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南怀瑾讲佛学
4789000000018

第18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9)

佛教强调因果律的普遍性,在时间上,因果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因果相应,如环无端,本无生起之时,也无终止之日。在空间上,宇宙结构中的人类社会、各种天界和地狱等,因果律都发生作用。佛教认为,除了无为法之外,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支配,佛、菩萨也受因果律支配。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相异的一大特点,其它宗教一般都以为最高的神是超出因果律之上,不受因果律支配的。佛教虽宣传佛、菩萨的各种神通,但又强调神通是和因果律相符合的、一致的。

南怀瑾先生指出,根据释迦佛所证悟的结论,三千大千世界,即为一佛国土。他又将之整理,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佛理。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也即是佛学的中心问题。

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佛教认为,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修行可超出三界,了生死,脱轮回。

三界中,最下层是欲界,其定义有两种:狭义的说法,欲界中是以男女两性的性欲构成生命的延续。广义的说法,欲界有生命的众生,均有贪欲。欲界的众生,就是由欲而生,欲界也包括四王天等。欲界的众生皆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南怀瑾先生指出,在欲界人的世界中,包括了四大洲。《华严经》中所谓的香水海,类似于外层空间的界层。我们的世界是南赡部洲,界于日月星辰之间,在须弥山之南。四大天王天,则是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在须弥山之半。所谓玉皇大帝的帝释天,是欲界中的天王。欲界中,除了人之外,下级的有畜生、饿鬼和地狱三个境界。原始佛教称地狱为具苦,表示地狱中具有种种的痛苦。地狱的分类有十八种之多,所谓十八层地狱,即是此意。但天堂与地狱,也都在人间。在欲界中的众生,是靠五欲而生的,所谓:声色香味触,笑视交抱触。尤其以饮食、男女二欲最难断除。欲界有物质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也有圣贤世界。欲界中的阿修罗(魔障),位于天人与人之间。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共有十八层。色界之中,仍有物理的色相。色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而进入色界,但色相没有破,还有一个我相,所以需修行成神,或者修成仙。在情操方面来说,比欲界的人升华很多。色界的人没有淫食二欲,所以没有男女两根,无男女相。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所住宫殿,一切物质享受,都非常美好,所以称为色界。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色界的人,寿命很长,究竟多么长,是根据每人的品德、情操和善心的不同而有异。色界中最高的是有顶天,有大梵天主,掌管一个大千世界。

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大多是圣贤世间,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无色界的众生寿命更长。其中的天人有生死,也有生育。天人生下来头上便有花冠,形状难以描述。天人容颜永不会变老,但他们的生死要看头上的花冠,年岁老时,花冠渐渐萎缩终至于死。

既然三界众生皆有生死,那么这些死后的众生又到了哪里呢?

三界之中,根据众生的种类,有情世间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合称为六道。天、人、阿修罗为上等的三道;饿鬼、畜生和地狱是下级的三道。南怀瑾先生指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无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地,却是由自己业力作主而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无论哪一道的有情众生,死后皆以其个人的思想、行为、善恶、道德为准则,而轮转进入任何的一道。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等所产生的力量,即构成了业力。

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也许大部分对于业的困惑都因为误解了这段话:业不会自己消失,因缘成熟时,它即刻会现行。就好比是蛰伏多年的种子,一旦土壤、水、阳光等正确的因缘聚在一起,它就会发芽。

业经过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失去它成熟的力量,这一点与种子不同。然而,就如同我们可以压碎种子或限制因缘让它无法生长一样,我们也可以制造障碍以阻挠业的成熟,并利用方法对抗业的影响,这样便能改变或摧毁业的作用。

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嗔、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业力共分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所谓无记,就是不善不恶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

由业力的性质,很明显地可以了解,不仅孽是业力,好的行为也是业力,日常生活所说的造孽,确切地说是“造业”。要想免除轮回的因果业报,当然必须偿还所有欠人以及人欠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是多积德以“消业”,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也就是所谓的布施。其次就是“不造业”,不要再做坏事以免冤冤相报,因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持戒以“防业”。

南怀瑾先生指出,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即是戒。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

“布施”与“持戒”这两项都是由我们自己去做的,有自我做主的控制权。然而人生并不是永远如我们的意,许许多多事务都是客观的存在,譬如为什么我们没有生在富豪之家拥有亿万财富?当然我们身体健康、心灵愉快,也是客观的事实,也许正是某位千万富翁想用全部财产换取的宝物。有些人身心都有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时要怨天还是尤人呢?我们必须有一个认识,有许多“业”并不是今生造的,也不是父母遗传的,而是前生前世造的,不论相不相信轮回,如果能肯定有些因果是累世产生的,那么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去忍受这些似乎在今生无缘无故发生的业报,那就是“忍辱”。在佛教这是六度万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基督教这就是原罪的肯定、自我忏悔与宽恕的开始。能够忍辱,就能够“受业”,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合起来,正是“消业、防业与受业”三部曲。这就好像我们在银行中存款、消除债务一般,能够拥有更多福德而不背负债务,那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机会,如此才能进入精进的阶段,在没有负担的状况下,快速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