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47708100000010

第10章 江宁守孝冤诬杜鹃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病逝,侄赵曙继位,是为英宗。不久,朝臣中以拥护英宗尊其父为皇父与否,而发生了所谓“濮议之争”,分成不同派别,影响到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与王安石的处境。同年八月,母吴太夫人病故于京师,王安石辞官扶灵柩归葬江宁,结庐守孝。三年中,一度虽有旨见召入京,但韩琦、文彦博先后当政,是以王安石不为英宗见重而不就。在此期间,他仍在考察时弊而蕴育一个大有为于当世的改革方略。

在王安石居宁的日子里,反对改革的声浪却在针对他给仁宗的两次上书,而在朝廷内外推波助澜,这是因为他针砭时弊,揭露当朝大臣中软弱者不敢为皇帝捍卫法度,而一些强悍的大臣则是挟天子的命令来做坏事,一些监察御史却不敢与之抗礼,奉命起草诏书的不能提出存在的问题。王安石的这些揭露,探深地刺痛了执政者和一些同类的佞臣,这就使他不能不成为“众矢之的”了。有的人预见到王安石会走上执政舞台,所以拚命造谣中伤以阻止他的上台,其时就出了一件杜鹃先知天下将乱的怪事,据属有一天,邵伯沮过洛阳的天津桥,听到杜鹃的啼声而闷闷不乐,同行者问他何故,他则回答说,洛阳从来没有杜鹃鸟的,现在杜鹃哀鸣,是预告人们不用两午时间,皇帝就要重用南人为相,天下将要大乱了;问他有何根据呢?回答是北鸟南飞天下太平,现在杜鹃自南而北,所以天下将乱,这种利用候鸟南北飞鸣而和所谓社会动乱联系起来,编造政治谣育的目的,是企图用谣言来左右皇帝旨意,阻止改革者上台和改革的进行,为北人掌握相权鸣锣,动员群众的舆论来扼杀变法,其用心是极为阴险的,这在当时是富有欺骗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是一种假托,就缺乏生命力。而一切改革,不论是为历史开道的洪流或是逆流,总不是谣言所能遏止的,造谣者的直接靶子当然是对准王安石,一计未成就另生一计,于是,假托苏洵之名而撰写《辨好论》的文章,又公开攻击王安石为“大奸惹”。后人考证又是邵氏手笔,反映在熙宁改革前北宋朝廷上下的政治斗争已经极度尖锐,改革正是这种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内部矛盾的产物,咒骂倒是促成了新皇帝的注视王安石而加速其上台。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逝世,赵顼即位,是为神宗。他在太子时已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时政疏》等政论文章,感到这是个人才。因此,即位不久,闰三月任命王安石知江宁府,以病辞;乃以知制诰知江宁府再命,王安石就重返政治舞台了。第二年(神宗熙宁元年),授以翰林学士称号,召其越级入见皇帝对策。这次谈话深得神宗皇帝的赏识,事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条陈目前政治形势、内外矛盾、朝政失修、社会弊病,对之作了深刻论析,其要点是:批评累朝君主因循弊政,脱离政事,不与智能之士议政,一切制度、官职名实不符,任官不分清浊,正确的识见不为见重,各路监司不通察检之道,吏部无考勤之法,裙带关系位列显职,真才实学反受捧斥,守边御敌无有为将士,科举不取经世济时之才,学校缺乏培养有为人才之法;农田水利失修、赋役苛重而不知救济,边兵垂老而不知更新训练;宫卫尽市井二流之徒,宗室升迁唯亲,治理财政无方。他指出累朝皇帝但知畏天命、畏议论,苟安于对外的妥协忍让,而现在应当认识天命是不会长久的,那么,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道奏札确实比两次上仁宗书要广泛、深入、具体、切中要害碍多。实际上这是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图,对策时王安石要求神宗以尧、舜、文王、唐太宗为榜样,表示自己愿如周公旦、魏征一样辅助明君开创大业与励精图治,这一席谈话和一道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百年无事”札子,深深地震动了居安不知危的神宗的心灵,坚定了这位年轻皇帝的改革图新信念,奠定了熙宁变法的思想基础,也奠定了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君臣精诚合作推行变法的政治基础。北宋的历史即将展开新的一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