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啬神、爱气指要节约神气的消费,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养形、导引是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练气的吐纳。言论是慎语言。饮食是讲注意适当的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房室是讲性生活要节制。医药是讲有病要服药治疗,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药品。禁忌讲一切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和事物都要避开。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孙思邈养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寻求感观的刺激,这些称为反俗。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养生就像灯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节约能量的消耗,就是灯用小炷,就能延长生命,得到健康长寿。《翼方》还讨论了服饵(即服用保健药物),食疗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
难得糊涂养天年
一、难得糊涂健康长寿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离休、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平和,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记忆力与感知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都可使老年人在性格上变得古怪,例如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形成所谓的固执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生理上的衰老又使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从而动作笨拙不协调,容易疲劳和易发生意外事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焦虑、忧伤与失望等情绪。患有难治之症和老年痴呆等老年病,病人还可能产生自怜、自杀等绝望心理。
所谓随遇而安即能使自己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无论它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随方就圆。俗话常说的“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说的正是此理。能随遇而安的老年人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能做到不眼热;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真气:他们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始终满意。会随遇而安的老年人眼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这样的老年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时笑口常开,自然健康长寿。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正如文题所说的那样,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体健寿长。
二、老人糊涂一点好
糊涂,是人生的一门艺术。老人要想健康,也必须糊涂一点。糊涂,人就安静,就能养心,减少操劳和人体的消耗。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虽然指的是日常处事的哲理,但对老人的养生与健康来说,也是很适用的。
老人养成处事“糊涂”的习惯,是养生和延年益寿的根本大计,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好处:
1.糊涂能减少麻烦,少管闲事,少生气,能在晚年中没有烦恼,安静平和地享清福;
2.糊涂或装糊涂,就不会惹是生非,思想上无任何压力,心情也就平平静静,会安闲自在地养生;
3.糊涂一点在发挥余热中就不会分心,能集中精力干好自己想干的事情;
4、言语和行为糊涂一点,心里头却清清楚楚,养生就会有目标,自会收到好的效果。
不渴也常喝点水
人不能等到口渴时再喝水,应当养成及时、适时饮水的习惯。婴幼儿总是不断地要喝水,而年老者常可见皮肤干燥、尿黄便秘,甚至还会发生“干燥综合征”。但是由于神经反射的迟钝,不会引起欲饮水的感觉,往往缺水也不知饮水,有时口渴却不想喝水,中医称“渴不欲饮”,均对身体不利,所以不渴也常喝点水对老人尤为重要。
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好,应避免大渴大饮,这样才不增加心肾负担。在夏季,常发生大汗淋漓,身体脱水又丢盐,如突然大量饮水,血中盐少水多,则容易发生“水中毒”,引起虚脱。严重腹泻后身体脱水,这时饮水最好在水中加上适量的盐、糖及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以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心肾功能不全者不应多饮水,以免增加脏器负担。
喝水以凉白开水为好,既方便又放心。开水以当天煮开者为好,不宜喝开过几天的“陈水”、“老水”。有人有喝浓茶的习惯,但浓茶利尿,作为品茶尚可,补充机体水分则茶叶不可太多。应当提醒老年人注意的是,我们说适当多饮水,但不提倡吃水泡米饭,水泡饭一般咀嚼不充分,唾液分泌也不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三、对过去糊涂一些好
路透社纽约健康消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也许对你的健康会有好处,因为新研究发现,不爱追究过去事情的人会有较好的自我形像,而且身体更加健康。如果你对过去的事情老是念念不忘,你就会有自我价值降低的危险。
人们倾向于把记忆分成两种类型,即关闭性记忆和开放性记忆。前者包括已经解决或置之脑后的事情,后者是仍在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未解决的事情。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将50名大学生分成2组,让其中一组描述一件开放性记忆事件而另一组描述一件关闭性记忆事件,然后两组学生在一张术语表中选出最能描述自己的词汇。结果发现,回忆关闭性记忆事件的学生比回忆开放性记忆事件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正面的词汇。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成功地关闭对某一事件的记忆可以让人更有自信。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400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经受过创伤,如亲密的朋友或亲人的死亡、强奸、乱伦、火灾或痛苦的分离等。研究者发现,对创伤经历持开放性记忆的学生比持关闭性记忆或从未受过创伤的学生在自信测试中得分要低,而且持开放性记忆的学生比持关闭性记忆或从未受过创伤的学生更经常去看医生。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容易遗忘,有些则很难。比如说,腿部骨折这样的大事情,一旦腿伤愈合,大多数人会将这件事忘掉。但是如果是更严重的创伤事件,如头部外伤并且因此影响了一个人的工作,或他的生存世界完全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就很难从他的生活中抹去。
研究者说,忘记过去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对自己过于认真。事实上人们都倾向部份地扭曲对某些件事的记忆,他们的记忆往往是跟事实有些不同的。这是一个有益的适应过程,对既往的记忆做一些“修改”更有助于忘掉它。下一步的研究将是要弄清人们怎样将一件事置诸脑后的。
四、王阳明的“静坐”养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后迁至山阴(今绍兴),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创建阳明书院,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杰出代表。他创立“心学”称“阳明学”,又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经过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当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学热潮。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修炼“静坐”养生之道,有独特系列创新之见,值得学习弘扬,且非常有现实意义。
1.“太虚即氧”,“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郭沫若“静坐”养生是实践了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学生。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王阳明著《周易外传》讲:“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灵诚精义》讲:“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讲:“由太虚,有天之名;有气化,有道之名”。在《传习录》中讲:“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一气流通。”王阳明讲:“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讲:“练气即行气。”《黄帝内经》讲:“气行则血行”。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王阳明“静坐”养生是深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哲理。
2.“静坐”并非绝对静,而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在运行中“动与静”的理解很辩证。《正蒙注大易篇》讲:“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思闻录外篇》讲:“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也动也”。王阳明的动静观深邃理论是提出了“方静旋动”。《中国道家内丹修炼学》讲:“旋转与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规律”,宇宙是在不断动静态中而运动生化。《思闻录外篇》讲:“天地之化日新。动静是对立统一,动静互涵,动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动静中变化”。《思闻录外篇》讲:“今日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阳明修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的结论。《尚书引文·太甲》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蒙注大易》讲:“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思闻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观世界永远在动静运动中生生不息,而在气化中呈现其生命的代谢规律,唯独明白了客观世界动静规律,而顺应这规律,才能像荀子所讲:“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王阳明论动静是洞明了练气“静坐”养生的玄机。《上洞心丹经诀》讲:“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脑,脑满以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阳明极为高明,他在“静坐”中悟出“方静旋转”气行机理。点化我们要认识到“静坐”并非绝对静,静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