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还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如果继续挖农业、忽视农业,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二)我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具有以下表现特征:
(1)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按现价和官方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个别省市还超过了500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39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2)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度(1991年)外,国家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从而使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6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5500亿元。
(3)农业在GDP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二、三产业在GDP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1991—2003年的12年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9.9个百分点,而相同时间间隔的1978—1990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到85.4%,占绝大主导地位。农业份额的加速下降,是我国经济进入现代增长以工补农阶段的主要象征之一。
(4)非农产业就业持续增长,农业就业比重发生了转折性变化。1997年,我国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就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为49.1%,表明了我国就业结构开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它标志着非农业取代了农业成为就业的主体地位。
(5)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分阶段看,1978—1997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31.9%,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1998—2003年,城镇人口比重从33.4%提高到40.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是前者的1倍,说明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城市经济水平和城镇人口比重出现较大幅度提高,以城镇化和城市经济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到来。
(6)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1991—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3.8%下降到37.1%,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7.6%下降到45.6%,下降了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度,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上升,消费结构明显逐步的升级,这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也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1978—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49.9%提高到92%,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则由50.1%下降到8%。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的上升表明我国工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已经大大减少,说明农业对工业化的外汇贡献已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转折时期,正在逐步进入大规模反哺期,但距离全面的、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时期还有一定差距。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特征看,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少取、多予”是一种大趋势。
(三)若干政策建议
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财政实力来看,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据马晓河、李炳坤等同志的研究,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1)“以税惠农”,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2006年在全国全面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以税惠农”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支持农民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对种粮农民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