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事实明辨是非的孔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中国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7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7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作为一个廉洁仁义的人,会因为穷而改变他的气节吗”孔子回答道:“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向来相信颜回的人品,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以德报怨的故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春秋无义战,攻城略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们毕生追求的伟业。可百姓谁不渴望过上没有刀光剑影的日子呢?即使是士兵也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剑戈入库。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两国交界处对峙着。
许久没有战事,两国的士兵也就减少了敌意。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于是在边界梁国一侧种起了瓜。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很好奇,于是在边界楚国一侧也种上了瓜。
或许因为梁国是小国,更知自励的道理,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瓜种上后,每天都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
楚国的士兵呢?或许因为楚国是大国,士兵们也养成了傲慢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种上了,却从来没有侍弄过。
初夏,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梁国的瓜田像一片翠绿的湖水,风吹叶摆,瓜湖也随之泛起了涟漪。彼邻的楚国瓜田却像被飞蝗啃过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儿生机,可楚国的士兵依然不去补救。勤劳的人最愉快的时光是收获的季节。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们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开怀痛吃。
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国士兵并没有从傲慢中清醒过来,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认为是向他们挑衅,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虫鸣声像催眠的歌,将欢乐一天的梁国士兵唱入了梦乡。可让妒火煎熬着的楚国士兵睡不着,他们借着虫鸣声的掩护悄悄地跑过边界线,窜入梁国的瓜田,随意地践踏起来。
第二天,快乐的梁国士兵来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住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残羹铺满了一地。
勤劳的人一定也很谦和。梁国的士兵虽然气愤,但没有随意猜疑毁瓜人。天黑后,他们在瓜田附近隐蔽起来,等着毁瓜人现身。还是在虫鸣清脆的深夜,还是那群楚国士兵跑过国界在瓜田中随意地践踏,还是他们发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国一侧。毁瓜事件真相大白。
梁国的士兵愤怒了,他们跑回军营向将军报告楚国士兵毁瓜的事情,请求将军立即下令报复他们。将军听罢,嬉笑着摇摇头说:“为什么要相互报复呢?那样会使仇恨越积越紧,最终会酿成大祸。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那样会使仇恨释解,最终会结出硕果。”将军的话使怒火中烧的士兵平静下来。“那我们怎么办呢?”“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国的瓜田,替他们浇水。”
又是一个虫鸣清脆的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过了边界,不过是从梁国越到楚国,并且每人的肩上还担着两桶满满的水。这样的深夜一天天重复着。楚国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地好起来。傲慢的楚国士兵开始怀疑瓜田的变化了。这次该是他们隐蔽在瓜田旁,该是他们在虫鸣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国的士兵越过国界,该是他们目睹梁国的士兵为他们担水浇瓜。
他们感动了,因内疚而悔恨不已,连夜向将军禀报了毁瓜浇瓜之事,请求处罚。
士兵的报告震惊了楚国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梁国以怨报怨,两国定要燃起战火,现在却适得其反。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又将此事呈报给楚王。
楚王接到呈报,感慨万端。他对楚国的大臣们说:“梁国的将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个诚信之人。楚梁两国应该永远修好才是啊!”
从此,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共同在边界的瓜田上劳作,两国的瓜田很快连成了一个翠绿的湖,风吹瓜叶,瓜湖泛起的涟漪分不出在哪国的土地上波动。两国的百姓终于盼来了不见刀光剑影的日子。
自请伏剑的李离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旧唐书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理官(掌管刑狱),素以断案公正闻名。
一次,李离的下属办案时贪赃枉法,将真凶放走,把无辜者抓起来,屈打成招。李离失察,判了此人死刑。待此人处死后,李离才醒悟过来,但已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他一方面严厉地处罚了下属,一方面缉拿真凶。此案虽然以真正的凶手捉拿归案,冤死者沉冤昭雪而了结,但李离却为自己的错杀而痛苦不堪,终日食不甘味。此案结案后,他给自己戴上枷锁,进宫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见李离戴着枷锁进殿,惊疑地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个样子来见我?”李离跪下说:“我有违大王的信任,身为理官,却错杀了好人。我请求大王依法将我处死,为枉死者偿命。”李离将误判错杀的经过如实地禀告晋文公。晋文公听后,长嘘一气,说:“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是错判了一个案子。你不要这样自责,凡事办理的过程中总会有失当之处,这就像任用官吏,虽然公允地衡量过每个人的才能,但任命职位时仍难免有偏高偏低的情况出现;审理案件,处以刑罚就更难免出现偏重偏轻的问题。何况这次错判主要是你属下的问题,并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丝毫不因晋文公为自己的罪过开脱而自喜,他反驳说:“在掌管刑狱的官员中我的职位最高,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地位让给属下;享受国家的俸禄我的最多,也从来没有将俸禄分给属下。现在我错判了案子,枉杀了好人,反而把罪责推诿给属下,这是没有道理的。”
晋文公越发钦佩李离,可表面上却怒形于色。他斥问李离:“你认为自己有罪,可你这个官是我任命的,那么我也有用人不当之罪了?如果你受处罚,那么我该怎么办?”
李离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但他决心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他说:“国家的法令早已明文规定,执法的官吏给犯人施错了什么刑,自己就要受什么刑;错杀了好人,自己也应被处死。大王是认为我能够秉公执法,才任命我掌管刑狱,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听信诬告,枉杀了好人,依法应该被处死。既然您不忍心下令处死我,就请允许我自己执行吧。”李离说完,拔出剑自刎而死。
执法如山是令人钦佩的,李离因自己违法以自我处决来维护国法的权威和尊严,更令人敬服。在这律己护法的品质后面,我们还看到了李离有了过错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操。
崇尚诚信的刘备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起兵之初的刘备由于没有根基,被曹操追杀,只得带着关羽、张飞、赵云投靠了荆州的刘表。
张武在江夏造反,刘表交给刘备3万人马到江夏平乱。两军对阵时,因张武的战马极其雄骏,引得刘备在阵前赞不绝口。一旁的赵云见主公喜爱之物在张武坐下,挺枪而出,直取张武,战不到三合,将张武挑下马来,随之将战马牵回,献给了刘备。
平乱凯旋,刘表看到刘备的新坐骑健骏超群,称赞不已。刘备正愁无以表达对刘表的感激之情,立即将马送给了刘表。
刘表骑上此马非常得意。他的部将蒯越懂相马之术,对刘表说:“此马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的卢,骑则害主人。张武因此马而亡,主公万不可乘。”刘表细品蒯越的话,很相信,第二天便将的卢马送还给刘备。刘备骑的卢马出城,被刘表的幕僚伊籍拦住。“将军千万不可乘此马。”伊籍恳切地说。刘备忙下马恭敬地向伊籍求教。“我昨日听到蒯越对主公说,此马名的卢,乘之害主,因而今日主公将此马送还将军,将军怎么可以再乘它呢?”“谢谢先生的指教,”刘备抚摸着的卢马头说,“可人生死在天,岂是马能左右的呢?”刘备不以为然,依旧骑上的卢马而去。
刘备的到来,引起了刘表的妻子蔡夫人和她的弟弟大将蔡瑁的不满,认为志高远大的刘备一定会将荆州占为己有,于是决定除掉刘备。
蔡瑁代刘表在襄阳宴请百官,请刘备赴宴。席间充满了亲和的气氛,百官纷纷向刘备敬酒。
自从伊籍指出的卢马的利害后,刘备与他便成了知己。此刻,伊籍乘向刘备敬酒时,边使眼色,边悄声说:“请更衣。”刘备会意,借口上厕所,离开宴席。“将军快逃吧。”伊籍到后园见到刘备后急切地说:“蔡瑁已备下刀斧手,就要下令杀你。”刘备大惊,骑上的卢马,冲出襄阳西门,飞驰而去。
蔡瑁得知刘备逃走,立即带兵追杀。
的卢马快,襄阳城渐远。刘备正暗中庆幸,一条水急浪翻的河拦住了马头。河为檀溪,宽数丈,无桥可行。眼看追兵将到,情急中,刘备纵马下河,孰料仅行数步,的卢马的前蹄便陷到泥里。此刻,已清晰可见追兵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的盔甲,转瞬间便要追到河边。
刘备拼尽力气,扬鞭打马,高呼道:“的卢,的卢,你真的要害我吗?”
奇迹发生了。受到鞭笞的的卢马突然扬鬃长嘶,从水中一跃而起,就像腾云一般飞到了西岸。
刘备逃出蔡瑁的追杀,回到新野城。一日在市上见一位鹤骨仙风的先生吟歌走来,像是个贤达之士,便下马拜见。来者姓单名福,果然是个名士。刘备向单福求教平天下的大事,单福却指着的卢马说:“此为的卢马,害主,不可乘之。”
刘备说:“此言已应验了。”
单福摆摆手:“的卢檀溪一跃是救主,但它终要害一个主人的。我有一个办法,将军将它赐给仇人,仇人被的卢伤害后,将军再乘就无妨了。”
刘备听罢,勃然变色:“先生明知的卢害主,却让我为自己之利送出害人。我不敢再请教你了。”单福大笑:“我是在试探将军的心啊。将军果然是个有仁德之心的人,我愿辅佐将军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刘备“的卢马害主不送人”的故事体现了这种以博爱之心待人,崇尚诚信,蔑视欺诈,让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的道德风尚。
勇于改过浪子回头的周处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周处(236—297),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西晋时期,除了像王恺、石崇一类穷奢极侈的豪门官员外,还有一批士族官员,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乱吹牛,尽说些脱离实际的荒诞无稽的怪话。这种谈话叫做“清谈”。这种人,往往名气很大,地位很高。这也可见当时风气的腐败了。
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比较正直肯干实事的人。像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是这样的人。他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30年没有处理的。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真处理完了。后来调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亲国戚,凡是违法的,他都能大胆揭发。但周处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年轻的时候也犯过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