间,就要像对待生意一样,时刻要有一个“成本”的观念。

(7)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要有时间观念。要与有时间观念的人和公司往来。

(8)避免无谓的争论。无谓的争论,不仅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仍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搁置起来,过一段时间再议。

(9)学会利用零散时间。许多人都把生活中的零碎时间不当做时间,被无谓地浪费了。其实这些时间虽短,但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事情。比如等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翻翻报纸,读一会儿书等。

当然,以上只是利用时间的一些经验。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自己利用时间的一套办法。方法有很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一个是否适合你的问题。

下面是时间自我测验表,总共有40道题目。这是哈佛商学院的管理专家所倡议的“有效的时间管理准则”。每个渴望在商业领域有所突破的人,至少每隔6个月就要根据这份测验表进行一次自我检测,以便最有效率地利用时间。

(1)我是否订下一套明确的远期、中期与近期目标?

(2)对于下星期所想从事的工作,我是否已有清晰的概念?

(3)在一个工作日开始之前,我是否已编妥该工作日之工作次序?

(4)我是否以事情之重要性而非以其紧迫性,作为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依据?

(5)我是否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而非集中于程序,又是否以绩效而非以活动量作为自我考核之依据?

(6)我是否在赋予效率的时间内做重要的事?

(7)我今天是否为达成远期、中期或近期目标做过某些事?

(8)我是否每天都保留少量的时间做计划,并思考与我的工作有关的问题?

(9)我是否善用上、下班的时间?

(10)我是否故意减少中午的食量,以免在下午打瞌睡?

(11)我是否对自己的作息时间做松弛的安排,以便自己有时间应付突发的危机及意外事件?

(12)我是否尽量将工作授权他人处理?

(13)我是否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具有例行性的工作都授权他人处理?

(14)我是否根据“权责相称”之原则从事授权?

(15)我是否一意遏止部属对他们感到困难或不耐烦的工作进行“反授权”?

(16)我是否有效地利用部属之协助,以令自己对时间获得较佳之掌握,而同时,避免令自己成为浪费部属时间的瓶颈?

(17)我是否采取某些步骤,以防止一些无用的资料及刊物摆置在我的办公桌上,并占用我的时间?

(18)当我有所选择时,我是否尝试以电话或亲身到访的形式去处理事情,而只有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才利用书面的形式沟通?

(19)除了例外情况,我是否尝试在下班后把工作置之不理?

(20)倘若有需要加班,而且可自由选择加班时间,我是否宁可提早上班而不延迟下班?

(21)我是否迫使自己迅速地作出一些微小的决策?

(22)我是否在获得关键性资料的第一时间,立即从事决策的制定?

(23)对循环性的危机,我是否经常保持警觉,并采取遏止的行动?

(24)我是否经常为自己及他人制订工作的完成时限?

(25)最近我是否终止任何毫无益处的经常性工作或例行性活动?

(26)我是否在口袋中或手提包中,携带一些物件,以偶然空余时间(如在排队时、在等候室里、在火车上或在飞机上)取出来处理?

(27)当我面对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是否应用“80/20原则”对付?

(28)我是否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时间?我的行动是否取决于自己,非取决于环境,或他人之优先次序?

(29)我是否试图对每一种文件只作一次性处理?

(30)我是否积极地设法避免常见的干扰(如访客、会议、电话等),持续妨碍我每天的工作?

(31)我是否尝试面对现实,思考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而非缅怀过去之成败或担心未来之一切?

(32)我是否将时间的货币价值铭记于心?

(33)我是否腾出一些时间为部属提供训练?

(34)我是否尽量将电话集中在一起?在打电话之前是否先准备好有关的资料?

(35)我是否拥有一套处置各类文件的系统?

(36)我是否有时采取“门户封闭”的政策,以免工作受到他人之干扰?

(37)在一天工作完了时,我是否自问:哪些工作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的原因何在?以后如何补救?

(38)在我筹备会议之前,我是否先探寻取代会议的各种可行途径?

(39)开会时我是否讲求技巧以增进会议的效率与效能?

(40)我是否定期检视自己的时间支配方式,以确定有无重蹈以往的各种时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