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林家铺子》与《子夜》是他的代表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茅盾的社会分析精神。
《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以1932年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小说以主人公林老板与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发掘林家铺子倒闭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命运。那时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小说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冲突中塑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商界的艺术典型。篇幅不长,思想深远,既有现实的画面,又有历史的动向,在同时代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现的社会生活丰富,故事线索脉络清楚而富有个性,林老板形象极有地方特色,语言富于个性化。
《子夜》是茅盾的又一代表作品。《子夜》的舞台设置于20世纪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接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他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小说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引人入胜。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开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具有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