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47868500000056

第56章 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石

(1989年11月28日)

消灭贫困,走向富裕;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必须花大力气发展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我们运用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力量,依靠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疮痍满目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教育事业上花了极大的力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校人数已由建国前最高年份的2572万人增加到两亿人,增长了近7倍。40年来,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619万人,研究生15.4万人,等于旧中国1912—1948年近40年同等学力毕业总数的30倍。教育事业的这种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建设。

关于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以防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当然,我们要有适当的增长速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农业与工业增长速度之比可以保持在1:2~2:5.今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以6%~7%为宜。

2.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台的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今后的改革仍然是扩大企业和地方的权力,与此相适应的是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极为重要。

3.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中国虽然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然而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并不高,加之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如果闭关自守,就不能摆脱贫困状态,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必须坚持改革,而且要坚持实行开放。这是我们经过40年的摸索找到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正确政策。

4.现在,中国建设和开放的重点在东部沿海地区这是正确的,但到下个世纪则必须把建设和开放的重点推向中、西部地区。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是为了带动中、西部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中、西部地区占全国面积70%以上,有广袤的森林、草原,丰裕的矿藏、能源。建国40年来的建设已使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公路四通八达;铁道已经进入新疆和青藏高原,正在向纵深延伸;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出现;黄河和长江上的一批大型水电站陆续建成;世界最大的“三北”(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防风林带已初步形成,草网固沙也见成效,塔里木又不断传来发现丰富的新油气田的喜讯。中国的中、西部,逐步开放的条件将日益成熟,吸引大量外国投资的环境将日益完善,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通过承包,把经营权分解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两个层次,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这样,既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能充分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今后,就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还应坚持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农民自愿原则,有步骤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乡镇企业对于支持农业生产,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克服人口向城市集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仍然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是: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认真改进经营管理和经营作风,积极防治污染。

6.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事业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发展生产力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教育还比较落后,11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就有2.35亿人,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花大力气发展教育事业。

展望21世纪教育发展的问题。早在2500年前,中国先哲孔子在他的论述中就讲到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密切关系。我认为,教育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然,教育的发展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我们展望21世纪的教育发展问题,就不能不考虑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

1.消灭贫困,走向富裕;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花大力气发展教育。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要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首先企业要办教育。

2.要坚持改革和开放,同时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办教育也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还不富裕,物质条件差,面临的困难多,要靠这种精神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

3.先进地区有责任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教育。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即中西部,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教育方面也有较大差距,逐步缩小这种差距有利于人民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内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共同富裕。

4.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涉及产品质量、科技开发、工艺和管理以至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说到底是职工素质问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问题。面临21世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提高职工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5.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放在突出地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需要,更是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和减轻企业负担的需要。

6.加强对年轻人的理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富有理想、崇尚道德、既有文化又守纪律的一代。从高等教育和企业职工的素质着想,这项工作必须从小学、中学着力重视。

7.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事业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互相帮助,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思想信念,尊重别人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尊重别人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要说服人而不要教训人,要帮助人而不是强加于人,以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是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创建这样的环境,各个国家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