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47844800000024

第24章 “白牡丹”荀慧生

荀慧生,原名荀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荀派艺术的创始人。1925年,他与余叔岩合作了《打渔杀家》,也就是这时将名字改为了荀慧生。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并且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被称为“三小一白”。曾两次当选过“四大名旦”,人们将他赞为“无旦不荀”。

1900年1月5日,荀慧生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家里以捻售线香为生,家境贫寒,十分艰苦。1907年,年幼的荀慧生随父母到天津谋生,因为生活实在困难,父亲在无奈之下,便将他与哥哥荀慧荣卖到了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过了不久,他的哥哥因忍受不了戏班严厉的打骂而悄悄离开了,只留下荀慧生还坚持着,之后,他又被卖给了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并成为了他的私房徒弟。从此,荀慧生过上了家奴般的日子,每天遭受凌辱,可是困难并没有打倒年幼的荀慧生,他凭着超人的毅力每天都坚持练功,炎热的夏天穿着棉袄,而酷寒的冬天则穿着薄衣,每天都将大碗顶在头上,脚走在冰水上,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日年年都如此,从来没有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唱、念、做、打练到了精通。

1909年,荀慧生首次以“白牡丹”作为艺名与师傅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他与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在天津同台表演了《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荀慧生扮演了一个乡下姑娘。之后,他又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了京昆艺术。1911年他进入了三乐班,并随路三宝、薛兰芬学习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之后他加入了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过《虹霓关》,还同刘鸿升、侯喜瑞等合作过《胭脂虎》等戏,至此打开了他专演京剧的道路。

1919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谭小培、尚小云到了上海,想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的角色,当时没有人看好他,没想到,这次演出却引起了巨大轰动,荀慧生在表演中扮相俊俏,表演灵动活泼,成为了上海观众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别具一格,“誉满春申”之名也就此而来。后来他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表演了《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受到了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

荀慧生对艺术的态度十分严谨,在唱和念上要求十分严格,他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在戏剧中念白“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更方便与观众进行交流。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是在唱和念时必须做到的,并且这二者要相互协调,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要相同,表里如一,这也成为了荀派艺术的独特风格。荀慧生大胆突破了传统唱腔艺术方面的局限,他把握住了自己嗓音的特点,并且吸取了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的精华,力求创新,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他善于通过角色的动作来表现人物。他认为旦角一定要美、媚、脆,才会给观众带来美得感受,要通过喜、怒、哀、乐的言谈举止将女性的妩媚表现出来,并且身段动作也要时刻变化,眼神的运用更为重要,角色的一切动作变化,眼神变动都要清晰,能让观众轻松领悟。

荀慧生出身贫寒,所以他懂得底层人民的疾苦,功成名就后的他并没有忘记这一点,他曾多次通过义演为穷苦人民以及灾区奉献爱心。他的作品十分丰富,在这些精品中有许多都表达了对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

荀慧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艺术家,同时他也吸取各个艺术流派的精华。他在不断地探索、钻研与实践中丰富、改变、完善着自己的艺术,他凭他的聪明、执著与不朽的艺术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