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47844800000087

第87章 中国民歌的未来

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方式,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放羊的羊倌们唱着放羊歌,采茶的姑娘们唱着采茶曲,车水工们唱的是车水的小调,年轻的姑娘们唱着《走西口》送别她们的情人。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会成为他们口中自然吟唱出的或凄凉婉转或高亢欢快的调子。民歌曾经有过它辉煌的全盛时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民歌的发展开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很多听众,甚至是一些专家都认为,民歌的丢失是历史的必然,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纯粹的民歌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传统的民歌用方言演唱的形式为其在本地区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碍,加之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外来音乐形式的侵袭,电吉他、R&B、MTV等许多现代音乐手段和新事物陆续出现,一度辉煌的民歌面临没落和失传。

民歌怎样做才能保持生命力?民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民歌进行风格化再包装,利用民歌的旋律、节奏,注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会让民歌更有市场,也更为大众所接受,这可能是民歌的发展方向。2004年,几乎一夜之间,在农村城市、在大街小巷,都响起了一个略带嘶哑的男声——刀郎,这位在此之前从未听说的歌手火了,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强势宣传的情况下疯狂畅销。对中国的传统民歌有些了解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首歌是将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因素创作而成。

刀郎唱片热销之后,一些唱片公司对“刀郎现象”十分关注,他们悟出了对民歌进行风格化再包装的道理,纷纷开始行动,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时代审美内涵。与此同时,有一些人发现了民歌的商机,他们开始深入民间,挖掘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然后再让音乐人利用民歌的旋律、节奏,注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并接受民歌,以“推动原生态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

如“超级女声”周笔畅推出的歌曲《浏阳河2008》,这首歌以R&B曲风为主,其中就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浏阳河》,周笔畅凭借这首歌曲接连囊获了多个音乐大奖。

从长远看来,民族音乐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在创作上狠下工夫,认清当前民族音乐发展的形式,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紧随潮流,将现代创作手段运用到民族音乐创作中。只有结合现代创作手法,才能使民族音乐与时俱进,将民族声乐发扬光大。民歌的发展趋势有两方面:一是,民歌会越来越贴近群众,未来走群众路线是大方向。人民群众是音乐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民族音乐取之于民,也应当符合大众审美口味,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二是,民歌必须勇于创新。一味通过老套的表现手法创造民族音乐,必然会导致民族音乐走入死胡同。我国民族乐器众多,每种民族乐器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创新,将这些古老的民族音乐表现到民族音乐中,既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又是对我国民族音乐创新和发展。

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鲜活的例子,如我国著名女子十二乐坊等,她们在创作中以民族音乐作为创作基调,加以现代音乐元素,不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让民族音乐走出国门,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国际社会上展示,受到尊重和认可。这些创新的手段,必然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另外,还需加强民族音乐传播力度。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没有传播就没有作品的延续。我国民族音乐要扩大影响,就必须通过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发挥大众传播的效应。把民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不断革新,创作更多更贴近群众的作品,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与现代音乐接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歌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

在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时代,民歌无疑要“重整装备”,要以积极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国民歌走向现代舞台,以更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表现方式,从形式到内容,对中国民歌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