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最早是由法国的哲学家马塞尔提出的。存在主义亦称“生存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代表人物有克尔凯郭尔、萨特、加缪、波伏瓦等。存在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学说,其后逐渐冷淡,但它对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还在持续。
存在主义是一种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哲学理论,它虽分为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但都主张‘存在不能还原为理性’。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人的“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精神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即上帝。存在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没有本质的、纯粹的、主观性的存在,然后由它自由地选择或创造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宣称人是被“抛入这世界的”,痛苦,挫折、病、死是人类现实的本质存在。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将存在解释为或然的,认为恐惧支配存在,人不可能知道将有什么事情发生。海德格尔和萨特断言:“存在先于本质”,其意思是说,人没有决定他的生活和行动方式的本性,人只能在可能性中选择并表现他自己。人类的存在是期待,是对未来的设计。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方能活得精彩。
“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他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所以,就诞生了另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对人生存的孤独性、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强调,从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方面,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存在主义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