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37

第37章 血竭

血竭又名血力花、血结、血竭花、麒麟竭、龙血竭、血竭粉、血竭块。为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及同属它种植物果实中渗出的树脂,和百合科植物海南龙血树从含脂木质中提取而得的树脂。前者习称“进口血竭”;后者习称“国产血竭”。进口血竭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马来西亚等地。国产血竭海南龙血树主产于我国广东、海南等地。

药材识别

进口加工血竭(手牌、皇冠牌):略呈扁圆四方形,直径6~8cm,厚约4cm,重250~280g。表面暗红色或黑红色,有光泽,常有因磨擦而成的红粉。底部平圆,顶端有包扎成形时所成的纵折纹,一般呈钝角四楞形。表面印有金字牌号。体坚,质脆易碎。破碎面黑红色,光亮,研粉则为血红色。气无,味淡。嚼之有砂砾感。

以外色黑红似铁、断面黑亮、研粉鲜红色者为佳(手牌优于皇冠牌)。

进口原装血竭:呈扁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块状物。表面红褐、红色、砖红色。体轻重不一,断面有光泽或无光泽而粗糙。因品质不一,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花序,果实及鳞片等杂质。无臭,味淡。

以表面黑红色不粘手、粉末血红色、用火燃烧呛鼻、无松香气、无杂质者为佳。

国产血竭: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精制品呈片状。表面紫色,具光泽,局部有红色粉尘粘附。质硬,易碎。断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气无,味微涩,嚼之有粘牙感。

以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烧呛鼻、有苯钾酸样香气者为佳。若呈红色或灰土色、粉末发黄、杂质多者为次。

规格标准

历史规格分档:有血竭花、加工血竭(五星牌、手牌、皇冠牌)等规格。

现行规格标准:进口品分1~2等及块装。

作用用途

血竭具有疗伤止痛,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内伤凝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疮口久溃不合。本品内服有活血疗伤止痛作用,无论新淤旧结皆宜,凡跌打损伤,淤肿作痛,或内伤血聚,心腹诸痛,以及妇女经闭,产后淤阻等症,皆可应用。外用有良好的止血生肌敛疮之功,用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金疮出血、溃疡不敛等症,均有良效,故为外科、伤科常用要药。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淋巴结核,上消化道出血,面神经炎,偏头痛,乳腺炎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1~1.5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2)血竭1g、毛青杠15g、胡椒0.5g、朱砂莲5g。共研为细末,1次5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痢疾(毛青杠为紫金牛科植物乳毛金牛的全株,朱砂莲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根)。

(3)血竭20g、见血飞30g、见血清30g、麦冬30g。上药与适量猪肉加水共炖熟,少量食盐调味,1日分2次食肉喝汤。用于吐血(见血飞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叶,见血清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的全草)。

(4)血竭1g、白鸽1只。白鸽宰杀煺毛、除去内脏,将血竭装入鸽腹内,煮熟后食用。用于闭经。

(5)血竭3g、大黄3g、朱砂6g、冰片6g、炉甘石6g、滑石6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稀糊,滴患耳内,1日2次,10日为一疗程。用于中耳炎鼓膜已穿孔者。

(6)血竭3g、枯矾9g、寒水石9g、冰片1.5g、人中白(瓦上焙黄)6g。共研为细粉,待用淡盐水漱口后,取少许药粉搽患处,1日2~3次。用于牙周炎,小儿口疮等。

(7)血竭9g、槟榔9g、大黄15g、牵牛子15g。共研为末,每次12g,1日1~2次,开水冲服,黄酒,红糖为引。用于月经不调。

(8)血竭18g、乳香15g、没药15g、儿茶12g、松香120g、杏仁14个、红蓖麻仁100个。先将前五味药共研为细末,再同后两味药共捣烂研细,制成薄药饼,用纱布包裹,外敷患处。用于疔毒,痈,疖。

(9)血竭30g、海浮石30g、羊苦胆5个。将前两味药共研为细末,用苦胆汁调制成丸,如米粒大,1日服2次,第1次服10丸,第2次服5丸,白开水冲服。用于食入即吐。

(10)血竭9g、冰片5g、白茅根500g、侧柏叶500g、葱白500g。后3味药水煎后取浓汁,血竭、冰片共研为细末,加入浓药汁中,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用于乳痈(乳腺炎)。

(11)血竭、乳香、没药、炉甘石各等量。上药共研为细末,加入陈猪油适量调成软膏,涂于疮面,外用油纸包扎,3日换药1次。用于臁疮。

(12)血竭15g、雄黄6g、乳香6g。共研为细粉,用鸡蛋清调成糊,外涂患处。用于足癣湿痒。

(13)血竭6g、金果榄60g。共研为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用于痈疽肿痛。

使用注意无淤血者不宜用。保存条件木箱装,置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