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智慧一点通
47893000000016

第16章 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人很难做到。本来是连长的水平,硬是把自己拔成团长,甚至师长,这是我们最常犯的毛病。本来是一个好项目,由于过高地拔高了自己的水平,不仅没拿到团长的待遇,就连连长的待遇也给泡汤了。

老子认为,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得不稳的 (企者不立);将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 (跨者不行 )。这一论断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忠告——人可以拥有梦想,但这个梦想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正确的定位之上,千万不能好高骛远,贻害终生。

在水生动物中,螃蟹是横着走路的,河虾倒退着走路。它们怪异的行走方式引来了不少嘲笑和讥讽。一天,敏捷矫健的银鱼嘲笑说:“螃蟹你真笨!横着走路!如果旁边有障碍物你怎么走啊?”聪明的章鱼也插嘴讥讽道:“河虾更傻,向前走多顺啊,可你偏偏倒着走,何时才能到头啊?”螃蟹和河虾听见了,只是淡淡一笑。它们心里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行走方式,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决定的。只要自己把握好方向和目标,给自己定好位,横着走或者倒着走,都是一种前进的姿态。

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是人们常犯的大错,由此而导致的后患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弱者,如果盲目自恃,势必会做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事来。正如,杯子是杯子,打火机是打火机一样:打火机的功能就是打出火来,杯子的功能就是装水、茶等。它们的自身条件不同,使用功能也不同。倘若杯子若是想做打火机,或者打火机想做杯子,那将是它们人生噩梦的开始。

有理想固然是值得褒扬的品质,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有理想的蚂蚁,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蚂蚁;一个有理想的狮子,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骛远了、痴心妄想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这句浅显易懂的话向我们展示了极其深奥的道理。老子强调指出能够理解判断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称其为拥有世间的庸俗智慧,而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己,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配称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要做一个“明”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位置的高下有时也是相对的。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

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不同。关键是,无论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或是离我们而去,或是冲我们而来,或是绕着我们旋转,或是对着我们静默;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都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侍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蹿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位置本身没有多少差别,但不同位置上的人在审视同一个物体时却往往会有不同的印象。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想去一个新的地方,生命大抵如此。正是因为太熟悉了,也便忽略了它的美。当我们到了对岸,才知道原来我们待着的地方,也是那样的美丽。

大道理说得再多,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么简单,命运就在你的手中,前提是,你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自知者明!

老子对于人们的行为有过这样的告诫:“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轻”指的是轻浮,而“躁”是浮躁的意思。很明显,老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多的是建议人们要谦虚、稳重。

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大都具备虚怀若谷及稳重谦卑的态度,很少有骄傲自负、狂妄自大或目空一切的习惯。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地继续努力,不停地探讨钻研,发掘创造、永远不以已有的成就感到自满。俗语说:满招损,谦受益。唯有谦逊卑下的态度才能使人变得更有成就。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几乎莫不如此。

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向世人表示,他并非一般人所称赞颂扬的科学奇才。他说:“我常觉得自己不过是像一个无知的小孩,在海滨上游玩,偶然发现一些发亮的贝壳,由于好奇心的作祟,而加以观察一番而己,事实上,整个宇宙的奥秘,就像那浩瀚的海洋内部一样,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但历史上也不乏有一些人自身有一定的天分,却因为他们的狂妄、轻浮而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西汉成帝时,著名大儒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他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浑身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厚爱,他提出疑问说:“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抑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

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大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敢张狂啊。”

整理图书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刘向说服儿子道:“古时典籍固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他召来刘歆,假作诚恳地说:“先生聪明过人,从前主张推行古籍,这实是远见之举啊。我的心意和先生相同,先生的大志可伸了。”

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有人提醒他说:“如果事关个人前途、国家命运,那么一切就必须慎重。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满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他信誓旦旦地说:“在我看来,世事的变化已被古人全然掌握了,现在只要大胆实行便是。治理天下虽不是易事,但只要多读一些古书,也就了然于胸,化难为易。我看古籍所述完全可行,称得上尽善尽美了。”

刘韵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涉足呢?”

刘歆暴跳如雷,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民变。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从善意的批评中能够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自己成长与成功,然而还有一些恶意的批评与职责来自于对我们的嫉妒。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当然也要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们自身的价值。

在生活中,也许会有人劝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有人劝你不要白日做梦实在一点。你对此或许根本不屑一顾,发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你或许曾以为自己是鸿鹄、是大鹏,一展翅便能冲上云霄;你或许曾经以为自己是盖世奇才,业绩一定远胜比尔·盖茨、洛克菲勒、李嘉诚然而,这一切如果不能联系实际情况而定位自己的话,那么这心比天高的理想,更多的会是好高骛远,故而也早已注定了一事无成的结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得意时往坏处想想,失意时又要往好处想想。实际上,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他所知的也很有限,这就决定了人不能自恃聪明,傲视一切。在无穷奥妙的宇宙面前,人应该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总有人处处显露精明,玩弄手段,他们自以为这才是聪明人的表现,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真正的聪明人是勇于承认自己无知的。

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人很难做到。本来是连长的水平,硬是把自己拔成团长,甚至师长,这是我们最常犯的毛病。本来是一个好项目,由于过高地拔高了自己的水平,不仅没拿到团长的待遇,就连连长的待遇也给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