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杨晓静这个人物来说,作者不是十分熟悉,但是看得出来,他在努力熟悉她,努力塑造她,作者这种努力值得我们高度评价。这个人物为什么写得比较弱呢?第一,他不熟悉;第二,这个人物进步的逻辑还没有整理好,这也是我们大家现在的通病。大家老以为这样的人物是理想化的,其实现实当中是存在的,一个国家在进步,肯定是一种正面力量在进步,作家在杨晓静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力量。作者对她理想化的塑造中还是有现实的成分。其实小说就应该利用虚构的力量,来虚构这种理想,这样小说会有更大的突破。但是在小说的最后,在杨晓静的最终选择上,作者控制不住了。其实,作家不要过分干预你的人物,这一点对小说人物的成功塑造非常重要。
官场人物的命运感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看完这部作品以后,我很感慨,从王跃文的《国画》发表以后,官场文学成为很重要的潮流。我对官场小说评价并不高,但看了李天岑的《人道》,我觉得我们印象中的官场小说确实有了变化。其一,马里红可能是官场里面第一个女性主人公;再者,长篇小说就应该写人物的命运,我们过去表达官场小说实际上更多的是奇观式的,展现官场的腐败、龌龊、勾心斗角。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写官场,但不是这么写,而是改革与反对改革的较量,还是说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但是后来的官场小说都非常龌龊,奇观被作家写出来了,很多你不了解的东西被作家写出来了,窥视欲望成为这些小说的推动力。
李天岑写了一个女性官场人物,而且把这个人物的命运写出来了,这是好的。但我不知道女性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批评家怎么看这个人物。每个人内心都有恶,文学表达恶的时候,对恶的人物我们怎么把握?但是对于一个文学人物,作家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多少应该有一点悲悯情怀,马里红最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这就显得太决绝了,作者对这个人物太无情了,在这方面的把握上还需要注意一点。无论如何,官场小说第一次写出这样一个女性,李天岑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充分书写人性变异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看这部作品确实让我感觉十分的新鲜和惊讶,新鲜的是官场小说也好,职场小说也好,现在太多了,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由尚在地方重要领导岗位任职的作者来写,好像没有。我拿到这本书以后,以为会是一种揭露或者是潜规则的黑幕小说,其实不仅是这样,作家还原了小说本真的东西。小说名为《人道》,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名字既没有卖点,也不是我们小说里面经常用的题目,但是后来一看,作者确实从人性的角度来写马里红、杨晓静等这一些命运感很强的人物。这是我感到很新鲜的。
小说第一要写故事,第二要写命运,第三要写文化,《人道》这部小说基本上很饱满、很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点。作者把马里红写得生也不得死也不得的结局,基本上把人物的命运和性格都写得很充分。我感觉李天岑写小说的功力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专业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他并不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角度,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这一点就把握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把我们目前还司空见惯,甚至于很多作品里面没有的东西揭示出来了,就是人性的变异,在这一点上写得很充分。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把握,应该说是一种跳跃式的场景式的,并不是从一个人物命运的前后连贯性着手从头说起,这一点要求作家有很深的功力。当然作品在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方面,我觉得也有待于提升的空间。
一部有批判性且好读的小说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这部小说很好读,读了以后也很有感触。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对于这种权力沦丧、人性扭曲挖掘得很深;另外一个方面,它表现出了荒诞性的一面,特别是人物的荒诞。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对人物漫画化的处理、简单化的处理,甚至于有一点妖魔化的处理,这既是对人物处理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对权力运作本身的处理。虽然作者是一位官员,但是我觉得马里红这样一个人能如此成功地顺利进入官场,我还是比较怀疑。因为漫画化、简单化、妖魔化以后,真实性反而减弱了。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有批判性,好读。
小说有很强的把控能力
李师东(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现在长篇小说吸引大家的首先是题材,《人道》这部小说也属于官场文学。我拿到这本书就想,李天岑这部书写的什么官场秘事?结果发现,他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起点很低的人物身上,写她的官场奋斗史。李天岑写的这个人物,她也没做多大的官,她渴望拥有权力,依靠走关系获得权力,她的套路是很清晰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这个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写官场,但是更多的是思考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怎么安身立命。
这部小说有很强的把控能力。官场小说我看得不少,但是往往主观的随意性很强,编造的痕迹很重。当年我编过肖仁福的一个长篇小说《官运》,写到一位市委书记(或是市长),到北京来开会,然后坐飞机回去,这时小说有一个细节,说飞机起飞的铃声响了。其实飞机从来没有起飞铃声的,只有火车才有发车铃声,这就是细节上有破绽。但是李天岑这本书的把控能力就非常好,包括细节的处理上面,没有像其他的一些小说主观化、随意化,或者人为地编造,这也说明了作者本身有很强的生活功底,这个小说是非常有度的。
清醒思考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石一宁(《文艺报》副总编辑)这部作品我觉得还是有特色的,作者对当下基层的观察或者说是基层政治的生态,十分熟悉,所以作品的叙事有一种信手拈来的从容。作者是政治圈里面的人或者说是跨政界的人,这是他写官场小说的优势,他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有大量的素材供他使用。从某种程度来看,《人道》这本书也是一部风俗史,因为一个时期的官场也是一个时期的风俗。
这部小说中,作者不是把人物的性格推到极致,他是有所节制,把握分寸,马里红这个形象虽然令人不齿,但也不是大恶之人。作者对马里红这个人物是持一种批判态度的,同时小说还塑造了杨晓静这么一个温润如玉、热心为民的谦谦君子,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种理想和希望。
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叙事很冷静,没有过多的主观价值的评判,这种叙事策略的效用就是他让读者回到思考原点,即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姿态面对权力?当下很多官场小说的缺陷就是仅仅展示官场丑态,而不能把人导向更深层的对于人物与权力关系的思考。我认为写当代官场小说的作家应该有这么一种清醒的思考,就是把人的权力欲、权力意志导向理性化,因为权力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罗素就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愿望支配过哲学家的工作,有求知的愿望,有追求幸福的愿望,追求美的愿望,追求享受的愿望,最后是追求权力的愿望。我觉得作者对权力问题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作品塑造的马里红把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她为了提拔,跟领导喝酒连命都不顾了。作品又塑造了杨晓静这么一个女性,杨晓静不是一个以权力为目的的人,而是对权力的异化保持警惕的人,所以这个人物对这部小说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和马里红形象同样重要的艺术形象,虽然她的生动性可能不如马里红,但是不可或缺。
生动描写权力对人内心的伤害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这部作品描写了权力关系以及权力对人内心的伤害,这是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小说中,尤其是从晚清以来的小说当中,经常被涉及的题材。
“学而优则仕”,学知识,作各种各样的努力,都是为了当官,就是为了做“人上人”,我们老有这样的焦虑,不愿意做“人下人”,不愿意朴素地活着,这是众人最大的悲哀。包括马里红最后要取代局长的时候,因为局长得了肺癌,她就想一步到局长的位置上,非常复杂的内心活动,一会儿心里忐忑不安,一会儿又想到在古代为夺取权力就有子杀父、父杀子的事情,我认为小说对她内心的描写是很有深度的。
作者写性格、写内心有很强的叙事能力。作者试图寻求平衡,写了一个马里红,又写了一个杨晓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矛盾其实是困扰整个人类的。小说叙事我们先不说,从戏剧来说,恶的人物身上会有戏,会把我们的好奇心、把我们认知人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活灵活现。爱因斯坦曾经在一篇文章当中谈到,他说我们只知道自然科学与客观定律,但是不知道在伦理和道德范围内也有客观定律,他就讲的这个客观定律,是他在谈到居里夫人的时候说的,而认知这个规律是最难的。我们往往会用傲慢的态度来谈善,以为这是虚假的、不可实现的,其实有很多古代的作品,包括《红楼梦》都达到了这个平衡,所以写马里红的时候作者需要有一些同情。
要对人物有所同情
梁鸿(中国青年干部学院副教授)几年前我已经读过李天岑的短篇小说《月牙弯弯》,当时读了以后觉得乡土的气息特别浓,语言也特别朴实,方言用得非常好。这些优长在《人精》、《人道》里面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且语言更加老辣,人物形象特别鲜明,情节大开大阖,故事讲得非常紧张、曲折,风生水起,所以李天岑是一个知晓小说秘密的作家。
在当代作家笔下,很多官场小说要么是漫画化、夸张化地去写,往往是揭露官场的丑恶,对官场持绝对的否定;要么是主旋律的写法。而《人道》是作家对官场本身进行了反思之后写的,作者也写到了官场本身并非是那么黑暗,那么可怕,所以《人道》里面充满了人性化。它虽然有黑暗,也有权力交易,但并不绝对化,小说中的那一群人,也想尽可能地保持公正、公平。比如说他们大力推荐杨晓静,因为他们也看到杨晓静的良知、责任感,在充分理解的视角下,像冉登高、路安韬这样的一些人才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杨晓静,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节制,没有“高大全”化。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没有拔高这样一层官员,没有替他们开脱,把握得非常好,把这样一群官员写得非常真实,这种真实实际上既有现实的存在,同时又有文学性,这部小说很典型地把马里红的形象写了出来,很生动。但是我在读的过程当中感到,作者是不爱马里红的,马里红太丑了,整个小说你感觉马里红的声音非常喧嚣、嘈杂,她一个人控制整个局面,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说,感到作者写马里红的时候是有一点点厌恶的,这一点我看了很不舒服。
《人道》从整体上来说非常厚重,同时也非常轻盈,作家的语言非常好,非常活泼,有民间段子,有方言,有俗语,包括人物也是亦庄亦谐,马里红、杨晓静、算命先生等等把握得非常好,这一点也使小说充满了谐趣。从《人道》这样的作品,我在南阳作家群身上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思考人的价值追求
肖惊鸿(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李天岑的长篇小说《人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活画卷,首先我对“人道”这个题目产生了注意,它有三种含义:一是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权力和道德;二是古代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伦;第三种泛指人事。小说《人道》讲的就是为人之道,是一部贴近现实的作品。
我从小说中看到了一种深邃的思考:天道是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的生活;人类可以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个体的人是自由的,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有认知的错误,选择的标准我认为四个字可以概括:行善避恶。作者塑造的杨晓静是我最欣赏的人物,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正面形象,她恪守誓言,严守医生行为规范,她的信条朴素,做人简单,目标明确,性情质朴。她在利益面前不动心,随遇而安,在遭受排挤以后不以己悲,她的所作所为其实非常平常,只是尽医务工作者的本分,这个人物并不伟大,却很高尚,她的行为是医务工作者的典范。小说体现了一种精神高度,作者以医务工作者作为创作对象,对人的生命提出了终极性思考,尽管这种思考还不够深入,但毕竟触及了这一哲学智慧,触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指向,体现出人类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道》的切入点很巧妙
陈杰(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天岑的《人道》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丰富了我们出版社官场职场小说的这一领域,我看了以后,感觉最深的就是小说选择的是官场的边缘。官场和医疗这两方面一直是读者的关注点,两者交会处可以说同样暗流涌动。李天岑选择的切入点很巧妙。更深的感受是,他有别于许多官场小说热衷于一些离奇的故事,满足于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忽略了作品的丰厚性和耐读性,我觉得《人道》是在讲故事,不紧不慢、不疾不缓当中一层层推进,从而吸引读者,从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李天岑对生活深入的洞悉,处处可以看到生活的本真。
李天岑长期从政,对生活处处留心,但他对文学的执著在南阳文学圈里面是非常出名的,他自己也说,自己写书不是为了传世留名,而是为了圆那童年的梦,他的成绩得益于生活的积累和有非常执著的文学理想。我们相信《人道》只是李天岑创作当中的逗号,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文艺报》2010年9月1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