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贵细中药材100味选用
47872700000071

第71章 海马

海马又名大海马、马头鱼、水马、虾姑、海蛆。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山东等地沿海。

药材识别

线纹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有30cm。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前方有一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7菱形,尾部4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有轻微腥臭气,味淡或微咸。

刺海马:体长15~20cm,头部黄白色,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长。

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长10~18c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细而尖。

均以体大、坚实、头尾齐全者为佳。

规格标准

按其来源和形状分:海马、刺海马、海蛆3种。按色泽分:申海马(白色)、潮海马(黑色)、汊海马(褐色)。按体格颜色分:以体弯曲、头尾齐全、体长16~30cm为大条(一等);黄白色、头尾齐全、体长8~15cm为中条(二等);黄白色或暗褐色、头尾齐全、体长8cm以下为小条(三等)。进口商品除分光海马、刺海马外,也有根据大小分为大海马(体长11cm以上)、中海马(体长7cm以上)和小海马(体长5cm以上)的。大海马不多见,进口以中、小海马为多。目前规格仅“杂海马”1种,为光海马及刺海马的混装货。作用用途海马具有温肾壮阳,调气活血,散结消肿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遗精,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夜尿频繁,或妇女白带清稀而多;癥瘕积聚引起的腹部肿块;跌打损伤所致的淤血肿胀作痛。还可治疗毒疮疖,尤其小儿暑疖,脓泡疮,由于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者,内服外用(粉末)均可。对肾阳虚引起的喘咳有类似于蛤蚧的治疗作用。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淋巴结核。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2)海马30g、白酒500g。浸泡7日后服,每次一小杯,每日2~3次。用于肾虚阳痿,跌打损伤。

(3)海马粉1g。研末吞服,每日2~3次。用于肾阳虚所致腰膝酸软、阳痿、尿频等。

(4)海马10~20g。加适量枸杞、大枣等煎汤或炖肉服。用于壮肾阳。

(5)海马细粉适量。用麻油调粉末外敷患处。用于治疗疮疖。

(6)海马6g、伸筋草30g、牛膝6g、全蝎9g。共研为细末,每次6g,1日2次,黄酒冲服。用于大骨节病。

(7)大海马1对、鹿茸9g、蛤蚧1对、狗睾丸2个、麝香0.9g、钩藤30g、飞燕草20g、阳起石30g、锁阳30g、淫羊藿15g、甘草30g。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丸重1.5g,1次1丸(或服散1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阳痿(飞燕草为毛茛科植物还亮草的全草)。

(8)海马1对、白酒250g。海马泡入白酒中,15日后服药酒,用量酌定。用于肾虚阳痿。

(9)制海马1对、猪尾巴1条。加水共炖熟,1日分数次服用,隔2~3日再服,连服2~3剂。用于小儿缺钙脚软无力。

(10)海马1条、轻粉5g、红花5g、官粉9g、血竭5g。共研为极细末,外撒疮口。用于对口疮化脓已溃。

(11)海马(炙)6g、穿山甲(黄土炒)6g、朱砂6g、雄黄9g、轻粉3g、樟脑少许、麝香少许、水银6g。先将前七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再下水银共研至无星,用消毒针挑破疮口,将药粉点入疮内,1日点1次。用于发背诸恶疮,兼治疔疮。

使用注意孕妇、阴虚内热(火旺)及外感发热者忌服。脾胃虚弱者不宜服。加工制作①净海马:取原药材,温水刷洗干净,湿毛巾包裹润至软,切块,干燥,得净海马。②制海马: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净海马,拌炒至表面微黄色,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③研末:取净海马置铁丝筛网内平放,细火烤热,用黄酒润湿,取出再烤,再用黄酒润湿,如此反复数次,至酥脆为度,放凉,研细粉。

保存条件

本品易虫蛀。原药材可加入少量花椒或樟脑丸,储藏于密闭的石灰缸内,置阴凉干燥处。净海马或粉末,可用瓷瓶或深色玻璃瓶盛装,放于冰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