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四有”公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他们当时未能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突出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是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的。这个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扬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论述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提上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议事日程。同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也使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以后,他多次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发表讲话,从而推动了全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我党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根本问题和指导方针的重要文献。《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深刻的论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状态,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与标志。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总体上是相适应发展的。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一思想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保证。

第一,精神文明是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保证现代化建设始终不偏离这个方向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思想上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使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们的生产热情,形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做到这一点,须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更须对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律教育,使全体人民发扬革命战争中那种“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只有这样,全体人民才会为了共同的理想积极努力地工作,中华民族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现代生产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智力活动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决定性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取决于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曾反复强调说,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从 1977 年之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培养大批专家、专门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总之,现代化建设赋予我们的双重任务是,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精神文明。只有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才能真正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进一步增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强调,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我们的一条基本的战略指导方针。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使它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使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再次,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只能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所以,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后,他又多次重申这一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文明和谐,从而引起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有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为对象,引导人们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理想,是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是爱国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其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再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提倡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应当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党中央和邓小平始终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早在1983年10月,他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1988年9月,邓小平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事实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发展战略第一位的就是发展教育和科技的思想和论述,是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和优先位置,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和更高阶段的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素质提高的根本途经。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肃清封建残余思想,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抵制歪理邪说,改变陈规陋习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毋庸置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