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破冰前行:改革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央高层决策
47880100000028

第28章 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班人”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分析她父亲能第三次复出时,写道: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484页。

在北京东交民巷十七号内,父亲和母亲再次被禁锢起来。这次禁锢,既带有保护性质,也是政治性的处理措施。

4月7日中共中央“两个决议”广播。8日,父亲即给汪东兴写信。在信中,他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表示:第一,拥护华国锋担任党的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第二,对继续保留他的党籍表示感谢。

在发生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后,毛泽东确立了华国锋的接班人地位,没有把党政军大权交给“四人帮”。对于毛泽东这个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决定,父亲真心诚意地拥护。设想一下,如果在“天安门事件”后毛泽东将权力交给“四人帮”,我们的党和国家将面临不堪设想的险境,我们的人民大众将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毛泽东在病体垂危之际,能保留这样一份冷静,不能不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文革”中第一次打倒邓小平时,毛泽东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在这第二次打倒时,毛泽东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毛泽东对于邓小平的态度,的确十分复杂。毛泽东在“文革”前确定邓小平为接班人之一,在“文革”中再次把复出的邓小平置于接班人的安排之中。可以认为,毛泽东认为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会打仗,赏识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偏偏邓小平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背道而驰,这不能不让毛泽东大失所望。这种失望,是气恼的,是痛切的,也是悲哀的。邓小平复出后进行全面整顿,是在用行动否定“文化大革命”。为此,毛泽东批判了邓小平,但没有想再次打倒邓小平。毛泽东总是保持着一个想法,认为邓小平是“承认错误”的,是会回心转意的。没有想到,邓小平这次的态度,与“文革”初期相比,竟然这样的不同。正当此时,发生了“天安门事件”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毛泽东作出了再次打倒邓小平的决定。在决定打倒邓小平的同时,他再一次把邓小平保护了起来,免遭“四人帮”的毒手,并决定再一次保留邓小平的党籍。以毛泽东八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和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经验,他完全知道,他身后的中国,非但不会是一个“太平盛世”,还必有大的政治恶斗。他也应该料想得到,那场斗争,将在华国锋等人和“四人帮”之间进行。这些斗争将会如何结局,实在是世事难料。也许,只是一个也许,只是一个不可知的也许,只是一个毛泽东所看不见了的也许,但是,仅凭着这也许,毛泽东作出了保留邓小平党籍的决定。在未来不可预知的岁月中,邓小平,以他极其独特的品格和极强的政治生命力,绝不会就此沉沦,也许,在某个时刻,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历史还会赋予他以机会,重燃他那不会熄灭的政治生命之火……毛泽东保留邓小平党籍的这一决定,对于邓小平今后再次复出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却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父亲来说,毛泽东在决定打倒他的同时再次保留了他的党籍,可能有些出乎他的预料。“文革”复出后,他的举动实在太大了,他的态度也太不妥协了。在“天安门事件”之后,他本已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没想到,在最后的关头,毛泽东竟然保留了他的党籍。对毛泽东,父亲是太了解了。在起用他——支持他——批判他——直到再次打倒他的这一个全过程中,无不体现着毛泽东百转回肠的一番苦心,和他那无可奈何的千般失望。父亲完全知道,这次复出后,但凡他的作为能够“随和”一点儿,毛泽东都会尽量保住他的。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怎么能够为了保全自己而丧失力挽狂澜的机会,怎么能够为了一己之安危而放弃正义和原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不归之路。现在,虽然被再次打倒了,虽然每天在被大肆批判,但是,他的心是镇定的,是坦然的。他做了他所应该做的一切,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肯定,他可以问心无愧于今生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小平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也许偶尔对女儿讲述一点他能再次复出的原因,或许是女儿根据父亲与别人交谈得出的结论。不管怎样,毛毛的这一段文字从女儿的视角,写出邓小平独特的政治品格和极强的政治生命力,这可以看做是邓小平一段心路历程。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班人”并创立邓小平理论,有历史成因,有形势需求,但更主要的,在于邓小平自身。

第一,邓小平早年参加革命,有较深的政治资历,在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在党政军主线担负重任,出色地领导了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战役。建国后又倍受毛泽东厚爱,称其为“副帅”。而其年龄又与第一代、第三代领导人有一个适度的自然差距,这就使他处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代人的交替点上。

第二,邓小平一生经历曲折,上下起伏很大,“三落三起”,知名度不断提高。他的多年遭遇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倍受人们关注,也使人们在历史的比较和对“左”、右错误的反思中对他的务实思想给以肯定。

第三,邓小平所处的岗位和经历的磨难使他能够接触、思考许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后来他处在“关键”的“领班人”地位,促使他长期思考重大问题,关注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和三步走战略的设计,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邓小平“举重若轻”、“勇于负重”的才华和胆识,在关健岗位上和重大关头里得到了煅炼,并形成了“办事公道”、“顾全大局”和“坚持原则”、“坦言过失”的诚实品格。

第五,邓小平具有崇尚务实的作风,一生追求进步,追求创新,不迷信不盲从,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和光大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平反昭雪了刘主席,正确评价了毛主席,妥善安排了华主席,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尽可能把握好分寸,力求实事求是。

第六,邓小平自觉认识到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等概念自加压力,适时提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为了抓主要矛盾,他强调要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手,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科教事业,集中精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他果断地废弃了过去以为是万能的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

第七,邓小平认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为了发展生产力可以变革生产关系,一切都允许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好起来,为此可以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不受传统体制和思想束缚。他强调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资本主义。

第八,邓小平具有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他为自己能够成为世界公民而感到自豪,他深知自己所处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实际水平,深知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外交关系对中国意义有多么重大。

第九,邓小平注重观测不断变迁的社会,由于国情的制约,他深知历史不能超越,他的地位不容许他“左”、右摇摆,为了集中精力办理现阶段应办和能办的事,他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更强调改革开放,注重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各种思潮,但同时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认定的路,就坚定地走,靠实践来说话,不搞烦琐的争论,不反复,不摇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时代的中国的伟大创造,追溯它的起源,当然还要溯源到毛泽东那里,这就是常说的“始于毛”。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接续毛泽东1956年开始的探索,继承了毛泽东的探索的科学成果,又纠正和总结了毛泽东的探索的失败和教训,并且放眼世界,研究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真正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提出和发展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这就是常说的“成于邓”。

著名党史学家龚育之认为:龚育之:《独特的超越: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超越》,载《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132页。

毛泽东在突破苏联模式方面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和没有做好的事情,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做起来了,而且逐步做好了。苏联模式所依据的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名下的某些僵化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应当加以修正和发展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在新时期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中,逐步得到认真清理、深刻反思和科学的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就是清理、反思和重新认识的重大的思想成果。

这个理论,照邓小平的说法,没有丢马克思,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而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不丢老祖宗的同时,又必然说出而且已经说出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合乎客观实际和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话。这是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更高层次、更新境界的超越。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个理论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中国革命理论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历次中央全会的纲领性政策性决议,对这个理论的形成、阐释、发挥和发展,对这个理论转化为行动纲领、政策方针、具体措施,做出了共同的贡献。

说“成于邓”,是不是为时过早?就理论说,应该说已经形成,就实践说,也应该说已经成功。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还不能说明这个理论和事业的成功吗?当然,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现实存在的困难,应该全面地看、从仍需努力方面来看,对“形成”和“成功”也应该辩证地看、从继续发展方面来看。邓小平说得好:到20世纪末中国实现进入小康的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21世纪再用五十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

中国的邓小平时代,何时结束?通常,代表一个时代的人物逝世,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结束。毛泽东时代就以毛泽东逝世为标志而结束。但是,邓小平吸取毛泽东晚年的教训,倡议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作为中国那个时代的代表者,他并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他在十三大上实现了“半退”。十三届四中全会上选出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实现了“全退”。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祖国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退下来以后,他仍然关心和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特别大的问题上还希望听取他的意见。1992年的南方谈话,就是他对特别大的问题发表的系统的、特别重要的意见。他的这些意见得到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的完全赞同,并被确定为十四大的指导思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的发展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从总体特征上说,是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阶段,从发展水平上说,是实现翻两番、走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深化改革上说,是明确目标、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从根本的指导思想上说,是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新阶段。新时期的两个阶段之间,不存在历史的断裂和转折。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所进入的这个新阶段,是坚定地沿着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道路,更加有力地向前推进和开拓的新阶段。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由上可以看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班人”众望所归当推邓小平,而华国锋由于失分太多,逐渐丧失权力,只能算是一个过渡人物。那么除了邓小平这个核心和“领班人”外,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主要成员、核心成员分别由哪些人组成呢?

我们把党的领导集体分为成员、主要成员、核心成员和核心(领班人)四个层次:

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主要包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三大部分。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中央委员和十二大时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基本上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到十二大时他们的年龄多在65岁到80岁之间。只有一少部分人的年龄低于65岁或高于80岁。

主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则是这期间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主要领导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以上级别的党的领导人。集中表现为十二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这些成员有大部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有一小部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其中,邓小平、陈云在50年代即担任中央常委,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实际上由中央常委邓小平、胡耀邦、叶剑英、赵紫阳、陈云、李先念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薄一波、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等构成。这是由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干部新老交替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促成的。改革初期这是一个空前团结的班子。

核心(领班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班人应该是邓小平。尽管邓小平没有担任名义上的第一把手,但从他对后来历史进程的推动和影响看,的确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路线的核心、战略决策的核心、理论创建的核心,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一点就为全党、全国人民所公认。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发起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给历经磨难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或者可以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性的贡献,为邓小平一生赢得了至高无尚的荣誉,“小平你好”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发自内心的爱戴,西方世界也不能不钦佩邓小平的果敢、毅力和推动力。

有人说,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这个归纳很有寓意和创见。的确,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使邓小平在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登上了20世纪中国第三位伟人的历史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