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
47860000000006

第6章 管理基础理论(5)

法约尔是一个毕生从事企业管理的管理者,在其管理工作经历中他悟出的管理要义颇受后人的推崇与肯定。美国商学院20世纪70年代使用频率很高的教科书是这样来定义管理的:“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一定义虽然表面上与法约尔的表述不同,但其基点是一样的,即管理是一种活动、一种协调性活动。如果我们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活动的目的放在一起考察的话,我们应该同意法约尔所说的五个要素都是协调他人的活动。

着名管理学家赫尔伯特·西蒙为反驳法约尔提出了自己对管理的定义,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概念颇有知名度,但并非没有缺陷。但是,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仍被看作是经典的。管理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个因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构成。对管理的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的认识,认为管理应该有着比这种定义更广泛、更复杂的内涵与本质。这是因为:

(1)管理作为一种活动,在一个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时空环境并不是静止的。

(2)管理活动的发生是有目的的,绝非无目的的发生,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显然这与管理者要达到的目标相关,这一目标可以是组织的目标。

(3)达成组织目标是需要资源的,但地球上资源有限,供给有价格,这就使得达成组织目标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有一个投入产出的衡量。

(4)当成本与收益相比较而存在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和管理活动的方式就有一个选择、管理活动就有了一种程序性安排,这是管理本身的选择和安排。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给管理下一个统一的本质的定义: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而它们可以归入管理的范畴之内,但它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管理是一类活动,它必定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活动的始与末形成一个过程,因此,管理的实质及其功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的。

1.3.2管理特性再认识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自从有人群组织以来,便有了这一类管理活动。

这种活动不同于文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和教育活动,这是因为管理有其自己的特性。

1.动态性

管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中进行,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管理不是停留在书面上,而是现实过程中的操作。哈佛大学注重案例教学,表明了哈佛的教授们对管理真谛的一种认识与反映。事实上,由于各个组织所处的客观环境与具体的工作环境不同、各个组织的目标与从事的行业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组织中资源配置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动态特性的一种派生,使得不存在一个标准通用的成功管理模式。

2.科学性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有章可循的管理活动,非程序性活动是无章可循的管理活动。这两类活动虽然不同,但又是可以转化的,实际上现实的程序性活动就是由以前非芮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程序活动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人们对这类活动与管理对象规律性科学总结的过程。对新管理对象所采取的非程序性活动只能依据过去的科学结论进行,否则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便失去了可靠性,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3.艺术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主体管理技巧发挥的大小相关性很大。事实上,管理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这是管理主体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艺术性更多地取决人的天赋与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管理有时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

否则,就不会有许多人认为“管理没有理论”。

4.创造性

管理既然是一种动态活动,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就没有一种唯一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要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与责任,就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管理活动是一类创造性的活动,管理的创造性根植于动态性之中,与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使得管理创新成为必然和必需。

5.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有成本的,管理也就具有了经济特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的,这就是机会成本;其次,管理的经济性是指管理方式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众多的资源配置方式中,成本不可能相同,如何选择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再次,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因此选择不同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的大小,这是经济性的另一表现。

管理的上述五个特性是相互关联的,是管理性质五个不同方面的反映,其相互关系如图1-5所示。

1.3.3管理创新的形式

创新是基于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并获得更大产出的一系列突破,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熊彼特认为这种创新包括了五种形式:推出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过程。相对于熊彼特的五种创新形式,管理创新也相应地分成五种形式:

(1)推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这种新的经营思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对区域内的企业都是新的;(2)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的方法能够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力,并有效地整合资源,达到管理的预期目标;(3)开辟一种新的管理用途,这种新的用途使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资源的整合,实现管理的目标;(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这种新的制度能激励人提高效率,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运行机制的有效性;(5)形成一种新的管理组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比原有的组织形式更先进、更有生命力,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基于上述管理创新的定义和形式,我们不难总结出管理创新的若干形式,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案例首钢ERP工程管理创新实施方法

首钢ERP项目在集团公司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正在按计划推进,ERP项目的管理方法对于正在全面推进的创新工程,特别是比较复杂的管理项目是有借鉴作用的。ERP项目本质上是管理项目,其本身实施的复杂性要求一整套的科学的方法论来进行指导。管理学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工程(Engineering)概念,这一概念由建设和土木工程的实践而进入到一般管理领域。这种方法论要求以工程概念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项目要设置明确的目标;要设置实现目标的基本和具体的方法;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进度安排;要进行一定深度的可行性研究;要分析各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性方案;要有项目投入的预算;要有严格的合同约束;要应用项目管理程序;要具体化地为项目的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成本管理甚至文档资料管理等建立工程的概念。

一、围绕整体目标进行慎重可行性研究

首钢ERP项目前期经过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项。

(1)项目的必要性。在认真地分析首钢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ERP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首钢发展战略的要求,论证了首钢ERP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其中主要是分析ERP的理念对于首钢是否适用、在什么时候进行比较合适的问题。

(2)项目的可行条件。主要是分析了首钢的基础条件和能力,进行了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分阶段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3)方式方法的选择。ERP的实施有多种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根据首钢本身的条件与能力进行适合的选择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的内容。

(4)经济效益分析。动用庞大的资源进行ERP建设,企业必然要解决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谋求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ERP项目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具体的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5)项目风险的分析。在一个大型企业进行管理的大幅度、大范围的变革是有着比较大的风险的,但是风险与效益又总是呈正比存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地分析风险的类型和原因,采取充分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在ERP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中,对“我们有能力干什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