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
47862900000021

第21章 忏悔品(1)

本品记述惠能为来山听法的四方士庶讲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无相三归依戒”以及“一体三身自性佛”等法。自性五分法身香分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倡导修行之人自心戒定慧,自心解除攀缘系缚,求得解脱。接着传授无相忏悔,界定了“忏悔”的定义,忏即说出前罪,悔即断除后过。讲说了“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的自心四弘誓愿。授“无相三归依戒”,变以往的归依佛、法、僧三宝而为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力倡归依自性,而非外力,所谓“自性不归,无归依处”。最后为大众讲说何为“清净法身佛”、何为“圆满报身佛”、何为“千百亿化身佛”的一体三身自性佛法门,三身佛都在自性,不在身外,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佛性本具,即心即佛。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①,骈集山中听法②,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③。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④,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⑤,次授无相忏悔⑥。

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⑦,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⑧,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⑨,令得三业清净⑩。

注释

①广韶:广州和韶州。

②骈集:汇聚,集聚。

③此事:这里指明心见性的顿悟解脱。

④胡跪:又作胡跽。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胡跪乃指一般胡人跪拜的敬仪。

⑤五分法身香: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香,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

⑥无相忏悔:忏,乃“忍”的意思,即请求他人忍罪。悔,追悔,悔过,即追悔过去之罪。禅宗主张不注重忏悔的形式和仪式,强调个人的心性明净,称之为无相忏悔。

⑦攀缘:攀取缘虑、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的作用。如老人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如猿攀木枝,忽而在彼,忽而在此,谓之攀缘。

⑧内熏:“外熏”的对称。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熏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盘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内熏。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

⑨三世:乃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的总称。现在世与未来世合称为现当二世。

⑩三业:身口意三处之所作的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言语;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

译文

当时,惠能大师看到广州和韶州及来自各地的士庶百姓,都汇集在曹溪山听讲佛法,于是便开坛讲法,向众人说道:“来,各位善知识!修行佛道这等大事必须从自我本性上着手。在任何时候,时刻自我清净本心,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识见自己的智慧法身,识见自心的佛性,自我度脱,自我持戒,到此才不算虚度。既然从大老远赶来,一齐会聚在这里,都是有缘的。现在大家各自可以胡跪,我先给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传授无相忏悔。”

大家都胡跪着。惠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就是自我本心中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嫉妒心,没有贪欲嗔怒,没有劫心毒害,这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的外境外相,自心不散乱,这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自心通达没有障碍,时常用智慧观照自性,不造作一切恶业。虽然修行一切善业,自心却不生执着,敬重长辈,体念晚辈,怜悯抚恤孤苦贫困,这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脱香,就是自心没有对外物生追求攀依之心,不思量善,不思量恶,自由自在,无所挂碍,这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没有对善恶生攀缘之心,也不能陷入虚空,固守枯寂,就是说需要广泛学习,多多听取教诲,识见自我本心,通达一切佛教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尘,没有人我之执,直接达到无上觉悟,真我本性没有改变,这叫做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这种五分法身香大家各自在自我内心中点燃熏习,千万不要向外寻求。

“现在我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以除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业,使大家获得身业、口业、意业三业的清净。

原文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①,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②,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③。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注释

①四弘誓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而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中国佛教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

②恁么道:这样说。

③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的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的见解。

译文

“善知识!大家都各自跟随我念诵,立即说: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愚昧迷惑所沾染,以前所有造作的恶业、愚昧、迷惑等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即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

“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骄狂傲妄沾染,以前所造作的恶业、骄狂傲妄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刻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

“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嫉妒沾染。以前所造作恶业、嫉妒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刻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善知识!以上就是无相忏悔。

“什么叫做忏?什么叫做悔?所谓忏,就是坦白承认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业。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坦白承认,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叫做忏。所谓悔,反思改悔以断除今后会造的罪业。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全部都将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做悔,所以称为忏悔。凡夫俗子愚昧迷惑,只知道忏说坦白他以前所造罪业,而不知道反思改悔以绝除他今后会造罪业。由于不懂得悔改的缘故,前面的罪业还未灭尽,后面的罪过又新生起;前面的罪业既然不能灭尽,后面的罪过已然重又生起,这叫什么忏悔呢?

“善知识!既然忏悔已经传授完毕,现在再和你们发四弘愿,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诚意,用心听取: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样说,并不是我惠能来度。

“善知识!心中的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等等,像这样的心,都是众生,大家必须各自运用本性自我度脱,这就叫真度。

“什么叫自性自度?就是自我本心中邪迷妄见、烦恼愚痴等众生,都用正确的知见将它们度脱。有了正见,让般若智慧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性自度。以正见度脱邪见生起,以觉悟度脱迷妄疑惑,以智慧度脱愚迷障碍,以善良心念度脱邪恶心念。这样的度,叫做真度。

原文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①。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②。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③;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竟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④,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⑤。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