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47699900000024

第24章 功成身退

没有谁能够对未来了如指掌。未来不是靠算命先生那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你创造出来的。许多人已经致力于创造美好的未来了。

——比尔·盖茨

(一)

1999年,微软公司按照比尔·盖茨的设想正在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而比尔·盖茨也逐渐意识到该培养一位接班人了。他选择了昔日的同窗鲍尔默,这个他最信赖的亲密战友。

史蒂夫·鲍尔默同比尔·盖茨一样,对微软充满了感情。他和比尔·盖茨一起看着微软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一个全球的巨人。比尔·盖茨相信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没有鲍尔默,他知道自己不会放手。

当比尔·盖茨推心置腹地跟这位老友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鲍尔默答应再一次接下重任。正如多年以前他答应帮助比尔·盖茨来到微软一样。

“从此之后,微软就交给你了,老伙计!”

“放心吧,我会做得更好!”鲍尔默信心满满地握着比尔·盖茨的手说。

比尔·盖茨知道,隐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打算一步一步来。2000年,他首先宣布辞去微软CEO,由他的老搭档鲍尔默担任该职位。自己与鲍尔默进行了角色互换,盖茨不再是微软的决策者,而是首席软件设计师。他只是从旁边协助鲍尔默,提供意见和建议。

但是,这样的转变让好胜心强的比尔·盖茨适应了好长一段时间。而鲍尔默也同样苦不堪言,因为他老是不能施展拳脚。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想过放弃。

幸好有梅琳达的劝解和支持,比尔·盖茨才渐渐适应自己在微软的角色。她告诉比尔·盖茨说:

“你必须放手了,否则你会失去一个好朋友。”

一句话点醒了比尔·盖茨。此后他时刻提醒自己,他应该适应起自己的新角色。

从2000年开始,比尔·盖茨都在寻求一个恰当的时机离开微软。25年来,他眼看着微软逐渐成熟,并帮助自己实现了多年前梦寐以求的愿望。他深知自己必须放手,从而让更多的后辈去实现他们的软件梦想。

从1994年母亲玛丽去世之后,比尔·盖茨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很多梦想都来不及实现,人生之路也许就猝然停止了。而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也让他找到了除了软件之外的另一番风景,他要开始这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之旅。那就是从事慈善事业,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比尔·盖茨从来都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那是1993年秋季的一天,当比尔·盖茨一如既往地坐在计算机前奋力工作时,父亲老盖茨将一张纸递给比尔·盖茨。

这是一份统计数字。每年因为贫困,非洲有数十万的儿童死于疾病传染。

这个统计数字让比尔·盖茨感到震惊,因为这些疾病在美国已经绝迹多年了。

“到非洲去看看吧。”老盖茨丢下这句话后,走出了儿子的办公室。

几个月后,比尔·盖茨和梅琳连同父亲一起来到了非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比尔·盖茨心灵震颤。盖茨转过头问父亲: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应该建立一个基金会,开展慈善工作。”老盖茨平静地回答。

比尔·盖茨欣然应允。不久后,他便建立了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那个小小的幼苗在比尔·盖茨的心里种下了种子,如同当年的那台电传打字机一样。

2000年1月,比尔·盖茨将父亲创办的盖茨学习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合并后的基金会总部位于西雅图,由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及父亲的朋友帕蒂·斯通斯福主持。新的基金会也命名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另外,比尔·盖茨还将个人资产约300亿美元投入到基金会中,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合并后的基金会功能也做了进一步的延伸。除了致力于建立公共图书馆之外,还注重改善全球卫生保健状况等。

(二)

经过几年的历练,鲍尔默的管理策略越来越深入人心,比尔·盖茨十分欣慰地逐渐加快了自己的退休步伐。

2005年11月,比尔·盖茨在伦敦庆祝自己的50岁生日时,对在场的记者表示,自己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他宣称,自己要将巨额财富的98%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

比尔·盖茨的这一举动再次轰动了全世界。

2006年6月,盖茨对外宣布:两年后,自己将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工作。

“我相信微软将会顺利地完成过渡工作。”

微软公司的成熟架构已经使比尔·盖茨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2008年6月12日,比尔·盖茨选择这一天辞去在微软所担任的全职工作,功成身退,只担任名义上的董事长和顾问。

新闻媒体全程报道了比尔·盖茨在微软最后一天的工作,而比尔·盖茨也用一个幽默的短片对世人对他退休后的工作的诸多揣测做了十分有趣的回应:他没有加入乐队,也没有去拍电影,更没有去竞选总统,而是抛开一切的世事纷扰,将80%的时间留给慈善基金会。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与妻子梅琳达和父亲一起工作,这一选择让他感到十分自在而舒服。

早在基金会成立之初,比尔·盖茨就开始陆续捐款。在工作间隙,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多次进入非洲,到多家医院进行参观访问,与医护人员及艾滋病、癌症、疟疾等重症患者亲切交谈,并与当地政府寻求最好的合作意向。

2004年7月,比尔·盖茨又将30亿美元的微软股票红利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随后不久,比尔·盖茨又将自己30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只留给子女3000万美元的教育基金。

面对公众的疑问,比尔·盖茨十分平静地说:

“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来回馈社会。”

因为盖茨认为,“带着巨额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具有同样的感觉的,还有比尔?盖茨的好友沃伦·巴菲特。

2006年6月26日,沃伦·巴菲特以股票的形式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款300亿美元。这笔捐赠让盖茨基金会的资产也增加到了600亿美元,全球慈善业中的“巨无霸”就此诞生了。

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1991年,他与比尔·盖茨相识于西雅图的一次私人聚会上。两人惺惺相惜,并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都喜欢谈论世界,谈论做生意,并一起打桥牌,打高尔夫球,在一起做很多充满乐趣的事情。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一起常年占据着福布斯排行榜的前两位。在比尔·盖茨运营基金的时候,巴菲特正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巨额财富回报社会。

几年以后,当巴菲特看到比尔·盖茨经营慈善也很在行,而且“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运转得这么好,遂决定将自己的钱交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管理。

这让盖茨感到很意外,但这种莫大的信任也让他分外高兴。

“有了这么多资金,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做更多的事了。”

就这样,世界上两个最富有的人保持着对生命、健康,以及对世界持有的相同理念走到了一起。

(三)

比尔·盖茨一直都觉得,“每一个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都有回报社会的责任”。因此,他身体力行,以回馈社会为己任。

但同时盖茨也知道,自己的目标太大。仅仅靠一个基金会的努力,要实现那个宏伟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在所有要做的工作当中,基金会仅仅能做到很少的一部分,而那些富有的国家,包括美国、欧洲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他们能做更多的事情。因此,他更加致力于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除了致力于合作,基金会自身的运作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它比微软小得多。在基金会中,比尔·盖茨体会到了另一种成就感。能同一群既充满工作热情又抱有一颗善心的优秀同伴们一起工作,让他感觉十分荣幸。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基金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确保资产不会大幅缩水,基金会还致力于投资一些项目。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富豪都有慈善之心。对于比尔·盖茨热心慈善事业的义举,有的美国人曾这样评价:

“他将让那些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暴发户们汗颜。”

而巴菲特在签署捐款意向书时也说,他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够带动更多的富豪为慈善事业慷慨捐献。

到目前为止,“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对象主要包括四个领域:

第一是改善全球健康状况,着手研究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途径,尤其是向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捐资。

第二是加大教育投资,创建更多的面向低收入阶层子弟的中学,并减少因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大学的现象。

第三是促进信息业的发展,尤其是着力扩大互联网的普及,让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或贫富,都能拥有获得信息技术的途径。

第四是改善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现状。那里是盖茨的老家,他自然会特别关照,基金会将向当地社区和贫困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捐助。

而今,比尔·盖茨正为慈善事业而奔走于世界各地。他心中的目标是致力于政府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从而加速医疗、教育的步伐,并减少贫穷。盖茨讲求实际的个性也体现在基金会的工作当上。他将非洲儿童患疟疾的人数,以及每年因缺乏特效药而患结核病的死亡数字等,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2007年,比尔·盖茨开始关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并在中国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一个十分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这充分体现了比尔·盖茨行事低调的作风。

盖茨致力于同各国政府展开对话,并竭力成为合作伙伴,签署备忘录,提供资金援助,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疾病的最新治疗方法、新药物及大幅度减少发病率。而今,越来越大的成效性让他对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面对媒体,十分喜爱这个新身份的比尔·盖茨如是说:

“而今,我们致力于使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由2000万减少到1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当然,如果能减少到0更是我们最希望的。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