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47708100000052

第52章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将领,宋朝初期跟随太祖讨伐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年)进攻辽国,因指挥失当,导致著名的爱国将领杨业战死杀场,后来由于杨业的妻子佘太君的弹劾,被削职三等,后为同平章事。

潘美不仅是北宋开国元勋和名将,“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而且他的人品也是值得称道的。据丁传靖从《随手杂录》、《默记》等宋、元、明、清的方志、杂史等约五百余种著作中辑录而成的《宋人轶事汇编》所记,“太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襴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王。顧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揑殿柱,低头不语。太祖曰:‘汝以为不可耶?’美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太祖即令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而太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名夙者,乃其后也。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也。”惟正在《随手杂录》中称名惟吉,潘美收养柴荣的这个小儿子后,对他很好。后惟正为刺史。以上记载虽不见正史,但据祝治平卢苗安柴存才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一文介绍,浙江省东阳市《寀卢村志》也有“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记载,可见潘美收养柴荣之子是属实的。

在北宋刚建立,面对前朝皇帝的后代,宋太祖不高兴,赵普等又说“去之”,潘美“劝……不杀,则……必致疑”的情况下,能以“于理未安”进行谏阻,使柴荣的这两个儿子幸免一死,并且还收养了其中一个,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对待,体现了潘美的胆识与勇气,也说明了他为人的厚道和仁善。

乾德元年(963年)八月,泰州团练使潘美调任潭州防御使。由于湖南刚平定,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南汉人数寇桂阳及江华,美击走之。溪洞蛮獠,自唐末之乱不供王赋,颇恣侵掠,为居民患。美帅兵深入,穷其巢穴,斩首百馀级,馀党散溃。美悉令招诱,贷其罪,以己俸市牛酒宴犒,赐金帛抚慰之,夷落遂定。”这里说得清楚,“溪洞蛮獠”部落首领首领聚众扰乱,对周边进行骚扰,民众深恶痛绝。潘美亲自率师深入,“穷其巢穴”“馀党散溃”后,潘美宽恕了那些人的罪过,还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牛酒”设宴犒劳他们,赐予金帛抚慰他们,使该地区得到了安宁,结束了200多年以来经常骚乱的局面。

潘美作为朝廷命官,是潭州防御使,也是第一长官,为了一方安宁,用的是自己的俸禄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自己的工资购买“牛酒”、“金帛”去进行公务活动,在“人为才死”的封建社会里,如此廉政的朝廷命官历史上肯怕也是少有的。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任潭州防御使的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兵伐南汉。据徐光烈《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译录,“以前,南汉攻取桂州和连州以后,都把当地人民赶出来,不许住在城里”。潘美攻克两州时,“命令州县长官招抚人民,建立里门,给他们简易的房屋居住”。潘美率兵平定了广州后,他知广州。在知广州期间,根据朝廷诏令。“赦免了广南辖区内州县一般大赦所不赦免的人……没有正当理由的赋税和摊派全部免除。免除开宝三年以前的欠租。逃亡山林之人免罪,招引他们回来……发放粮仓的粮食救济饥民。……禁止岭南人买平民在脸上刺字为奴婢,让别人雇去以取得报酬”。根据朝廷诏命,“全部废除岭南各州在刘鋹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平民当兵的免除兵籍,招诱流亡的人回来生产……禁止岭南各州掳掠人中卖作奴婢”,严禁官吏和地主霸占欠税人之妻女作抵押。同时,还把从被南汉放火烧掉的刘鋹宫殿灰烬中拾到的玳瑁、珍宝等全部贡献上了朝廷。

虽然,以上措施有为维护北宋朝廷利益的成分,但也可看出潘美他的为官之道,他深入了解南汉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实地向朝廷反映情况,积极采取了有利于民的措施。他的为官仁慈、心系黎民,在历史上是不多见面的。《宋史·潘美传》等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返回京城,先“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北宋建立之初,一些后周的大臣不服,“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潘美为都监,与曹彬一同攻南唐。次年正月十七日庚寅,进次秦淮。据《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记述,“江南的军队水陆十几万,背城列阵,而当时船舶还不够用,潘美下令说:‘我统率勇敢善战的几万人,战斗就一定会胜利,进攻就一定成功,难道被这样狭窄的河流挡住而不渡过去吗?’就率领部下先过河,朝廷军队继续前进,江南兵大败。”

潘美具有勇猛果敢作风和临危不惧、先身仕卒的品质。《宋史·李超》记载,李超“常从潘美军中,主刑刀。美好乘怒杀人,超每潜缓之。美怒解,辄得释,以是全者甚众”。这段记录虽然字数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美好乘怒杀人”和“美怒解,辄得释”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潘美在行军作战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发脾气,对违犯军令者就要下令杀人。有些是罪不该死的,他的部下负责行刑的将官李超,暗中暂缓行刑。等到潘美怒气平息时再去进行解释,潘美认为有道理的就不再追究。由此看出,潘美虽然刚烈秉直,但又是个胸怀大度、不记前嫌、不施小计、不玩弄权术的人。

石恪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在蜀地余圣寿寺、龙兴观等作宗教壁画。宋灭后蜀(965年),石恪至都城开封,奉旨绘相国寺壁画,后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二祖调心图》传为他所写。

宋朝时候,石恪在四川成都成了一个有名的人物画家,在绘画上,他发挥水墨画的传统技法,提炼、简化线条,继承借鉴唐代吴道子以来的白描手法,达到笔法纵逸、得心应手的纯青地步。相传,皇帝曾令他画相国寺壁画,授画院之职。但石恪性情孤傲,未肯屈就。因此,一身清贫,两袖清风。

那年,他听说大足县在大规模刻佛造像。学者、名流、画家、雕塑家云集,也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大足。这天,他在韦君靖后代开的酒馆里喝了酒,一摸口袋,发现没有银子了,无法离店。同行者嚷着要他画一幅画作抵。石恪不愿,慨然道:“使不得的。我一幅画价值千金,怎能为几文酒钱随便抛洒笔墨?”韦家酒店的掌柜听说是名画家石恪驾临,忙迈步上前,高兴地说道:“这台水酒算小店为先生洗尘,恳请先生留点墨迹,以光门面。我愿另送一百两银子,算是润笔。”石恪依然不肯。朋友们说:“那如何是好,看来只有我等脱衣抵帐了。”石恪无奈,只得依从。掌柜先生捧来纸笔,只见石恪将一砚清墨哗地一声泼在纸上,然后挥舞紫毫,七上八下涂抹一阵,眨眼间一幅画成。题名“红日当空,青天湛蓝”。掌柜看过,赞不绝口,随即付了一百两银子,送石恪一行出店。

当晚,老板关门扎帐,见一天进项所剩无几,问掌柜的是怎么回事。掌柜说:“银子都买了石恪先生的画了。”老板将画取来一看,只见黑乎乎的一片,未见太阳,只有半边月亮隐隐约约在云缝里,不知道妙在何处。于是很生气地说:“如此一团漆黑,也值一百两银子么?明天你快去找石恪,将画给我退了!”掌柜的没有办法,第二天只好来找石恪求情。

石恪来到酒馆,取出银子,就要退画。可老板展开画卷一看,太阳、月亮都不见了,只见满纸灰蒙蒙一片阴云。石恪对照帐本,念道:“购石恪‘红日当空,青天湛蓝’画一幅,价银一百两。”反问老板:“你怎敢将我的画换了?”老板一见,无话可答。心想:掌柜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会玩他。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疑团难解,抬头看天,只见满天阴云密布,不觉心中恍然:莫非石恪先生墨宝,是一幅阴晴变幻图么?如此神奇,以前只听人传过,没想到今日果真得见。这等神笔宝画,岂能退他?想到这里,不觉喜笑颜开。说道:“小人有眼不识稀世珍宝,先生神笔,可以卖天!银两定请先生收下,小人这里有礼了。”说着便向石恪施礼赔情,一时把围观者弄得莫名其妙。

石恪见这小城老板,竟是一位识画之人,心中又惊又喜。忙将柜上银子,推向老板说:“人之相知,贵相知音。今日外乡逢知音,实属难得。这幅画理当奉送。岂有收取画金之理!”说完嘱咐老板应将此画挂在看得见日月升降之处。不然变成一片漆黑。就难知其妙了。老板照办。将画悬挂中堂明亮透光之处,但见那画果真能随气候、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变幻不定地显示红日、阴雨、繁星……石恪真把天画活了,消息传出,一时惊动了朝廷。

这一年,恰逢赵家皇帝生病,传旨下来,命石恪作一幅画驱鬼邪。石恪被逼得没法,只得提笔草草画了一幅《维摩问疾图》交差。这幅图,虽是单线草图,人物却画得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衣裙飘逸,线条流畅,颇有“曹衣出水,吴带飘风”的意趣,表现了画家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皇宫挂出后,博得了皇家丹青妙手一片赞叹。事有凑巧,宋王得画后,终日观赏,不久病果真好了。皇帝要赏赐石恪,石恪坚持不受。宋王佩服画家清高,传旨将此画镌刻在佛像集中的大足县北山,以此表示对神佛和画家的谢意。这幅《维摩问疾图》现仍保存在大足县北山石刻长廓之中。高三丈,阔二丈,刻工精良,临摹准确,是北山组雕中唯一的一幅线描石刻。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维摩问疾图》所画维摩,法力无边,智慧过人,神色自如地依床凭几而坐。其实他并没有生病,只不过以装病吸引探望者和他辩论。文殊受如来佛派遣,从毗郁离城前来探病,一坐下就和他辩论开了。一旁许多人正在洗耳恭听,神情专注。从画面上,仿佛能听见二人法辩的声音。

据说,石恪后来还画了《二祖调心图》,流传到日本京都为皇室所收藏。难怪至今人们还在传说:“石恪作画卖天,皇帝老倌也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