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生卒年不详)多才多艺,文学、音乐、剑技,他都有较高的造诣。因此,他常常作为吴国的专使去别国进行友好活动。
一次,他到了徐国。徐君久慕季札的为人,亲自接待了他。季札发现徐君也懂文学、音乐、剑技,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徐君看见季札的宝剑锋利,赞不绝口。饮酒中间,频频向季札腰间的宝剑投来羡慕的目光。但碍于礼节,没开口要。季札当然明白徐君的心思,但他还得到别国去,一时也离不开宝剑,便想:“以后我再送给他吧。”
季札离开徐国后,他先后又跑了几个国家,完成了出使任务。当他路过徐国时,徐君已在不久前去世了。季札赶到徐君的坟墓上,痛哭呼喊:“徐君,徐君,季札看你来了。”哭完,他解下佩剑挂在墓边的大树上,说:“你喜欢的这把剑,我已送来了。”
随从不解地问:“徐君已死了呀,这剑……”
“就挂在这儿吧。”季札沉痛地说:“当初徐君爱这把剑,我因没完成使命,所以当时没赠送,但我心里早应允了,不能因为朋友已死,就背离原来已经许诺了的事情。”说完,他便跳上马,心情沉重地离开了朋友的墓地。
乐毅报燕王知遇之恩
宁和直人动刀,不和刁人相交。
——中国谚语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湣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湣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湣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5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借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湣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左伯桃舍身酬知己
知己肝胆相照
——文天祥
春秋时代,有一年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走兽绝迹、飞鸟潜踪、人烟稀少的千里荒原上,有两个互相搀扶的年轻人,正跌跌撞撞地、艰难地走着。这两个人是一对挚友:羊伯哀和左伯桃。
当时,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土地,扩大势力范围,连年发动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两个朋友对人民深为同情,决心施展自己的才干,拯救国家和人民。他们听说楚庄王是个贤明的国君,就相约前去投奔。谁知却困在这个风雪茫茫、渺无人迹的千里荒原上。
风狂雪猛,寒冷、饥饿、长途跋涉,使身体本来就瘦弱的左伯桃病倒了。在这危难时刻,羊角哀对左伯桃说:“我扶你走吧,你放心,我绝不会丢下你不管的。”羊角哀搀扶起左伯桃艰难地走着……2天过去,羊角哀精疲力竭了。他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大空心树旁,暂避风雪。“角哀,荒原千里,风雪无边,如果我们俩都冻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我看,你一个人快走吧,我是实在不行了,别再连累你。”左伯桃喘着气说,他连站立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羊角哀一听,急了:“你怎么说这种话!伯桃,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说着,羊角哀俯下身子就要背左伯桃。但他也没有力气再把左伯桃背起来了。这时,左伯桃把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说:“你的心意我领了,角哀,救国、救民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们两个人共同实现的,还是一个人去实现的,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呢?”羊角哀点点头,说:“当然,当然!要不,你就带上咱们剩下的这点干粮投奔楚国去吧。”左伯桃连连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角哀,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肯定到不了楚国就会死在半路上,你的身体比我好,本领比我强,有希望走出这片荒原,应该你去楚国!我们救国、救民理想的实现就拜托你了!”
两个人真诚相让。最后,左伯桃还是说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抱着左伯桃放声痛哭。左伯桃催他赶快上路。羊角哀要把所有的干粮留给左伯桃,左伯桃决意不要……羊角哀只好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诀别了他的朋友,独自上路了。
羊角哀赶到楚国后,受到楚庄王的重用。他连忙带人回到荒原,发现左伯桃已冻死在空心树里,他埋葬了好友的尸体,痛哭而别。
楚庄王知道这一切后,深为左伯桃的精神所感动,下令奖恤了左伯桃的妻儿。
后来,羊角哀在楚国干出了一番事业。他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的挚友。每当忌日,他都面对千里荒原,朝远方深深下拜,默默祷告:“伯桃,我一定要实现咱们共同的理想!”
荆轲与高渐离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谚语
荆轲在游历各国时就结交了不少豪杰。荆轲在燕国与高渐离一见如故。二人都好饮酒,天天在燕市上饮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时而大笑,时而大哭,旁若无人。后来又认识了田光。田光感觉荆轲不是庸人。当太子丹密谋刺秦的时候,田光举荐了荆轲。
田光去请荆轲前,太子丹说:“国家大事,请勿外泄。”田光请了荆轲后便自杀明志。
荆轲说:“给我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我可以刺秦。”
荆轲向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索要他的项上人头。樊手起刀下,人头落地。荆轲又向太子丹索取了燕国的地图。
荆轲佩上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那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匕首上淬毒,用活人实验,见血封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一些燕国的名士们一袭白衣,怒发冲冠,悲怆着,高歌着,为荆轲送别。送荆轲的行列中,也有高渐离。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节拍唱着易水寒之歌。
荆轲觐见秦王。当图穷匕首见时,他扯住了秦王的袖子,却没有击中秦王。他追着秦王绕着大殿上的柱子跑,别人都惊慌失措了,并没有人来救驾。但荆轲仍然没有击中秦王,连个血痕也没有划出,反而被秦王醒悟后抽出剑来将他刺死。
事后,与荆轲有关系的人大多都跑了。但高渐离没有。
高渐离独身入宫,以一技之长博得秦王同意,他可以在宫内击筑。秦王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同党后,便薰瞎了高渐离的双眼。但秦王并没有杀他。
他凭耳聆听,感觉到秦王的位置,用尽力气,把筑掷向秦王。高渐离没有任何要求,只是以一己之力,凭了自己手中最为便捷的工具去刺秦王。他们这种“重情重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被后人景仰。
范式千里赴约叙友情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夏
东汉时的一个秋天,落叶萧萧,篱菊怒放。汝南郡的张劭(生卒年不详)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原来,他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读书时同山阳郡金山县的范式(生卒年不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
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悲伤。2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张劭想念好友,回到屋里,对他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
“傻孩子,山阳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啊!”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做点酒。”
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得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孔融孔褒兄弟争死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