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47844800000031

第31章 理想的斗士拜伦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拜伦的生长环境是非常特别的:他对幼小时候的回忆就是父母的争吵;他的跛脚让他满心羞惭,在学校里阻碍他成为群体的一员。从哈罗公学毕业后,拜伦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攻读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他也从事射击、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拜伦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1809—1811年,拜伦出国到东方旅行,想“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在早年就看到了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她便带着出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

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对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热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社会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乔治·戈登·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拜伦诗歌透着倔强与理想的追求,诗歌中的人物精神不仅是拜伦的渴望,更是他对无奈生活和虚伪社会的不满与呐喊。他与他的诗歌融为一体,他激情、非凡的性格为他的诗歌抹上了一层绝妙的色彩,有着非凡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