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
47721600000026

第26章 诚律己身襟怀坦白(4)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说出一番好话,就说:“你不觉得陈士贤不报朝廷批准就开仓是犯法吗?”张纲认真地说:“饥民嗷嗷待哺,若待官府层层上报,再层层下批,那可就要饿死好多人了,陈大人果断开仓急民之困,怎么能说是犯法呢!”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句句为陈士贤辩护,便换了一个话题说:“你被陈士贤免了职,难道你心无遗憾吗?”张纲一听问到了自己的事,便严肃地说:“我本是地方小吏,办错事触犯了法律,被陈大人免职,实在是我自己的过失,不敢怨恨陈大人。”

李、徐二人说:“你若乘此机会出来作证陈士贤开仓自己捞了一大把,我们可以给你官复原职。”张纲“呀”地一声站了起来,说:“二位大人呀!我虽已是一个平民,但岂能昧了良心,做出那种颠倒是非的事呢?”

李、徐二人一拍桌子,说:“陈士贤给了你什么好处了,竟敢包庇他?来人,拉下去打!”

张纲被打得死去活来,但还坚持说:“我决不以个人恩怨灭了公义,诬陷陈大人!”

李、徐二人眼看张纲不能利用,就把他关了一段时间以后放了。他们编了陈士贤一套罪状,把他押解回京。后来,陈士贤死在半路上。

张纲没有官复原职,因为他不诿过诬陷别人。但他出狱后,就处处打听,为什么李、徐二人要罗织陈士贤的罪名。后来才知道,是太监韦眷在捣鬼。陈士贤死讯传来,张纲十分悲痛,就向朝廷上书,说:“市舶太监韦眷在广州主持对南洋各国贸易时,接受番人贿赂,受到广东布政使陈士贤的严肃处理,因而挟嫌报复。刑部员外郎李行、巡按御史徐同爱慑服于韦眷的权势,参与制造了这起冤狱。我冒死举报,实在是不能忍受忠廉之士含冤莫白,而奸佞之徒继续蒙蔽圣上啊!”

结果,韦眷之流被罢免,陈士贤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张纲光明磊落不诬人的美德,载入了史册。张岱自写墓志铭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

——杨泉

张岱,字陶庵,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清朝初年,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张岱出生在明朝一个世代为官的贵族家庭里,从小过着纨绔子弟的豪华生活。那时候,他成天穿着华丽的衣衫,骑着高大的骏马;家中有娇妻美妾,身边跟着俊俏的男童;吃喝嫖赌,走马打猎,他样样精通;逛戏园,买古董,玩花鸟,他全是行家。提起张岱,没人不知道他是天下出了名的浪荡公子。

直到张岱50岁那年,平地一声惊雷震碎了他的美梦:清朝军队的金戈铁马一路席卷而来,推翻了明朝的天下。

国破家亡的悲剧,终于使张岱清醒过来,他决心痛改前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这时候,明朝的许多官员和著名文人看到大势已去,都剃了头发,留起长辫,投降清朝,做了新贵人。而张岱却发誓不做亡国奴,他披散头发,独自一人跑进深山隐居。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熟人劝他顺应潮流,归顺清朝;清朝的官员们听说了他的大名,也屡次派人来请他出山做官,他都坚决拒绝了。

张岱自己建了一座残破的茅屋,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常常连着几天无米下锅,只得靠野菜度日。他听说一些朋友在反清的秘密斗争中牺牲的消息后,曾几次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示自己对故国的忠诚。但是,一件未完成的事业使他放弃了自杀的打算。原来,他正在编写一部记述明朝历史的传记著作,他想通过这部书的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后来,他终于饿着肚子写成了这部巨著,取名叫《石匮藏书》,成为一部研究明朝历史兴衰的重要文献。

在写作《石匮藏书》的同时,张岱还写了不少文章和诗歌。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愤,还沉痛地回顾了自己昔日的腐朽生活,表达了深深的悔恨心情。

张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很多人,大家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都称赞他是一位有骨气的民族义士。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纷纷私下传阅他的文章和诗歌,把他当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张岱自己却从没有原谅过自己过去的错误,仍然常常写文章检讨自己。

有一天,张岱的茅屋里来了位不速之客。这人姓施,是张岱多年不见的一位老友。张岱一见他,惊喜交加地喊道:“施兄,原来你没有死!我听说你在嘉兴一带参加起义,已经战死了呀!”

来人笑了,说道:“我隐姓埋名多年才躲过了追捕。现在眼看老得不行了,临死前,怎么也得来看老朋友一眼啊!”他看了看张岱披散着的长发,笑着说:“怎么,你老兄还敢留着头发不剃呀,不怕清兵砍你的头吗?”

张岱哈哈大笑道:“我是山中一野人,与世隔绝,谁要让我留清朝的辫子,就让他把我的头也拿去!”

接着,张岱请朋友坐下,自己出去准备饭食招待他。

姓施的朋友随手拿起桌上一篇尚未写完的文稿,只见上面赫然写着《自为墓志铭》一行题目,他连忙一行行读了下去。张岱在这篇自己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中,又一次回顾了昔日的腐朽生活,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等张岱进屋的时候,姓施的朋友正拍着桌子说:“好文章啊!”他转过脸来对张岱说:“当年陶渊明、徐文长自写墓志铭,为后人仰慕,没想到你老兄也有这样坦荡的胸怀和气魄啊!”

“施兄过奖了,我哪里能与前代的伟人们相比,只不过是东施放颦罢了。”张岱淡淡地微笑着说。

“不过,有一点我赞同。你不该在文中过分地自责,那都是多年前的往事了,年轻时的过错记一辈子就可以了,难道死后还要让后人去议论吗?你这些年做了这么多好事,现在人们都敬佩你的忠贞节义,你又何必败坏自己生前的清名呢?”朋友诚恳地劝说着张岱。

“施兄不知,我之所以苟且偷生,活到今天,正是为了痛改前非,弥补昔日的过错。我时时提起过去,就是要让世人看到:一个有罪之人是如何改过自新的。”

“说有罪太过分了吧,你生于显贵之家,像你那样生活的官宦子弟并不少见。”

“施兄你想想看,那时国家已经风雨飘摇,官场一团腐败,而我辈却只知醉生梦死,不知发愤图强,这不是罪过,又是什么?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自己前半生有罪,如今所剩的光阴已经不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短处统统揭发出来,让后人记取教训。说实在的,写这篇墓志铭时,我也因为私心,几次中途停笔。可后来一想到这些,还是准备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死的那一天为止。”

说完,张岱举了举手中的酒壶,说:“不提这些了!你看,这是我珍藏多年的好酒,今日咱们老友重逢,喝他个一醉方休可好?”

姓施的朋友也从背囊中取出一只野鸡,说着:“喏,这是我路上向猎人买的,你怕是也好久没闻到肉味了吧?咱们来个野鸡美酒宴,看看能不能比得上你昔日的山珍海味!”

两位朋友哈哈大笑。他们都好久没有这样痛快过了。

王华拾金不昧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王华是明朝人,他从小就憨厚、诚实,7岁那年拾金不昧的故事远近传扬。

一天,王华和母亲打了招呼后,就高高兴兴地和小松、小明来到村后玩儿。小松、小明在捉蜻蜓,王华就坐在树下乘凉。

这时,急匆匆地走来一位年轻汉子。他背着包袱。因急着走路,浑身湿漉漉的。他走到水渠边。两手捧起水,洗了洗脸。然后转身走到大树下,坐下歇歇脚。

小松、小明追赶蜻蜓愈走愈远,坐在树下的王华觉得无趣,也站起来,追扑蜻蜓去了。王华回头往树下一看,年轻汉子已闭着眼睛睡起觉来。

中午了,王华听见妈妈呼唤的声音,想起该回家吃午饭了。他路过大树下,发现年轻汉子已经走了。可是,在他睡觉的地方,留有一个红色的包袱。王华心想:这个包袱可能是刚才那位大哥哥丢的。里面包着什么东西?他想打开看看后再作决定。他打开包袱,里面包了好几层,包的是两根黄澄澄的金条。

王华重新把包袱包好,坐在树根下,守在包袱旁边,等待那位大哥哥回来。

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仍不见那位大哥哥的身影。王华想:我在这里看着包袱,如果碰到大人,看我是小孩,把包袱抢走怎么办?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王华拿着包袱,走到有小草的浅水渠边,把包袱放在水里,用手拨拉一些小草盖上,直到自己觉得看不出破绽为止。然后又回到大树下,坐在树根上,假装打瞌睡。又等了很久,王华突然被一个陌生的声音叫醒:“小弟弟,你在这里睡觉,看到过一个包袱吗?”

王华睁开眼睛,仔细看了看来人,认出是上午那个在这里睡觉的人,心里很高兴。但为提防冒领,他想问个明白。

“大哥,你的包袱是什么颜色的?”

“是红棕色的。”汉子用手比划着,说明包袱的形状、大小。

“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急成这个样子?”

“不瞒你说,我们家乡发洪水,家里房屋被洪水冲掉。这次去舅舅家借来了一些钱,准备盖房,买种子种地。”

“钱,多少钱?”王华问道。

“不是钱,是两条黄金,用几层布包着。”

王华问清楚了,这个包袱确实是他的。于是带着他来到水渠边,拨开小草,一个红棕色的包袱沉在水里。汉子拿起包袱,打开一看,两条金子都在。他激动地握着王华的小手说:“谢谢你,小弟弟,你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呀!”

正在这时,小明跑来叫王华回去。他听到这种情况,看到汉子高高兴兴离去的背影,就对王华说:“你怎么这样傻,把包袱还给他?!”

王华说:“我爸爸说,拾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这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走,咱们回家去!”说完,拉起小明向家跑去。

李秀成直谏实言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危机:韦昌辉发动叛乱,杀死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因与天王洪秀全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竟率领部队离开了天京;天王洪秀全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达、福王洪仁发。满朝大臣对洪氏兄弟十分不满,纷纷向李秀成反映。刚刚被任命为副掌率的李秀成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清楚地记得,在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中被清军围困,正值危难之际,自己亲自领着部队救出洪秀全,洪秀全为报答恩情,任命自己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强,但一直信任和重用自己。目前,在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还把自己选进领导核心。可面对着当前形势,他是以国家为重,还是保护自己的乌纱帽呢?这时,他想起了童年时父亲常教导他的话:做人要诚实,心正,光明磊落。在这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奏天王洪秀全。他说:“当前要扭转天国危机,必须肃正朝纲,明正赏罚;向地主征收赋税;起用翼王石达开;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职务。”

李秀成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但他却得罪了天王洪秀全。天王一气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职,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罢官了,他不仅没有灰心,相反,他觉得自己做得对。洪秀全对他这一举动,完全在意料之中。回到家后,夫人听说这件事,责备他说:“你太诚实过分了,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不吃亏的?”李秀成严肃地看着夫人说:“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这样,我心里坦然,吃亏也愿意!”

几天后,李秀成出于对天国的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写了一个奏章,一方面送给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传阅。在满朝文武大臣的请求下,天王洪秀全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为了他,是为整个天国着想的。于是,他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时派人去请翼王石达开回来共秉朝政。

李秀成恢复工作后,在挽救太平天国危机中,尽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此次直谏,在全体大臣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詹天佑买马车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王符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

詹天佑一心想着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从不考虑个人的享受。他还常教育青年要克己奉公,诚恳待人,不要沽名钓誉。

1914年,他被提升为粤汉铁路督办。按他的官职,也考虑到他工作的需要,政府准备给他购买一辆汽车。可他为了节约工程经费,以把钱用到铁路建设上去,坚决不同意为他买汽车,而是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马车。他坐着马车,沿着铁路线,风尘仆仆地往来奔走。

有人说:“督办坐马车,太不气派了!”

詹天佑却笑着说:“什么气派不气派!要气派,我连马车也不坐了,干脆买一辆自行车骑骑,又方便又自由,又锻炼身体!”

詹天佑有5个儿子,都是学铁路工程的。他的第二个儿子文琮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回国后,立即参加了修建奥汉铁路的工作。主管人员按照规定,将文琮的月薪定为100元,可是詹天佑不同意,只许定70元。大家觉得这样很不公平。詹天佑向大家解释说:

“就算不公平吧,这也不是让文琮多拿钱的不公平。我自己的儿子宁可少拿一点,这样,我说话办事才能让人家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