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47868500000032

第32章 企业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988年12月12日)

目前,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企不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是改革的方向。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企业的独立地位,明确了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再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法》中规定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企业提供服务,按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实行管理和监督,规定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不得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不得要求企业设置机构或者规定机构的编制人数等等。当前的问题是:一方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企业法》都规定企业有自行决定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的权力;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又下文件规定企业必须设置一些对口的机构及其人员编制,而无视企业自主权。这些部门既违反了中央的决定,又违了法。应该下放给企业的权力被部门或地方截留,特别是许多掌握行政权力的公司成了改革的阻力和套在企业身上的新的枷锁。企业同志一讲起这些就痛心疾首。现时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二小”缠身,其一是办“小社会”,经营者不光是厂长,还当市长、区长,什么事情都得管;其二是做“小媳妇”,“上至国务院下至街道办”都是企业的“婆婆”,而且90%都不是来关心,而是来为难企业的“恶婆婆”,厂长说:“出门就磕头,见灯就添油,一处添不到,吃不了兜着走。”有些有行政权力的公司,实际上掌握着若干审批权和短缺物资分配权以及其他一些特权,对企业进行控制、盘剥。有个棉纺厂的厂长说:过去统购统销,公司产销都管,现在名为取消统购统销,实际是哪个产品好销,公司就揽了去,不好销的就甩给企业。可是过去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你统了去,企业还能过个太平日子,现在不同了,一天到晚过紧日子。企业对政府最头痛的有两件事:一是行政干预太多,企业没有依法经营的自主权;二是政策多变,企业无所适从。要改变这种状况,给企业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关键是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

二是来自四面八方对企业各种名目的摊派。这是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老大难”问题。国务院曾连发三次文件,但摊派并未因此而减少。手中有点权力的单位,都可以用各种名目向企业伸手,有些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摊派不从,跟着来的就是莫名其妙的“罚款”。一位街道办事处主任公开对厂长说:“不管你多大的企业,只要在我们地盘上,我就有办法治你。”无穷无尽的摊派不仅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企业经营者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三是流通领域各种“官倒”、“私倒”哄抬物价,层层盘剥,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有色金属和一些短缺品种的钢材,如铝、铜、镍、矽钢片等都是成倍地涨价,而且有些企业即使出高价也购不到。由于原材料涨价幅度太大,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大幅度下降。

企业外部环境的上述三个问题,使得企业利润流失严重,尤其是后两个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从企业内部来看,影响企业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管理、劳动效率低下。其原因也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者放松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只注重改革的效益、技术改造的效益,却忽视了管理的效益,出现“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的现象。

二是许多企业经营者是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知识,对复杂的企业工作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懂,管理中的矛盾千头万绪,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力所难及。

三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忽视了职工的民主权利,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据全国总工会对17个城市的10个行业447户企业的调查:职工出勤率、设备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定额、产品质量等都低于历史最好水平,消耗却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从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职工出工不出力,劳动生产率低,根本原因是职工劳动积极性的问题。全国总工会对21万名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劳动积极性发挥充分的只占12.2%,认为发挥一般和不充分的占87.8%。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除了企业在民主管理上存在问题,使职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没有应有的政治地位以外,主要是对物价涨幅太大、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和社会分配不公意见很大。据调查,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2.7%。

今明两年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认真贯彻《企业法》。《企业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巩固了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肯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企业法》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巩固和推进企业改革、调整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法》作为国家的法律,企业要执行,各级政府部门也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手段,真正走向“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国家调节市场、监督市场、管理市场,国家与市场形成一条实线才行。市场与企业也应是一条实线,真正使企业在商品市场的大江大海中得到锻炼。而国家与企业这条线应由实变虚,甚至于割断这条线,真正做到这一条,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就比较健全了。

第三,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搞好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第四,继续抓好企业升级工作,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自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把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企业升级结合起来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

第五,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民主管理,一是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从民主管理来说,实行厂长负责制,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搞“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人治厂”。现代化企业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必须有高度严格的劳动纪律。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在实行集中领导和严格纪律的同时,必须保障广大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企业是否实行民主管理制度,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要不要依法办事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意发挥企业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必须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的原则,既给职工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又给职工以应有的政治荣誉,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使职工队伍具有持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外,还要注意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加强职工培训,过去曾提出要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其中包括三个方面: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但说到底是职工素质问题。一些企业真正的短期行为正是表现在职工培训上,而这正是有远见的企业家所重视的。因为职工培训是战略措施,对企业的作用和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