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智者预言
47915600000041

第41章 陈抟易图和邵雍先天易(5)

“雷风相薄,恒益起意”——讲第一层的特点。震为雷,巽为风,居于对角线上,成相持之势;恒卦上震下巽,益卦上巽下震卦象相反。

此方图显示的另一特征是:自西北之乾,斜行之东北之坤,此对角线上的八卦,正好是先天八卦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西南的否,斜行至东北的泰,此对角线上八卦,正是泰、损、既济、益、恒、未济、咸、否。故云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即所提到的十六卦,均在此相交的对角线上。方图还显示第三个特点,横看直看皆有共相。将方图横看,自下而上共有八层,每层八卦,其下卦相同,最下层,下卦皆乾;第二层,下卦皆兑;第三层下卦皆离;第四层,下卦皆震;第五层,下卦皆巽;第六层,下卦皆坎;第七层,下卦皆艮;最上层,下卦皆坤。若将方图直看,自右至左共是八行,每行八卦,其上卦皆同。其顺序亦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方图第四个特点,按内外四层看,亦横看直看均有其相。外层(第四层)共28卦,自乾向泰横看,下卦皆乾;自乾向否直看,上卦皆乾;自坤向否横看,下卦皆坤,自坤向泰直看,上卦皆坤。 第三层共20卦,自兑向损横看,下卦皆兑,直看至咸,上卦皆兑;自艮向咸横看,下卦皆艮,直看至损,上卦皆艮。第二层共12卦,自离向既济横看,下卦皆离,自离向未济直看,上卦皆坎。第一层,中心4卦,震益横看,下卦皆震,震恒直看,上卦皆震;巽恒横看,下卦皆巽,巽益直看,上卦皆巽。以上变化正好显示了“八卦相荡”为六十四”。说明64卦各有定位,不可逾越,而且在定位之中,又各有对待。在同一周围上的卦,总与自己成对角线的卦相对待,如外围上的28卦,构成14对,如乾与坤、需与晋、大畜与萃、泰与否、履与谦、同人与师、无妄与升、姤与复、讼与明夷、否与泰。 第三圈上20卦,构成10对,第二圈上12卦构成6对,第一圈4卦,构成2对。共是32对。六十四卦方图乃阴阳对待的交织图,研究对待,是先天易学的基本准则,亦乃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的应有之义。掌握阴阳对待这一基本法则,就可谓认识先天易学的灵魂。

e先天易学的“合一衍万”法则

邵雍先天易学的“体用变化”论,是枯燥的,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真正将其象数体系引入客观世界,是他的“合一衍万”论。由抽象的太极,衍化为动物、植物。这一过程中的象数变化法则,是在抽象的数字背后,总算看到了鸟兽花草了,尽管这里谈到的鸟兽花草依然是十分抽象的。邵雍《观物吟》中指出,“一气(实指太极)化分天地,有天地然后有动植物,而天地万物之中,人最灵贵。他说: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由道一也。

这里明确地肯定客观世界统一于道,又各有区别,物质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统一的普遍性的道,是世界万物生成变化的共同规律。其子邵伯温对“道”(太极或一)加以解释说:“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衍之为万,穷天下之数复归于一。一者何,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邵雍用“合一衍万”的法则,说明统一的太极(一气),衍化为万物的过程。他坚持“一分二”的原则,从四象做文章。他的兴奋中心是“四”,一个神秘而紧要的“四”。他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天之四象指日月星辰,地之四象指水火土石。由阴阳刚柔之象,成体达用,天变地化,或进或退,有唱有和,具体的物就按照先天之数一一化生了。在《宋元学案》中,蔡西山(元定)对此化生过程有十分细致的描述。

动者为天,天有阴阳,(阳者动之始,阴者动之极)阴阳之中,又各有阴阳,故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是为天之四象。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四者天之所变也。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万物之所以感于天之变也。

这是说,天之四象日月星辰,继续变化,而有寒暑昼夜;寒暑昼夜又影响于物的性情形体,天对万物的作用是十分密切的。蔡西山又说:静者为地,地有柔刚。(柔者静之始,刚者静之极),刚柔之中,又各有刚柔,故有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是为地之四象。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四者地之变化也。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万物之所以应于地之化也。暑变走飞草木之性,寒变走飞草木之情,昼夜走飞草木之形,夜变走飞草木之体。雨化性情形体之走,风化性形体之飞,露化性情形体之草,雷化性情形体之木。天地变化,参互错综,而生万物也。

这是说地之四象,水火土石,继续变化而有暑寒露雷。暑寒露雷又影响于走飞草木之性情形体。最后得出结论:“天地变化,参互错综,而生万物也。”邵雍通过先天易学的象数图式,从“一”(道、太极、一气)到“万”(走飞草木等万物),把整个宇宙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统摄进去。“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象数体系,对易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发展。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称道的“自有《易》以来,只有康节说一个物事如此齐整”。不止如此,邵雍力图用阴阳刚柔相互交感的原理,对各类动物植物的物性说得更加具体。他说:阳交于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于柔,而生根茎之类也。阴交于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于刚,而生枝干之类也。天交于地,地交于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其类推之,则生之类,不过是矣。走者便于下,飞者利于上,从其类也。

邵雍的象数学大体都是这类抽象比附的内容,表面看来头头是道,有根有据,象数推演,逻辑严密,实际上缺乏现实内容,不能诱导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科学认识。邵雍还用阴阳刚柔的变化来说明人的灵贵。人既同于万物,均为天地之数的体现;又高于万物,因其将天地万物阴阳刚柔之特性,备于一身。他说:性情形体者,本乎天者也;飞走草木者,本乎地者也。本乎天者,分阴分阳之谓也;本乎地者,分柔分刚之谓也。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在易学发展史上,汉代《周易》象数学,已建立了一套象数图式,那时的象数学,主要是将易学应用于天文历法方面。所谓卦气、纳甲、爻辰、基本是以《周易》卦象表述日、月、十二辰、二十八宿的运转规律,还没有以之说明整个天地万物。邵雍发展图书学传统,力图用《周易》八卦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对天地万物作出某些说明。其用心是在探寻宇宙变化的奥妙,而其思想方法是形式主义的。力图将万物纳入自己主观设计的一套图式,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科学资料和有价值的猜测,如他所创造的《先天六十四圆图》的排列次序,就同近代数学中二进位制思想相吻合。他所采用的“一分为二”法,客观上符合事物变化的矛盾转化规律等。然而,从总体上考察,这一烦琐的象数学思想体系,只不过是人类认识史这株大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已。

(唐明邦《邵雍评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