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1986年7月的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获悉,他的指导老师吴大猷教授正在台北进行学术访问,他屈指一算,吴教授今年7月正好是80大寿。他思绪翻滚,想到去年教授在北京住院,自己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这次去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正可以到台北去为教授祝寿。
坐在飞向台北的飞机上,杨振宁博士想起了48年前在昆明读书的往事……
1938年,即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杨振宁以优异成绩破格考取了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年级时,吴大猷教授给他讲课,使他对理论物理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他去吴教授家希望教授能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吴教授欣然同意。吴教授的悉心指导,使杨振宁更加坚定了今后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里的主攻方向,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杨振宁去美国继续深造,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有了不少突破。1957年,他与李政道博士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此时,他想到了青年时代的导师,在给吴大猷教授的信中他写道:“学生这次获得殊荣,是过去先生悉心教导的结果,今日是学生感谢先生最好的时机……”
飞机降落,杨振宁走下机舱,看到迎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他频频招手。
“啊,吴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杨振宁深情地紧紧握着吴教授的手。“振宁,想不到我会来台北与你相见吧!”吴教授又对他的学生说,“听说你要在台北组织一批朋友给我祝寿?”
“恩师80大寿,是学生应该做的。”
“不,不,我已向朋友们宣布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祝寿活动。”
师生俩走进机场餐厅休息时,一批新闻记者围上来进行采访。杨振宁一边向记者们回答提问,一边忙着给吴教授端茶、递餐巾纸。他向记者们说:“吴老师是我一生研究领域中最早的领路人,没有吴老师在大学里对我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第二天,台湾一家报纸在报道中这样写道:“杨振宁博士对他的恩师情谊之深,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尊老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