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48004600000016

第16章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在县(市)、乡(镇)、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从当地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明确功能定位,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立卫生机构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发挥公立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农村居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按机构性质采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护和扶持农村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卫生需求。要鼓励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办医或向下延伸服务。政府举办的县级卫生机构既是农村医疗、预防和保健的服务中心,也是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急救等服务以及对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等职责。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合作经营等多种运营形式,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管理水平。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群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内容,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按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供以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加强村卫生机构建设,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鼓励应用中医药(民族医药)诊疗技术为农村居民服务。按照方便群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设立村卫生室,邻近行政村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可采取村民委员会办、乡(镇)卫生院办、乡村联办、社会承办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承办等多种形式举办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要积极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县(市)、乡(镇)、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加强技术、业务的合作和互补。鼓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办或承办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联办或承办村卫生室,鼓励城市和县级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和村、乡级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服务。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质量,使农村居民就近得到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相适应,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强迫命令,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要建立有效的农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各地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经济发达的农村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统筹管理办法。省、市(地)、县级财政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贫困家庭给予医疗救助资金支持,对实施合作医疗按实际参加人数和补助定额给予资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据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2003年下半年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扎实工作,积极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起了良好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2003年全国首批启动的试点县(市、区)有304个,2004年增加到333个,2005年做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个试点县。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2.25亿农民,其中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2.6%;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尊重农民意愿,自愿参加,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以大病统筹为主,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符合多数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保证贫困农民能够参加,是当前我国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的现实选择。近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是符合国情的,也是基本合理的,其效果是明显的,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今后,不同试点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状况,因地制宜,适当选择适宜的补偿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的发展趋势应该是逐步淡化家庭账户,过渡到以大病统筹为主或住院与门诊统筹兼顾为主的补偿模式,增强合作医疗的抗风险能力。无论由谁来承担具体的审核报销业务,关键是要按照合作医疗的政策要求,加强规范管理,便民利民,确保所有的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补偿,使农民最大受益,不能借此营利。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合理定位,正确处理因地制宜与相对统一的关系,运用综合措施来减缓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

四是完善传染病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禽流感、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到2010年,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95%以上的县(市、区)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75%的乡(镇)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95%以上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地方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改水、改灶、换粮、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保证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顺产的能力;县级医疗机构及中心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到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要比2000年分别下降25%和20%。采取重点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统筹城乡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文化事业发展如何,也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农村经济落后,文化建设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和机制不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主要问题。农村文化事业得不到发展,就不可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农民群众能定期观赏专业艺术团体演出和参加各种业余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达到全国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放一场电影;文化娱乐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有较大增长,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

二是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计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三是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对基层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配套政策内容,给予3年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要重点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西部和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

四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五是进一步搞好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近几年来倡导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落实文化下乡计划,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把为农民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文艺团体要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要大力扶持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文化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这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解决这些地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三、统筹城乡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问题是针对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国家在考虑和对待城乡就业关系上一度重城市轻农村、在促进就业方面以城市就业形势稳定作为优先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或损害农村居民的就业权益为代价来维护城市劳动者的就业特权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