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40

第40章 冰片

冰片又名龙脑、结片、片脑、龙脑香、梅片。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树的树脂加工品,习称“龙脑香”、“片脑”、“羯婆罗香”、“龙脑冰片”或“梅花冰片”。主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菊科植物大风艾的鲜叶蒸馏、冷却后所得的结晶,习称“艾片”、“艾粉”、“艾纳香”。主产于贵州、广西;松节油或樟脑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合成龙脑,称为“机制片”、“机片”、“人工合成冰片”、“合成龙脑”。主产于广州、株洲、南京、天津等地。

药材识别

龙脑冰片: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mm,厚约1mm,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味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

艾片:为半透明稍厚的片状结晶,亦如破碎之薄冰,片、块较均匀,大如豆瓣,纯白色。质略坚硬,无层纹,手捻不易粉碎,气清香,味微苦而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

机制冰片: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mm,厚约2~3mm。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有黑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均以片大、色白、气清凉者为佳。

规格标准

现行规格标准:分龙脑冰片、机制冰片和艾片。其中,龙脑冰片分进口大梅、二梅、三梅、四梅、百草大梅、小三梅、原装等规格;机制冰片分广州大梅、二梅、统装等规格。

作用用途

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等。为外科、眼、喉诸证常用之药。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带状疱疹,扁桃体炎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0.15~0.3g,入丸散用;外用研粉点敷患处。

(2)机制冰片适量。研细末,用米汤调成冰片糊,外涂患处。用于带状疱疹。

(3)冰片0.2g、薄荷5g、绿茶5g。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用于急慢性咽炎,腹中胀满,矢气不通等。

(4)冰片0.3g、白芷3g。共研为细末,用药绵蘸少量药末塞单侧鼻孔内,1日换药2~3次。用于风寒感冒。

(5)冰片1g、雄黄1.5g、辛夷1.5g、麝香0.3g、牙皂1.5g、洋金花0.5g。共研为细末,取少许吹鼻内。用于胸痛(心绞痛发作)。

(6)冰片少许。将冰片放入香烟内,点燃,深吸后闭气。用于呃逆。

(7)冰片3g、樟脑3g。共研为细末,卷入纸内,点燃后用鼻吸其烟雾。用于头痛。

(8)冰片5g、全蝎5g、细辛5g、大黄20g。共研为细粉,取少许吹入头痛之对侧鼻孔。用于偏头痛。

(9)冰片10g、细辛10g、川芎30g、白芷30g、薄荷20g。共研为细粉,取少许吹入鼻孔内。用于风寒头痛。

(10)冰片、麝香、鳝鱼血各适量。冰片、麝香研为细粉,用鳝鱼血调匀后涂患处,斜在左者涂右侧,斜在右者涂左侧。用于口眼斜。

(11)冰片1g、蓖麻子30g。共捣烂调匀,敷患侧掌心1昼夜。用于面神经麻痹。

(12)冰片3g、蜣螂30g、香油适量。先将蜣螂焙干,研为细末,加入冰片共研匀,再用香油调匀,外敷患处。用于疮疖,痔漏。

(13)冰片2g、鸡爪黄连12g。共用100mL凉开水浸泡12小时后,取上层清液点眼,1日2~3次。用于急性结膜炎。

(14)冰片0.5g、樟脑5g。共研为极细粉,取少许撒患处,1日3~5次。用于小儿口疮。

(15)冰片1.5g、蟾酥0.5g。共研为细粉,取少许点于患处,1日1~2次。用于小儿舌下溃烂。

(16)冰片1g、硼砂3g。共研为极细粉,取少许点胬肉上,1日1~2次。用于翼状胬肉。

(17)冰片9g、枯矾9g、雄黄9g。共研为细末,取少许吹患耳内,1日2次。用于中耳炎。

(18)冰片3g、雄黄3g、胆矾3g。共研为细末,取少许吹喉内,1日2~3次。用于扁桃体炎,口疮。

(19)冰片3g、草蔻3g、砂仁3g、云木香3g。共研为细末,每晚睡前取少许搽牙齿。用于口臭。

(20)冰片3g、硇砂5g、肉桂10g、公丁香10g、蜈蚣5g、细辛3g、蓖麻油适量。前6味药共研为细末,用蓖麻油调敷患处。用于痛风。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见火与高热。保存条件密封,置阴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