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是什么人,读书,总会有一个目的性。
“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座右铭”是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读书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头悬梁”、“锥刺骨”、寒窗苦读的动力来自于谋取一官半职。孔夫子说的很实在:“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求禄求官。
“为读书而读书”的清高儒生也大有人在,他们凭的是兴趣,既超脱,也有“闲”。宋代诗人尤袤非常喜欢读书,也非常喜欢藏书,据说他的目的就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而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个目的,出自于诗人之口,确实让人感到有点“浪漫”。
众多文人墨客受到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不谓不朽”观点的影响,形成了“为立言而读书”的“读书观”。他们博览群书、四处寻访、通宵达旦阅读,为了实现以“立言”求“不朽”的宿愿,著书立说,流芳千古。不论人们读书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人们无可否认的,读书都是为了求知。确切地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了开阔视野,为了增长才干,这才是目的所在。
犹太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智慧来自于读书,来自于全民族共同读书的自觉性与延续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为世界之最。
读书积淀了智慧,读书成为了一种精神依托,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大学生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的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善择书本与善用书本的能力正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虽然每天只有10分钟,20年之后,你的知识程度必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你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
你可以利用每天10分钟时间读一些书,在读书上下一分功夫,这足以助你在将来的事业上获得一分上进。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加充实,更加丰满,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知识这种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它都将在你的脑中积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不会消失,别人也偷不走,它永远是你的财富!
汤雪梅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女强人,但是她已经开始了创业,并初获小成。作为一名市场人,她认为是读书,带给了她蜕变的极大勇气。
汤雪梅身旁的书架上,全是商业杂志,叠得整整齐齐。“我们时刻需要市场第一线的情报,挖掘最新的思想。”她解释,停顿下来,想了一下,“书店里最热销的营销书籍,通常是给一、二线的市场人员看的。”这位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的老板,当年一脚跨出中欧国际商学院的大门,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业。她把自身蜕变归结为不断的“学习”。“如果不去中欧学习,我永远都不相信我能去创业。”她笑着说。
平台效应
时间回到2003年,当时汤雪梅正担任零点调查的总裁。在她心目中,合格的老板就应该象她的上司袁岳那样:反应迅捷、口若悬河、气势逼人,举手投足极具人格魅力,而汤学梅则性格平和,较为沉稳。
进入零点的7年里,汤从技术做起,先后又尝试了市场、客户销售等不同的部门,最后这位资深员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零点的总裁。
当时的汤雪梅已经做得挺不错了。2001年,她接手零点总裁,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整个公司,从市场的战略定位到内部的结构调整、工作流程以及人员效绩评估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等,而且颇见成效。
用调查行业习惯的数据形式来表示汤雪梅改革的成果,那就是:公司两年后的销售额增长了20%,成本降低10%,利润增长30%;根据盖洛普Q12法则进行的调查指标,员工满意度从51%上升到90%。
然而,当一切步入正轨、公司进入良性循环时,当总裁的汤雪梅反倒觉得“太轻松”了:“那个时候我的能力都发挥得差不多了,我的很多想法都付诸实施了,做熟的东西再做下去缺乏动力,就感到缺少了一种激情和一种创新的乐趣。”
不过,她说,每一个市场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种来自职业的焦虑。市场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职业经理人往往工作几年,有了一定职位和阅历后,却发现自己年纪不小了,身心疲惫不堪,想前进,但已不知道了方向。
在2002年,汤雪梅选择了“中欧”北京的EMBA班,有圈子才有一切。
这是一个精英荟萃的群体,能上学费昂贵的中欧EMBA班,大部分都“有头有脸”。不过,对她触动最大的是,“老板们”并非此前她在媒体上读到的那样,只会打高尔夫,去海外度假。她同学中就有伊利牛奶的总裁潘刚这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潘刚经常开会忙到凌晨四五点,然后眼带血丝地赶到学校来上课,做作业。
广源传媒的CEO王超是汤的另一个模版。“我原先认为媒体的成功者,可能会比较浮一些。后来一打交道,原来媒体也需要这么低调、忠厚的人来当老板。”汤说。
最后汤雪梅修订了她心目中的“老板特质理论”:“我会细心观察班上的这些‘老板同学’,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不是只有袁岳才能当老板,老板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二、老板都是辛苦出来的,有投入才有回报。”
直到现在,汤还是认为是EMBA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让她摆脱正面临的职业瓶颈烦恼。
一天,几位同学聊天,“汤,你能力挺强的,为啥不自己干。”
于是,数字100就这么诞生了。
突破短板
从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到自己创业,这种角色的转换“其实是人生提升的一个境界”。作为经理人,尽管是公司总裁,但毕竟只是老板或董事会意图的执行者,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很有限。
在还是个市场人的时候,汤雪梅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细节很客观的人,认为战略对公司来讲无关重要,直到当上了总经理,她才有了新的感悟:“屁股一定会决定脑袋。当你不在总经理这个位置时,你是无法体会到企业战略对你的重要性,其实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战略,什么样的公司就有什么样的战略,无论你是多么的宏观多么的细节,还是会需要战略来领导大家。”
对于汤雪梅来说,上EMBA之前,十年的市场营销经理职业生涯,把该掌握的业务都学得差不多了。但是,要靠这些知识让自身当上老板还是远远不够。创业者的眼界必须更宽,要想到整个公司的未来、环境的变化、未来的战略、未来的资源组合、客户的策略等更宏观的问题、更高度的问题……
在中欧,汤觉得很幸运。一位来自荷兰的教授,讲的是细节营销,让她大开眼界,至今还保留着那些讲义,闲暇时细细品味。另一位就是教授经济学的周其仁教授,“赋予了我全新的思维。”
“我也在北京的一所著名高校上过短期课程。还是一位身价颇高的系主任,一上课我就感到很失望。他居然用的还是六年前我就熟悉的雀巢案例,身为教授,还在课堂上大讲怎么给和尚推销梳子。这都不是我所要的东西。”汤说。从此她再也难以信任国内一些商学院针对市场营销总监的培训课。
此外,边在零点担任总裁,边上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地学以致用。
很多现有的,不合理的公司制度,单靠自己琢磨很难解决,上完课后,就可以迅速利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反正错了就可以第一时间去问同学,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所以,问题可以马上得到解决,效果也特别明显。”汤说。
市场人员通常很缺乏财务知识,但是有了这块短板,可能就永远无法自己去当老板,MBA课程就可以赋予一种全局的思路。
汤雪梅总结自己的感受:“市场人最缺的是什么,缺的不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而是对于财务、人事制度、企业内部运作,还有西方市场本质的认识。我们很多本土企业,面对跨国公司,打本土战打得很好,但因为有明显的知识缺陷,这就制约了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中欧学习的两年中,汤觉得读MBA的另一重大收获就是“查缺补漏”,“让你面对不喜欢的和不熟悉的东西,强迫你去学习。”
事实上,这正在改变一个资深市场人的思维结构。
“比如说像我本人,做市场营销将近十年了。但从读了以后,对于财务对于战略有了很深刻的理解。现在我再去和市场人沟通,往往觉得他们的视野很窄。很多问题看不到高度,着眼点也不够全局性。”她说。
至少,对于汤雪梅来说,她在学习上的投资都已正在得到完美的回报。这家两年前才创立的小公司,在它的关键客户名录上,已经出现了三星电子、海信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国美电器等一系列人们所熟知的企业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