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23

第23章 建设现代化国防,创立“新安全观”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创新

1.“两大历史课题”论

在世纪之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江泽民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思考,特别强调“打得赢”和“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高度关注和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即“两大历史性课题”,因为能否解决好这两大课题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途命运。

要解决好“两大历史课题”,就必须把“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为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和总任务,江泽民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江泽民指出:“一九九七年底的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第一步用十几年时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再用十几年时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军费的增加,加快军队质量建设的步伐,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步,再经过30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二,提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

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做到“五句话”总要求,这是江泽民的基本思想。他在《关于十年来军委工作》中指出:“一九九○年十二月召开的全军军事工作会议提出,全军部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一九九一年一月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又将这‘五句话’作为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加以明确。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重申了这个总要求。”实践证明,贯彻“五句话”总要求,对推进我军“三化”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两大历史课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提出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发展挑战、加强我军质量建设、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必然要求。江泽民认为,在军队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江泽民要求,在这个问题上,“认识要更加明确,行动要更加坚决。必须把加强质量建设全面具体地贯彻到部队各项工作中去”。在这一思想和政策指导下,在“九五”、“十五”期间,军队先后精减50万人和20万人。同时,把国防建设经费更多地投入武器装备建设、战场环境建设、军事科技创新、军事训练提升、军事人才培养等军事建设的实质性领域,使我军质量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综合作战能力进一步加强,真正把我军锻造成为能够克敌制胜的精兵,成功履行“打得赢”的神圣使命。

2.军魂论

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我们的人民军队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还进一步指出:“我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由此可见,江泽民把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看做是保证我军性质、本色和作风的根本,看做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第二,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条根本原则和特有优势。

江泽民提出“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就是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来武装官兵头脑、指导官兵行动,就是用党的先进性来决定军队的先进性,保证军队能够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目标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一方面是直接实现党对军队的思想政治领导;另一方面也为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要保证党从组织上完全掌握军队的领导权、指挥权,首先必须保证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权。只有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才能使党对军队的思想政治领导坚强有力,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论

第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本质与核心。

20世纪后半期,由于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新科技革命浪潮迅速兴起,新科技革命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化日益取代工业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江泽民认为,新军事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预见,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这一论述,精辟地阐述了世界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实践性和科学的指导性,为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步实现我军建设的“转型”和“跨越”。

由机械化到信息化,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跨越。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创新在“转型”中的先导作用。江泽民指出:“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实现军队的整体转型。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实现军队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

4.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论

江泽民根据新的国际军事斗争需要提出“军事战略归根到底是治国之道”,“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是我们的传家宝”,但要依据战争形态、安全环境和军事战略任务的变化适时赋予其新内容,即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的重要思想。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推进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个方针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这一方针的确立,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军事战略方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统领作用。江泽民指出:“全军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包括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国防科研等,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下,立足于打赢未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周密规划,全面部署,深入展开。”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和统揽,就是要求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围绕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展开和实施,都要为确保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胜利实现做好以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为中心的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二)国际战略与外交建设理论创新

1.国际战略理论

第一,指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江泽民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时代的潮流”,“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等世界发展趋势思想。江泽民认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以人道主义干预为核心的“新干涉主义”,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的新借口,它打破了以往国际关系史上的许多禁忌,开创了大国集团任意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恶劣先例。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但是,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第二,提出新安全观。

江泽民在全面把握邓小平关于世界安全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新的安全观。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发展尖端武器系统只会引发军备竞赛,危害世界和平。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才能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①

第三,国际战略主张。

江泽民在冷战结束的国际背景下,在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全方位外交,注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建设性关系,推动多极化进程,增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的全新的国际战略指导思想,提出“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及“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国际战略主张,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理论既成为一门科学又成为政治家运筹帷幄的一门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2.中国外交政策论

第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方针原则。

江泽民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基本原则,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方针,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第二,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江泽民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主张和平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是主张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同时,“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因为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第三,中国外交政策的新使命。

一是要“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二是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三是“要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四是要“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五是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开展交流和合作”;六是要“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总之,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已经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交的奋斗目标。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伴随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观也要与时俱进。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地位、发展中心、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的等方面,以系统性的理论观点,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