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可以说是脍炙人口,闻名世界。自16世纪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便被世人认为是最为神秘、最为美丽的微笑。这幅画不但价值连城,更是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而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世杰作疑窦多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术史上最大的谜之一。画中的蒙娜丽莎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含蓄的微笑,嘴角微翘,双眉舒展,神情安详,流露出内心的愉悦。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唇上,成了达?芬奇的艺术特征,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感官,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肖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淡淡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奥秘?令人费解的首先是画中人蒙娜丽莎的身份。
有人说画中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终日愁眉深锁,忧虑不断,她的丈夫使尽了浑身解数来讨她欢心都不得要领,终有一天,他请来达?芬奇为她画肖像,谁知,在达?芬奇面前,这位愁美人竟然展露了她难得一见的微笑,达?芬奇抓住机会,完成了此幅杰作。另一说法则称画中人原是当时乔康达伯爵的妻子。画中人的年龄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18岁,有人认为40岁。据说美国近年提出新的考证,指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达?芬奇故土附近的布里阿诺桥一带,这种说法获得了许多专家的认同。相信确定画像背景所在地将有助揭开蒙娜丽莎的身份之谜。此外,这幅画的真伪也十分耐人寻味,此画原藏于卢浮宫,但数百年来,不少收藏家自称藏有真迹。此画曾于1911年失窃,两年后寻回,此后即掀起真假之争,全世界已有形形色色的所谓的“真”《蒙娜丽莎》多幅。
神秘微笑的秘密
几百年来,人们争议最大的,最感兴趣的还要数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蕴含如此魅力,又为何神秘无比?美国加州大学阿曼德?哈姆达文奇研究中心顾问、画家雅克?弗兰克宣称他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弗兰克说,从绘画技术的角度讲,《蒙娜丽莎》对所有人的理解都提出了挑战,达?芬奇如何绘制而成这幅光线与阴影完美结合的作品,长期以来就是个谜,那是因为达?芬奇本人创造了“晕涂法”,即一种“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术。弗兰克认为,“蒙娜丽莎”面部的某些区域可能涂有30层油质液体,尽管画面看来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薄。弗兰克说,“《蒙娜丽莎》一画中存在超乎寻常的一致性,这表明达?芬奇可能用时多年才完成这幅传奇名作”。弗兰克的理论一度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最近,美国的一名科学家声称在这幅肖像画中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
这位科学家指出,蒙娜丽莎的笑容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神秘,其实与人类视觉系统的构造有关。这个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提出的。这位教授发现,欣赏这幅画时,如果将视线完全集中在蒙娜丽莎的嘴角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会奇妙地消失。然而,若把视线转移到这幅肖像画的其他区域时,反而可以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科学家指出,人的视觉可分为小窝视觉与周边视觉两类。小窝视觉又称直接视觉,适宜辨识影像与色彩信息的细节,却不适合辨识阴影。周边视觉则负责阴影的辨识。如果专注地凝视一件物体,随着时间增长,周边视觉的作用就渐渐减少。举个常见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当越来越专注地注视着印满字的报纸上的一个字时,其他的字就会显得越来越模糊。有趣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乎都是利用阴影加以表现出来的,因此,当观众欣赏这幅画时,自然会专注地看着肖像画人物的眼睛区域,此时的周边视觉便落在蒙娜丽莎的嘴角附近区域。由于周边视觉不善于辨识细节,但善于解析阴影,观众便自然地意识到蒙娜丽莎微笑的存在。反之,若直接注视着蒙娜丽莎的嘴角区域,因为直接视觉不善于解析阴影,所以观众反而无法得到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了。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一些人还提出了更为奇特的理论。来自英国一个医学专家经研究发现,蒙娜丽莎微笑时,脸部的肌肉没有被牵动,这对于一般正常的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一般人微笑时都会带动脸部的肌肉一起运动。所以他认为蒙娜丽莎的面部神经可能瘫痪了,才导致她微笑时脸部的肌肉没有被牵动,因此他得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病态的结论,正因为这种病态的笑才显示出它的神秘之处。这名医生又研究了许多其他有面部神经瘫痪的女子微笑时的表情,可是并没有产生像蒙娜丽莎那样的效果。无独有偶,英国的考古学家公布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说蒙娜丽莎患有严重的牙病,她之所以微笑,是因为不想让人们看到她的坏牙齿。他们指出,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时请的模特很可能是一位名叫伊莎贝拉?阿拉冈的年轻女子。伊莎贝拉面容俊俏,体态丰满,特别适合作模特,她唯一的缺点是牙齿不好。
考古学家经过对她进行头骨分析,发现伊莎贝拉牙齿腐蚀得相当严重。这次牙医考古学调查是由英国最著名的人类遗骸法医研究中心布拉德福德大学进行的。有关的数据显示,伊莎贝拉不仅有着一口黑黄的牙齿,而且还有宽宽的牙缝,这说明,她经常使用牙签、瓷片等16世纪初最流行的洁牙工具来清洁牙齿。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牙齿的护理认识不深,这些洁牙工具不仅达不到洁牙的目的,反而容易破坏牙釉,造成蛀牙。伊莎贝拉的牙齿很可能就是这样遭到破坏的。像伊莎贝拉这样漂亮的姑娘,却有着一口坏牙,她当然不想让它露出来,于是神秘的微笑就这样产生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也有他自己的看法。据他讲,他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画像与达?芬奇的自画像重叠,结果发现两者的眼睛、发角、鼻子竟能够完全吻合,因而他认为,《蒙娜丽莎》有可能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他还提出,早些年哲学家弗洛伊德曾用恋母情结来解释“微笑”之谜,他认为达?芬奇的这幅杰作是他对母亲情感的升华,画中的蒙娜丽莎有可能是他母亲的影子。因此,莉莲?施瓦茨认为蒙娜丽莎的出现,引发了作为私生子的达?芬奇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他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倾诉了自己的孤独身世。这次倾诉导致了一场长达4年乃至更久的爱慕。画家狂热地迷恋自己的模特儿,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满了隐秘的激情。但只有弗洛伊德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并用“恋母情绪”解码了“微笑”的语义。
回来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