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财商课
47663900000045

第45章 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3)

所谓健康,就是在心理、精神和身体上都达到完善状态。知识需要积累,财富需要积累,健康也需要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积累健康比积累财富、知识更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40%取决于遗传基因、医疗条件等,60%取决于自己。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我们怎么可以不认真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60%的权利呢?

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个名叫林特·莫奇森的人,他由于早年生活艰苦,家里很穷,所以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但由于过度的勤俭,莫奇森的身体有些虚弱。

莫奇森在创业之初就看好石油市场,并仔细地分析了石油市场的发展前景,拟定了他的创业目标,并投入了商场之中。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而且他的方案也通过了市场的检验,所以石油产业给他带来了滚滚的财富。

莫奇森拥有了大量的财富,生活也富裕起来了。但他还一直过着以前那种清教徒似的生活,没有去调整他的饮食,并且不分昼夜地工作。

几年过去了,他的身体垮了,意识也跟不上了。他开始满足于目前的状况,做事也马马虎虎起来,不再仔细地分析市场行情、权衡利弊。他突然觉得石油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了,反正钱也挣得差不多了,便没有多想,闪电式地结束了公司,并且远避喧嚣的尘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莫奇森在农村住了几年,也没有到外面走走,所以根本不知道外界的发展变化。

有一天,莫奇森的孙女恳求他去买个布娃娃。于是他便驾车陪孙女去买。到了商店,他突然发现原来仅要两三美元的布娃娃,现在已经涨到了8美元,并且进一步了解到现在石油业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开始后悔,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

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拥有钱财最多的人,而是拥有财富且身体健康的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富豪们不比阔气比健康,这值得深省。在美国,多数实业家认为,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权势、地位和名气,只有当他们保持普通人的心态、拥有正常人的健康时,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近年来,一些企业老板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在日本,清心寡欲、俭朴自然之风正吹遍这个昔日以“工作狂”出名的岛国。在我国,20年前,大老板们聚在一起,不是比坐骑,就是比手上的宝石、身上的衣服;如今,他们比的是谁的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低,谁的腰围没超标。由此可见,拥有健康的人生已成为现代人最大的需求。

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拥有健康,就是拥有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快乐也因此而生。

播种财富善举,施人以惠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4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要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从第一个答案中,我们知道必须工作,有工作就会使人快乐;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必须充满想象,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那种无私的、不计报酬的爱;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为乐的技能。只有这样的人,世人才会给他最美妙的报偿,正所谓予人快乐予己快乐。

播种善举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你把快乐分给别人,你的快乐就会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给别人,那你得到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一张愁眉苦脸待人,那别人也会以同样的面孔对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脸相迎,你会看到更多的笑脸,你的快乐心情加倍了。

假使我们不常为攫取一生的欲念和自私心所蒙蔽,那么随着日子飞逝而去,我们也不会空无所得。如果一个人老是利欲熏心,自然患得患失。希望对人有所帮助,不求人家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无私的人生观。

许多人活着是为了攫取,对于这些人,人生是为了自利。“播种善举比获得更有福”的告诫,对这些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的价值要视能攫取多少而决定。

但是有些人却觉得人活着是要施人以善。人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向外发扬。这些人奉献自己,宽恕他人,并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着。他们了解人生的快乐是什么,并拼命地去追逐。只有这些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为我们所崇敬的、渴慕的、声名显赫如同星辰的人们,他们并不以为自己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应得的。相反,他们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一切。他们为了最崇高的目标,尽量奉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以造福人群。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生存,还有生活。有时生存和生活是合一的,但并不常常如此。每个人都要有所执著,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而且还要帮助能力弱的人多分担一部分。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最主要的是要好好生活,要过清白、高尚、坚毅、虔诚、有信心的,也是有效率的生活。这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会比我们初来时更完善些。

播种善举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是一个人内部心灵的恩慈表现。在暑天火一样的气温下,出于爱心,递一杯凉开水给行路人;或是当有人行不义于你时,你却仍以仁慈的态度应对,这些都是很伟大的表现。这也可以作为行善的原则——用无我之爱使敌人解除武装。它能使对方冰硬的心软化。每个人本来都有情感,都有信心,可是大家都没有察觉。如果你用爱心待人,就可以唤醒人们的情感和信心。

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

物质上的富有让人羡慕,精神上的富有是真正的富有。

精神富有的穷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一个精神贫乏的富人快乐。借用圣·保罗的话说,前者是“一无所有,但无所不有”;而后者虽然无所不有,但一无所有。前者充满希望,无所畏惧;后者无所希望,杞人忧天。只有精神上的穷人才是真正的穷人。那些失去了一切的人,只要他还有勇气、快乐、希望、美德和自尊,他就仍然是富有的。因为这样的人世界信任他,他的精神主宰他的一切,他可以挺起胸膛,他可以抬头做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有个古老但却很有意义的故事:

有一次,埃迪加河水突然暴涨,河水漫过了两岸,维罗纳大桥也被冲垮了,只留下中心的桥拱。桥拱上有一幢房子,房子里的居民向窗外呼救,眼看房基就要倒塌了。站在河岸上的斯波尔维里尼伯爵对周围的人说:“谁愿意冒险去救那些可怜的人,我就给他100个法国路易。”一个青年农民从人群里走出来,揽过一条小船,把它推入激流。他把这一家人接上小船,向岸边划去,把一家人安全地送上了岸。“这是你的钱,勇敢的年轻人。”伯爵说。而年轻人回答说:“不,我不出卖我的性命。把钱给这可怜的一家人吧,他们需要。”

这是真正的绅士精神,虽然这个年轻人不过是个农民,但他在精神上却很富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他也成为一个在物质上富有的人了。

品格良好的人总是一如既往,不管是在众人面前,还是在私下里。

李嘉诚数十年商海沉浮,始终坚持一条人生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能够在世上帮助人,对他人有贡献,是内心的财富。

2005年年初,当他接受香港《亚洲周刊》杂志采访时说,心中还有“第三个儿子”。众所周知,李嘉诚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是长江集团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次子李泽楷是电讯盈科主席。那么他所说的“第三个儿子”是谁呢?就是他在1980年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他对基金会如此倾注感情、悉心培养、不断投入,就是想让这个“儿子”不断成长壮大,造福他人。他说,我就算把财产留给两个儿子,他们也只是多了一点儿。我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是想让更多的人受益。李嘉诚告诫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的任何其他成员不能从基金会中获取任何利益。

扶贫、医疗和教育,始终是李嘉诚最为关心的公益领域。他以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用长期的资助和资源投入改变现今社会对贫穷的冷漠感,唤起全社会的关心潮流。他认为就医能够令社会进步,医疗是一种关怀。他曾为跨代的贫穷现象感到难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教育方面着手,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不同的助己助人的办法”。

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以来,已捐出及承诺捐出的款项超过数十亿港元,并在全球搭建起了公益事业的平台。基金会推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扶贫计划,包括为残疾人装配义肢、扫盲复明行动和为兔唇孩子免费做手术,同时还在全国对贫苦无助的晚期癌症患者施行“宁养医疗服务计划”。2005年,他把投资多年的1700多万股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普通股份出售,将这笔约78亿港元(相当于10亿美元)的收益悉数拨给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及新成立的李嘉诚(加拿大)基金会。

李嘉诚的事业有两个:一个是“赚钱”的生意,另一个就是“不断花钱”的公益事业。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思考致富》。在书中他总结了人生的12条财富,在这12条财富中,只有1条是金钱,而且是最后1条。前面是大无畏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与人分享快乐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他认为这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精神上的财富还包括一个人的名声。查特里斯上校曾经对一个以诚实正直著称的人说:“我愿意以1000英镑换你的好名声。”“为什么?”“因为我可以用它赚1万英镑。”上校的话足以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精神上的富有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将会使你变成一个最富有的人。

对于腰缠万贯的人而言,一旦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水准,就会觉得自己很穷;相反的情形下,一名乞丐如果拥有令自己较为满意的精神生活,则会感到他自己的富有。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挺起脊梁,抬头做人,努力去做一个在精神上富有的人吧!

赚钱和社会公德可以同时兼顾

恐怕只有在中国,人们才会经常性地把“公德”放在各种媒体宣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