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甫文集2
47771800000011

第11章 前出塞九首(选五)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①。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②。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③!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④。

【注释】

①戚戚:愁苦貌。去:离开。故里:故乡。悠悠:遥远貌。交河:唐贞观十四年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②“公家”二句:是说官家规定了行军期限,逃跑要招致法律的惩治。当时实行“府兵制”,士兵有户籍,逃跑则会连累父母妻子。公家:犹官家。程期:行程期限。亡命:脱名籍而逃亡。婴:触犯。祸罗:法网。③君:皇帝,此指玄宗。开边:发动边境战争。一何:何其,多么。二句与《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意同。“开边”为九首主脑。④父母恩:指父母养育之恩。吞声:声将发而强止之,犹忍泣。

【评析】

《出塞》,为汉乐府横吹曲名。杜甫用此旧题来写时事,先后写了两组诗,因这组诗在前,故题曰“前出塞”。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左右。论者多认为是写哥舒翰征吐蕃一事,但从涉及的范围来看,几乎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全部内容。诗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亲身感受,反映了被征从军的艰苦,抨击了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歌颂了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整组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张綖曰:“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后人不敢议也,而称‘诗史’者以此。”(《杜工部诗通》卷二)这里选的是第一、二、三、六、九首。第一首写战士初别家乡远戍的情景。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①。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②。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③。

【注释】

①“出门”二句:是说离家日久,已习惯了军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负。徒旅:军中伙伴。②骨肉恩:即前首所说“父母恩”。死无时:时时可死。王嗣奭曰:“前章云‘弃绝父母恩’,而此又云‘骨肉恩岂断’,徘徊展转,曲尽情事。死既无时,而后作壮语,所谓‘知其不可如何而安之若命’者也,愈壮愈悲。”(《杜臆》卷三)③走马:即跑马。脱:去掉。辔头:马络头。青丝:马缰。捷下:飞驰而下。仞:古代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万仞:极言其高。搴:拔取。以上四句描写出征战士在训练中的冒险和无畏:骑马奔驰不用络头,信手挑着马缰,从高冈上飞驰而下,练习俯身拔取军旗,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概。

【评析】

这首诗写行军途中,生命随时不保,战士索性豁出性命,加强训练,视死如归。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①。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②?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③。

【注释】

①呜咽水:指陇头水。《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有《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轻:轻忽,不在意。肠断声:即指呜咽的陇头水声。四句意谓本不欲以此呜咽之声搅动乡愁,无奈心乱已久,故闻水声触耳,不觉慌乱而伤手。初尚不知,及见水赤才发觉。刻画入微,无限沉痛。②丈夫:征夫自谓,犹言男儿。誓许国:誓死以身报国。愤惋:悲愤惋惜。③“功名”二句:意谓只要立功图像,战死也是值得的。图:画图,这里作动词用。麒麟:指麒麟阁。《汉书·苏武传》载,汉宣帝曾命人把霍光、苏武等十八人的像画于麒麟阁上,以示褒扬功臣。后遂以图像麒麟阁为建功立业之代称。“战骨当速朽”中的“当”字隐含无限悲愤。最后四句,语似壮而情实悲,正所谓“口中句句是硬语,眼中点点是血泪”。

【评析】

这首诗写途中心绪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强以慷慨自励抑制悲伤,更见其沉痛。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①。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②。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③!

【注释】

①挽弓:拉弓。强:指硬弓。前四句的意思是说拉弓要拉强弓,用箭当用长箭。马倒则人束手就擒,所以要先射马;贼首就擒则贼众自散,所以要先擒王。张綎曰:“此章叙其制敌之略。一篇大意,只在‘擒贼先擒王’一句,上三句皆为此句起兴。”(《杜工部诗通》卷二)黄生曰:“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卷一)②限:限度。疆:疆界。二句谓杀伤应有个限度,应尽量避免滥杀无辜,尊重各国疆界,不要随意开边,挑起战端。③苟:假如,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略。二句谓如果能够制止侵略,又何必大肆杀戮呢?(只要“擒贼先擒王”就行了)

【评析】

这首诗借戍卒之口,发表反对穷兵黩武和兴兵滥杀的大道理。吴瞻泰曰:“此为九首扼要之旨,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托刺甚深。‘立国自有疆’,讽谏微妙,使开边者猛然自省。”(《杜诗提要》卷一)诗纯为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目的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见解与思考,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不在肆意杀戮。其揭示的普遍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所针对的开边战争。

其九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①?

众人贵苟得②,欲语羞雷同③。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④?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⑤?

【注释】

①能无:犹岂无,哪能没有?分寸功:极言功小。②众人:指冒功邀赏者。贵:重视,追求。苟得:苟且贪得,不当得而得。③羞:耻于。雷同:不当同而同。④中原:指中国内地。狄与戎:古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西方少数民族为“戎”。此泛指边疆少数民族。二句意谓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⑤四方志:指为国戍边而言。安可:犹岂可。固穷:坚守素志而不失气节。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二句谓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因未得封赏而改变初衷乎?亦是牢骚语。

【评析】

这首诗乃为军中冒功邀赏者而发。自己从军十年,虽未得封赏,但固穷守节,羞与此辈为伍,表现了主人公高尚的情操。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①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②。

丈人试静听③,贱子请具陈④。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⑤。

读书破万卷⑥,下笔如有神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⑧。

李邕求识面⑨,王翰愿卜邻⑩。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释】

①韦左丞:即韦济。左丞:又称尚书左丞。尚书省设左右丞各一人,掌管省内诸司纠驳。左丞总吏、户、礼三部。②纨:细绢。袴:同“裤”。纨袴:华美衣着,借指富贵子弟。儒冠:古时读书人戴的帽子,这里指读书人,杜甫自谓。“儒冠多误身”为一篇之纲。③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此指韦济。试:与下句“请”为互文,皆有“聊且”义。④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谦之辞,这里是杜甫自称。具陈:细说。⑤“甫昔”二句:指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以乡贡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那时他才二十五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王宾了,所以说“少年”、“早充”。观国宾:语出《易·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⑥“读书”句:是说读书既多且透。破:其义有三:一是读书过万卷,言其多;一是万卷书读得烂熟,犹“韦编三绝”意;一是识破万卷之理,透彻领会。⑦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运笔自如,若有神助。⑧料:差不多,估量之意。敌:匹敌。看:比,比拟。与“料”意相近。亲:接近。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辞赋家。子建:曹植的字,三国时著名诗人。二句谓自己作赋可与扬雄相匹敌,写诗可与曹植相比肩。⑨李邕:唐代文豪、著名书法家。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所以说“求识面”。⑩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卜邻:作邻居。相传古代卜地而居。自谓:自以为。挺出:特出。津:渡口。要路津:比喻显要的地位。后人遂谓居要职者为要津。语出《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致君”二句:是说自己的理想抱负。致:引而至也,使……至也。君:皇帝。这里指唐玄宗。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圣明君主。上:超过。淳:淳朴、淳厚。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十二句,说儒冠事业,自抒怀抱。此意:指上述诗人的政治抱负。萧条:冷落。这里有落空意。行歌:且行且歌。隐沦:隐逸之士。这句是说自己因穷困而行歌,并非隐沦之流。“骑驴”四句:是说自己穷困潦倒,流寓长安。驴:贱者所乘,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正应“萧条”之意。三十载:清初卢元昌《杜诗阐》改作“十三载”,后仇兆鳌、浦起龙等人皆从之。按杜甫自叙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至写此诗已二十多年,大概言之,亦可日“三十载”;且诸宋本杜集皆作“三十载”,似不宜轻改。旅食:寄食。京华春:形容国都长安的繁华,正与自己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残杯”四句:写自己在长安干谒奔波的苦况。富儿:对达官贵人的鄙称。残杯冷炙:指富儿残剩的酒食。潜:隐藏。“青冥”四句:所指史实是: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艺之长者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制举,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使全部应试者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化为泡影。主上:指玄宗。见征:被征召。欻(xū)然:忽然。欲求伸:意指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青冥:青天,高空。垂翅:飞鸟折翅,不能高飞。蹭蹬(cènɡ dènɡ):失意貌。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比喻理想不得实现。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十二句,说儒冠误身,满含悲酸。厚:厚望,厚待。猥:承蒙,表示客气。窃:私下。效:效法。贡公:指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贵显,高兴得弹冠相庆,以为自己也有出头之日。这里杜甫自比贡禹,以王吉比韦济,希望他能荐拔自己。原宪:孔子的弟子,以贫穷出名,却能安于贫困。怏怏:气愤不平貌。踆踆(cūn):且进且退貌。“今欲”二句:意谓即将离秦而东入海。“今欲”与“即将”意同。“今”犹“即”。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去:离开。秦:指长安。“尚怜”二句:是说不忍离开长安。怜:留恋,恋恋不舍。终南山:山名,在长安南。渭:指渭水,流经长安北。离京东去,故曰“回首”。拟:打算,想要。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后汉书·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大臣:指韦济。二句谓:一饭之恩,尚不忘报,何况远离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大臣,哪能不告而别呢?说明赠诗的原因。白鸥:一种水鸟。此杜甫自比。浩荡:广远貌,指无边波涛。没浩荡:灭没于浩荡的烟波之间。承上“东入海”。驯:驯服,引申为约束。二句显示了杜甫桀骜不驯的性格。全篇陈情,而无乞怜之态。

【评析】

据韦述《大唐故正议大夫行仪王傅上柱国奉明县开国子赐紫金鱼袋京兆韦府君(济)墓志铭》载:“天宝七载(748),转河南尹,兼水陆运使……九载,迁尚书左丞,累加正议大夫,封奉明县子。十一载,出为冯翊太守。”则此诗当作于天宝九年至十一年(750—752)问。细味诗意,似于十一年暮春暂归东都时,与韦济告别而作,同时又有与崔国辅、于休烈告别而作的《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杜甫此前已有《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等诗,请求推荐。由于无结果,于是又写了这首诗。诗直抒个人抱负,自负才学,而困守长安,故多壮志难酬之郁愤。对韦济之推奖,表示深切感激之意,而对自己终因不得志而欲去,又表现为去而不忍之矛盾心情。王嗣奭评曰:“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杜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