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64

第64章 茯苓

茯苓又名云苓、白茯苓、赤茯苓、茯灵。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等地。以云南产者质量最佳,习称“云茯”,奉为道地药材。以安徽产量最大,习称“安苓”。

药材识别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突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为淡红色,呈颗粒状,有的具有裂隙。无臭,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赤茯苓: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茯神: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茯神木,质坚实,色白。白茯苓: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呈白色。

规格标准

规格等级标准

个苓

白苓片

白苓块

赤苓块

骰方

白碎苓

赤碎苓

一等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味淡。大小圆扁不分。无杂质、霉变二等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赤色。味淡。间有皮沙、水锈、破伤。无杂质、霉变一等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厘米7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cm。无杂质、霉变二等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厘米5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cm。无杂质、霉变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白色或灰白色。厚0.4~0.6cm,长宽各4~5cm。边缘可不成方形,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赤黄色。厚0.4~0.6cm,长宽各4~5cm。边缘可不成方形,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立方形块。质坚实。长、宽、厚在1cm以内,均匀整齐。间有不规则的碎块,但不超过10%。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统货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统货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赤黄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

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作用用途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能。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本品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健脾),又能祛邪(利湿),故对脾虚湿盛之证有标本兼顾之妙,用之最为适宜。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消化不良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9~15g。

(2)茯苓适量。炒后研为细末,每次服3g,1日3次。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

(3)茯苓3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用于痰饮咳嗽。

(4)茯苓125g、胡椒3g、糯米250g、猪肚1个。将前两味药共研为细末,与糯米共置入猪肚内,蒸熟后酌情服食。用于噎嗝,反胃。

(5)茯苓30g、黑木耳15g。将上药焙干,共研为细末,1次15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水肿。

(6)茯苓20g、猪苓20g、泽泻20g、白术20g、桂枝10g、滑石30g、琥珀5g(研末分次冲服)。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小便不利。

(7)茯苓30g、五倍子10g、五味子20g。水煎服,用于遗精。

(8)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山茱萸9g、黄芪3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血虚头晕。

(9)茯苓15g、鸡蛋黄1个。将茯苓水煎取汁,乘热用药汁冲鸡蛋黄,睡前1次服下。用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

(10)茯苓9g、菖蒲12g、猪肾1个。先将猪肾剖开,除去筋膜,再将茯苓和菖蒲共研为细粉装入猪肾内,蒸熟后,1日分2次食之。用于肾虚腰痛。

(11)茯苓10g、炒枣仁10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烦躁不眠,心悸盗汗。

(12)茯苓10g、何首乌10g、怀牛膝10g、枸杞子6g、菟丝子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肾虚腰痛。

(13)茯苓12g、麻黄6g、石膏30g、白术9g、苍术9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热痹。

(14)茯苓10g、桂枝5g、桃仁10g、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热痹。

(15)茯苓7g、金樱子7g、赤石脂6g、芡实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赤白带下。

(16)茯苓粉10g、牛奶200g。将茯苓粉用少量凉开水化开,再将煮沸的牛奶冲入,每日早晨空腹服用。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17)茯苓15g、白术20g。加水共煮20分钟,取汁饭前服用。用于湿盛泄泻。

(18)茯苓20g、茵陈20g、党参15g、白术15g、栀子15g、大枣30g、炙甘草5g。大枣去核与其他药一起加水800mL,煎煮至200mL,每周1次。用于体质虚弱者预防肝炎。

(19)茯苓120g。与1000g白酒共浸泡10天后酌量服用。用于因脾虚而引起的肌肉麻痹,身体瘦弱及惊悸,失眠,健忘等。

(20)茯苓5g、猪苓5g、黄柏3g、车前子3g。前3味药切成小碎块,车前子用纱布包好,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症见黄带,或赤白带下,臭秽难闻,腰腹酸痛。

(21)茯苓5g、猪苓5g、苍术5g、白芍5g。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慢性肠炎,症见腹部隐隐作痛,大便稀溏,日行数次,纳食不香,面色无华等。

(22)茯苓5g、黄芪5g、桂枝3g、防己2g、甘草2g。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阳虚水湿泛滥之水肿,症见四肢皮肤肿盛,面色萎黄,小便不利,肚腹胀满等。

(23)茯苓5g、猪苓5g、白术5g、桂枝5g。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症见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肚腹胀满,不思饮食等。

(24)茯苓5g、猪苓3g、大腹皮5g、槟榔5g。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脾不化湿之水肿,症见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清溏等。

(25)茯苓5g、山楂5g、白术5g、砂仁3g。将砂仁砸碎,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食入反胀,大便溏泻等。

(26)茯苓粉6g、大米30~60g。煮稠粥,每日1次。用于脾虚食少,腹泻。

(27)茯苓30g、鸡肉60g。加适量调味品做成馅,用面粉皮包混饨煮食。用于老年体弱吞咽无力或反胃,呃逆。

(28)茯苓粉、面粉、白糖各等量。加水调成糊状,煎成饼服。用于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

(29)茯苓10g、人参5g、浮小麦20g、活团鱼1只(约500~1000g)。团鱼剁去头、沥净血水,用开水烫3分钟,刮去身上的黑膜,剥去四肢上的白衣,剁去爪和尾,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洗净,用文火煮约半小时后捞出放于温水中,撕去黄油,剔除背壳和腹甲,以及四肢上的粗骨,切成约3cm见方的块,摆入碗内;将火腿100g切成小片,生板油25g切成丁,盖在团鱼面上,葱节10g、生姜片5g、绍酒10g及食盐适量,兑入鸡汤注入碗中,茯苓、浮小麦用纱布包好投入汤中,人参研成细粉撒在面上,用湿棉纸封口上笼蒸约2~3小时;出笼后拣去葱、姜,滗出原汤,把团鱼扣入另一碗中,原汤倒入锅内,加葱花、姜米、绍酒、味精、食盐调味,烧开后撇去浮沫,再打1只鸡蛋在汤内,略煮后浇在团鱼面上即可食用。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神疲短气等虚弱病人,起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注意

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宜慎用。入药宜切成薄片,以利药力溶出。

加工制作

茯苓粉:取茯苓个,用水浸泡,洗净泥沙,润透,蒸后趁热,削去外皮,切成块,干燥后研成细粉即得。

保存条件

置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