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102

第102章 追寻精神的源头

不是自己出头的时候,就不要插嘴说话,什么事都想要插嘴的人,就是没有自信。

——易卜生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弗赖贝格,父亲雅科布是犹太毛皮商人。他在和弗洛伊德的母亲结婚前,曾结过一次婚。弗洛伊德诞生时,其父40岁,似乎是一个不亲近人而自居权威的人物,而母亲则给他较多的抚育和感情。弗洛伊德虽然有2个异母哥哥,但他和比他大1岁的侄子约翰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10岁时,环境稍有变化,弗洛伊德上了中学。在中学的几年里,弗洛伊德读书非常刻苦。他不满足教科书中所讲到的知识,总是按教科书的提示去阅读大量的参考书。他做的练习比老师布置得还要多。他把解难题当做一种乐趣,这一爱好培养了他独立思考,敢于解决困难的精神。

弗洛伊德除了学好所有的课程外他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而且还自修希伯来文,他精通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

中学时期,他年年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中学毕业时又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那一段时期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风靡欧洲,弗希纳创立了心理学,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孟德尔创立了现代遗传学,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影响。关心人、研究人体的奥秘推动着这位医学院学生更加倍地努力学习,除了每周28小时的专业课程,他还要去听哲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在大学的几年里他几乎没有荒废一天,他还没有毕业就成了生理学教授布吕克的正式助手,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好几个难度很大的科研项目,这使他在奥地利科学界初露头角。

1885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对脑髓的重要研究,被任命为神经病学讲师。年末,弗洛伊德离开维也纳到巴黎萨尔佩特里埃尔诊所,在夏尔科指导下工作,继续他的神经病理学研究。在法国首都的19个星期是他事业上的转折点,夏尔科当时正在研究“歇斯底里病人”,他的工作使弗洛伊德认识到心理障碍的根源可能存在于心灵中而不是在脑中。夏尔科证明歇斯底里症状如肢体瘫痪与催眠暗示之间有一定联系,这意味歇斯底里的病因是精神状态的力量而不是神经。虽然不久弗洛伊德就放弃对催眠术的信心,但他在第二年2月回到维也纳时心中已孕育着他的革命性的心理疗法。

回到维也纳几个月后,弗洛伊德即和玛莎·伯尼斯结婚。他们生了6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安娜。安娜靠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一个著名的心理分析家。E.琼斯在他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中,把他的婚姻描绘成一幅光辉幸福的图像,但后来的学者们对此稍有不同看法。不过在弗洛伊德一生动乱不安的经历中,玛莎一直持深情的支持态度,这一点现在是很清楚的。

婚后不久,弗洛伊德和柏林的医生W弗利斯开始了最亲密的友谊,这个人在精神分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曾惹起广泛的争论。在15年的亲密交往中,弗洛伊德一些最大胆的思想都和弗利斯讨论过。弗洛伊德相信人类是双性的,身体上有性乐区,甚至认为幼儿有性欲等,这些信念和思想都很可能是受到他们友谊的鼓励。此后10年中他发展了自由联想技术。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共同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

1896年10月,弗洛伊德的父亲在81岁生日以前不久去世。一些弗洛伊德认为曾经长期被潜抑的情绪在他身上宣泄出来了,这些情绪来自他最早年的家庭经验及感情。从1897年7月开始,弗洛伊德试着利用一个曾用了几千年的技巧——释梦——来揭示这些经验和感情的意义。弗洛伊德对分析梦的传统的贡献,是开辟了一条新路。他强调“释梦是认识无意识的捷径”。

1899年,他的著名代表作《释梦》(又译《梦的解释》)问世,但遭到了当时医学界的冷落。在此后的10年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学说的价值。一批著名学者,如荣格、阿德勒都拜入他的门下,精神分析学派初步形成。1908年,“精神分析学会”在维也纳成立。在瑞士的苏黎世,荣格主持下的“弗洛伊德协会”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精神分析工作者。

正当弗洛伊德踌躇满志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个被他称为“可恨的时代”几乎把他抛入绝境。荣格和阿德勒——弗洛伊德最著名的2位学生,在这期间也公开同弗洛伊德分离了。这更加剧了弗洛伊德的悲观情绪。而最使他绝望的是,他的3个儿子和不少出色的精神分析学者应征入伍,在前线的战场上生死不明。弗洛伊德每天都以焦虑的心情查阅报纸,关注着儿子和朋友们的生死前途。

战争期间,弗洛伊德的生活也成了问题。他的家人每天都面临着缺粮的威胁。前来诊所看病的人也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是,病魔也不断向他袭来。先是严重的风湿症,使他写字时手不停地颤抖。接着,又患了致命的下颚癌。下颚经常颤抖不已,还时常作痛。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精神分析学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弗洛伊德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弗洛伊德自20年代起便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其他领域,试图解释一切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问题。但好景不长,30年代,希特勒上台,在全国禁止精神分析学说。1938年,82岁高龄的弗洛伊德离开了他居住79年的维也纳,去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因下颚癌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