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勤奋坚毅
一、勤奋坚毅
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具有坚毅的意志,才能获得成果。
有些人对学习持有“虎头蛇尾”的心态,开始时满有新鲜感,劲头很大,但没过多久就懒散下来,不愿意再付出努力;又有些人在学习上意志薄弱,遇上外界的引诱,便半途而废。这些态度都是学习的主要障碍。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我们看看一些大学者及大政治家是怎样磨练意志,痛下苦功来求取真知识的。孔子的学习经验
有些人对学习持有“虎头蛇尾”的心态,开始时满有新鲜感,劲头很大,但没过多久就懒散下来,不愿意再付出努力;又有些人在学习上意志薄弱,遇上外界的引诱,便半途而废。这些态度都是学习的主要障碍。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我们看看一些大学者及大政治家是怎样磨练意志,痛下苦功来求取真知识的。
孔子的学习经验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好学,当他知道晋国乐师襄子的琴艺高超,便不惜千里迢迢到晋国向襄子求教。
襄子教孔子弹奏一首乐曲,十多天后,襄子认为孔子已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和技法,可以学其它新曲了。然而,孔子却要求继续练习原曲,直至能明白乐曲的主题和深刻意义。
又练了一段时间,襄子认为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理解乐曲所刻划的主人翁,所以要求继续练习这乐曲。
孔子不断地练习,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像,渐渐在乐韵中显现出来……“这不正是施行德政的周文王吗?”两人兴奋地叫了起来。原来这首曲正是歌颂周文王的《文王操》!
苏秦以锥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谋略家。在他成名之前,也有过一段感人的奋斗故事。
苏秦早年读了不少书,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便向各国君主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没有君主愿意采纳他的建议。失意潦倒的苏秦回家后,亲人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很冷淡。苏秦大受刺激,发誓从此要好好读书,充实自己。
他精心挑选了一本兵书,日夜钻研,可是读到深夜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睡着了。苏秦为了驱去睡意,就在书桌上放一把锥子,困意来时就抓起锥子,刺向自己大腿,剧烈的疼痛立即驱走睡意,使他又精神百倍的读书。
苦读一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得到六国君主重用,同时还担任六国的宰相呢!
司马光的“警枕”
北宋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慧机警,他年幼时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的聪慧与喜爱读书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即使他当了官,仍保持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司马光白天忙于公事,只好在晚上念书,直至深夜才到卧室睡一会,五更时又起来读书或写文章。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圆木枕很坚硬,与脑袋接触面小,睡久了便会觉得不舒服,想翻个身,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便会碰撞到床板上。这时司马光就会清醒过来,回到书房继续读书。日子一久,他跟圆木枕产生了感情,还亲切地称它为“警枕”呢!
二、为学之道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很多人认为在学校时间才是真正学习的时间,以一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为例,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算一算也有16年的时间待在学校,那么一个人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
一个刚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不到1年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同事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企业管理,但是工作已经1年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工作的部分几乎没有多少。参加工作之后,我才开始真正地学习用以谋生的知识!”著名台湾企业家台机电的老板张仲谋在某场演讲过程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当我回顾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发现只有在工作前5年,用得到过去在大学、研究院所学的20~30%,之后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几乎等于零。”他说学校生活是“一场可带走的盛宴”,但他强调这指的绝非是谋生知识的学习。
“一场可带走的盛宴”这句话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原文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带走的盛宴。”张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生动形容自己前后21年的求学生涯。既然“盛宴”绝非指谋生知识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呢?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期间是培养求知心态最好的时候,也就是说,每一位在校生要把握机会多方面培养兴趣,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都行,这也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心态。除此以外,我们每个人还培养了自己学习的习惯,这包括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在校期间既没有培养求知心态,又没有培养学习的习惯,那么他一定是在浪费时间。就算他考试考得再好,教科书背得再熟,对于以后的求职、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帮助,这甚至还会成为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张先生认为,学习只是一种input,如果没有经过内化(internalize)的过程,去发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学习习惯是两项基本能力,若没能在求学阶段及时培养,完全是虚掷光阴。至于思考能力则是更进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与普通人不同的事,非具备此能力不可。
事实上,普通人常挂在嘴边的“活到老,学到老”,并非我们这里所认同的终生学习,因为每个人所坚持的终生学习绝非是泛泛的“活到老,学到老”,而是必需具备“有目标”、“有纪律”、“有计划”三项要素。
定目标终生学习必须设立长期目标,也可称做终生目标,同时也要有长则几年、短则几天的短期目标。举例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需定下“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属行业”的终生目标,不论是医生、科学家、工程师,都要跟得上该行业的最新潮流。比如,某人自从出校门后,就一直待在人力资源领域,因此他所立的终生学习目标,就是要跟上人力资源领域的发展。当一个人处在技术的领域,就应该要求自己要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果以后又要转往业务领域,那么他的目标就要换成要跟上本行业各项业务的发展。
假如你在银行界工作,能否想象20年前毕业的银行家,即使是最好学校的毕业生,日常所处理的业务也只不过是存、放款,发行政府公债、赚赚其中的差价罢了,十分简单。再想想10年前,我们所了解的银行职员是最容易不过的行业,每天下午4点钟就可以下班回家抱孩子。然而物换星移,现在银行业的情况与过去相较有天攘之别,因为目前货币可以跨地区、跨时区流通,所以银行业开始受到全球金融的影响,再过几年,我相信网际网络对银行业的转变将造成更大的影响。倘若你不能随时跟上最新发展,我看不用10年、15年,不思学习的现有人才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而身处科技、工程领域的人,职业寿命更短。
80年代中期我踏出校门时,根本不知道IT这两个大写字母的含义,这不是因为我无知,事实上当时很少人了解互联网。但是过不了几年,情况突变,很多人全都知道互联网的存在,可见知识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如果无法与时俱进,就只有等着失业的份。因此,人人都该明白一个真理:“无论身处何种行业,都要跟上潮流”。
至于短期目标,范围则大得多,因为它可以是兴趣,也可以与工作职务的调动相结合。当一个工程、技术、或研发的人才,被提拔成为管理者时,他开始需要涉猎财务、行销等其它相关知识,如果原本没有这些知识基础,就要尽快设立短期目标,在未来半年内尽量地学习。这是必要的学习阶段,倘若不这样做,新职务可能无法得到完全发挥,这是每个人在工作上可以经常设定的短期目标。
有纪律终生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纪律,也就是你对学习要下决心,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来从事终生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以聆听为例,其实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学习。聆听的要诀首先要专心,一般人的观念是大家要尽力培养口才,却忽略了听的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比讲的能力更重要。专家说,如果听者能完全了解讲者所说的内容,那他听的效率是100%,可是大部分人的效率却连50%都达不到。
想通过聆听得到学习效果,第一个必要条件是专心听以提高听的效率,第二个重点则在于你是否能将听到的内容,经过消化的过程。我随身携带一本小记事簿,这是我的学习工具之一,每当我听到一些好观念及信息,一定随手纪录下来。本子的大小需要讲究,太大太小都不恰当。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譬如为了知己知彼,我十分注意客户的财务报表,资料来源很多,因为所有美国上市公司都会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另外也可以从报纸上得到相关讯息,但是这些资料,如果你没有真正记下来,没有经过消化,还是没有用。我在家看财务报表时,一看到重点就赶快记在笔记本,之后每个月或二周温习一次,就像温习教科书一样,这就是消化的过程。当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记得全部的内容,可是你一定不会漏掉重点例如客户是不是要垮台了?还是成长得很快?这你绝对会记得。有时当我与客户谈话时,他们往往很惊奇为何我知道这么多事,我就跟他们说,这些都是公开信息,只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罢了。
终生学习必须有纪律、花时间、严肃看待。好的终生学习,绝对会影响生活习惯,台机电的张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每天会尽可能看书2小时,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与工作相关的资料,也有纯属兴趣的阅读,像阅读清朝、法国的历史,听听音乐,这样一来自然不热衷应酬,因为有更具乐趣的事情可做。至于运动,他觉得打高尔夫球的运动效率不高,不如每天在跑步机上跑步半小时,运动量相可抵高尔夫球的好几倍,可见终生学习的纪律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有计划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要有计划,学习如果没有计划就会事倍功半。所谓的计划是先设定你的长、短期目标,你要看什么书、读什么杂志、报纸,或是要跟谁说话都要有计划。由其是跟谁讲话一定要想清楚,因为生活习惯也跟平常接触的人具有密切关系,会决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对要认识哪些人也要订出一个方向。如果你对对经济、趋势的议题一直有浓厚兴趣,交往的朋友就会是学术界、经济界人士。不过跟这些专业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础,不然彼此的谈话很难长久,也就毫无乐趣可言。至于认识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听好这些人出现的场合,找机会跟他们认识。
此外,回学校充电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应抽出一、二个星期到学校听课,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课,也可多参加研讨会,一年五到十次,听的时候要严肃地做笔记,才能学到东西。总之,学校是培养求知心、学习习惯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个人并不需要进大学,更不需要进研究所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我们常看到一些从学校半途出家的人依然能做出一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学问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来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张先生说自己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鉴定一所学校的好坏?一般的答案是师资好、设备好,在我看来,这倒是其次。他认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好同学才能培养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门许久,还在谈论自己的学校,除非你那时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那才值得怀念。倘若只将学校当作一个吸收知识的地方,他是不觉得有何怀念的价值。过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喜欢说自己出身某某名校,每次听到这种言论,他总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给我一种“这些学校很难进”的感觉,换言之,他们将那几年当成生命的巅峰,以后就都在走下坡路。你会发现,那些会把名校挂在嘴边的人,他生命的颠峰岁月往往真的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学校。如果谁有此习惯,劝你最好早点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