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
47862900000019

第19章 定慧品

本品讲述了惠能大师认为南宗禅法之法门,是以定慧为本,并用灯与光之关系喻示定慧一体、体用一如,“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主张修行之时不可定慧两分,偏执一端。接着指出本宗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叫做无相,对所有外境均不沾染叫做无念,对于一切时间善恶好坏、不思酬爱、视为空幻的人之本性即是无住。力倡“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教人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①。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②,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③,直心是净土④。莫心行谄曲⑤,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⑥,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⑦,却被维摩诘诃⑧。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释

①四相:我、人、众生、寿者。

②一行三昧:是一种实相念佛教法。修习这种禅定时,要以法界(即真如、实相)为观想对象,专心念佛,即可以见到佛,离开心没有别的佛。神秀北宗禅倡导这种禅定,强调静坐安心。惠能反对守心看净,并对一行三昧作了新的解释。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受、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当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③道场:一般所谓的道场,系指修习佛法的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的别名。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专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这里指的是禅宗所谓的成就菩提动机的发心、修行等。

④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

⑤谄曲:谄媚不正。

⑥法相:与“法性”同义。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或指其意义内容。又指真如、实相。

⑦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中之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宴坐:坐禅或静坐的意思。

⑧维摩诘:菩萨名。略称维摩,为佛陀的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译文

惠能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所讲的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迷误,认为定、慧二者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二分的。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功用,就在智慧显现的时候,定存在于慧中,在入定的时候慧存在于定中。如果了解了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平等同体。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不要说须先禅定再生发智慧,或先生发智慧才能禅定,认为二者有别。有这种观点的,就是认为佛法也有两种相状。嘴上说着善语,心中没有善意,徒有定慧的虚名,定慧却不是一体之学。如果心存善意,口出善言,心口相应,内外如一,定、慧即成一体。自我开悟依此修行,不在于争执名相,如果执着于争执定、慧孰先孰后,即与愚迷之人等同无异。不断绝胜负高下的心念计较,就会不断加重我执,无法超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的关系好比什么呢?好比灯光。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即是黑暗,灯是光的本质,光是灯的功用。两者名称虽不同,本质却是同一的。定、慧关系之理,也是如此。”

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一行三昧,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或行或住,或坐或卧,都直接依照本心修行。《净名经》说:直现本心就是佛的处所,直现本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心中进行谄媚邪曲,口中却说直心,口中宣称一行三昧,却不奉行直心。要奉行平直心念,对一切事物现象没有执着。愚迷的人执着于法相,执着于一行三昧,直接宣称只要经常静坐不动,妄念不从心中起,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样解释的人,就和无情草木一样,是障碍修道的。

“善知识!道必须是通达流动的,为什么却是滞塞的呢?心中不执着于法,道便通达。心中若执着于法,这叫做为法所缚。如果说应该常常静坐而不动,那么只会像舍利弗当年在树林中长久静坐,却被维摩诘呵斥一样。

“善知识!有人教人静坐,守着心,观看静,身体不动,长久不起,根据这个来建立功德。愚迷的人不能体会定慧的道理,一再执迷,乃成颠倒虚妄,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像这样的教导,是大错特错的。”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①,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②。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③。

注释

①酬害:报复。酬,报答。

②系缚:又作结缚,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间流转于生死之中。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③第一义: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

译文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原本真正的教法,没有顿渐之分。人性本来有聪明和愚钝罢了。愚钝的人渐次修行,聪明的人顿时契悟,自我识见本心,自我识见本性,就没有顿悟渐悟的差别了。所以顿悟渐悟只是权且设立的假名而已。

“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法门,从佛祖以来,一直是首先立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本体,以无住为本根。所谓无相,基于一切相状而超离一切相状;所谓无念,生起心念而不执着于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对于世间一切善恶好丑,甚至冤家对头,亲朋好友,在言语上发生攻击、刺伤、欺谎、论争的时候,一并将这些看成空幻,不去思索报复伤害,时时刻刻,不追思拘泥于以前,这就是以无住为本。如果对于过去、现在、将来的心念,念念相续,思量不断,这叫作自我系缚。相反,对于一切法相,念念之间毫不执着,就是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超离一切外在形相,叫作无相。能超离于形相,就是自性法体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本体。

“善知识!在世间万事万物中不被浸染,叫作无念。在自我心念上,时常超离一切事物现象,不在所遇到的事物现象上生执着心;假如只是什么都不思维,心念除去灭尽,一念断绝就是死,以为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再去受生,这是极大的错误,参学佛道的人应该仔细思维!如果不能识见佛法大义,自己错误迷妄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再去劝行他人;自己迷误不能识见本性,又毁谤了佛教经典。因此要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立无念为宗旨呢?只因为口头上声称识见本性的愚迷之人,在事物上生执着心念,产生邪见。一切尘世错误妄想,从此而生。自我本性本来并不是可以通过某种具体方法能够获得的,如果有所得,就胡乱声称是祸福果报,这是世俗邪见。所以这个法门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无,无的是什么?念,念的又是什么?无是没有差别对立的二分之相,没有执迷尘世之心。念是心念与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来佛性是心念的本体,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真如佛性由自我本性中升起心念,并非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感觉器官能起心念。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从中能够生起心念。如果真如佛性不是自我本具,那么眼睛、耳朵等六种感觉器官就应该是坏死的。

“善知识!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种感觉器官虽然能看见、听到、觉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现象所浸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恒自在的。所以佛经上说:真如佛性能够正确地了知各种事物和现象,在根本上是没有生灭,不会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