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需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需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教不肃而成,政不严而治”,这是宽的最高境界。
当然,宽要“有度”,宽也要“审势”。
宽而无度便是放纵。宽不“审势”便是盲目。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政宽则民慢”。太叔不听子产的话,执政过宽,不忍用严,造成了“盗匪猖獗”的严重后果。必须“纠之以猛”,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面对“惜赦”的职责,诸葛亮回答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智囊全集·上智部·见大卷》“诸葛亮”条)
治理天下要依靠大德行,而不能靠小恩惠。所以匡衡和吴汉都不愿意做赦免宽大的事。先帝也说过:“我曾在陈元方、郑康成之间周旋,每每看到他们的书启文告,对于治乱的道理谈得十分详尽,却从不曾涉及赦免宽大。如像刘景升父子那样,年年都在赦免宽大,结果身死国灭,对于治理国家又有什么益处呢?”
其实,“政宽”不仅会“民慢”,也会“官慢”。
如果对于部的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如果疏于教育、放任管理,面对功名利禄与灯红酒绿,一些自律不严、责任心不强的人难免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从庸俗化和“小毛病”最终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对党的事业和干部的成长非常有害。万事严中取。从这个角度讲,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肃查处、严正纲纪,体现的恰恰是“宽”。
所以,对于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人员基本素质相对低下的单位和企业,还是严一些的好。
四、严之坏
关于组织管理是宽还是严的问题上,《韩非子》非常固执地认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严——“必罚明威”。只有对该惩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才能树立起领导者和管理制度的威严。因为处罚是管理的手段之一。
“必罚明威”,首先要求领导者不能过分仁慈,否则管理制度就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领导者也不能树立威信,禁令也就不能得到贯彻执行。
王山先生曾举例说:
新加坡的法律很严,至今还保留了非常残酷的鞭刑。由于执行的效果非常好,没有特权,包括大大咧咧的美国佬到了那里还是得规规矩矩,新加坡管理得井井有条。中国香港的电视天天在宣传随乱抛垃圾会被检控,经常见到和听到不少被罚款的例子,到香港看,就比深圳干净。深圳呢,“请不要……”的标语也不少,但很少带红袖章的老大爷老大妈去“抓现行”,不少素质不低的深圳市民一样随地吐痰……
但是,严而不审势,也要出大问题的。
《智囊全集·亿中卷·班超》里讲了一件事情:班超久于西域,上疏愿生入玉门关,乃召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之。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域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尚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留数年而西域反叛,如超所戒。
东汉时班超久在西域,上疏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关内。于是皇帝诏令班超回国,而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任尚对班超说:“您在西域已经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将接任您的职务,责任重大,而我的智虑有限,请您多加教诲。”
班超说:“塞外的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守法的子民,都因为犯罪而被流放边境戍守;而蛮人心如禽兽,难养易变。你个性比较严厉急切,要知道水太清便养不了鱼,过于明察事事计较便得不到属下的心,我建议你稍微放松一些,力求简易,有些小过失,小问题闭闭眼也就不必去追究,凡事只要把大原则掌握好就可以了。”
班超离开后,任尚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会有什么奇谋,其实他所说都是平常的话。”任尚任职数年后西域就反叛了,果如班超所说。
五、合情合理
过严,虽令人服从命令,但却无法使人“心服”;过宽,会使组织里产生懒散结构。因此,两者保持平衡,才是理想的组织管理方法。
1.“合情合理”
其实,从管理规范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出的是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辩证统一。
所谓强制性规范就是指那些必须履行,并且以强制手段作保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反,是指那些在管理规范中靠员工自觉遵守,不作强制执行的方面和内容,它多半以提倡的形式出现。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这种差异和对立,正是严与宽的关系在管理规范上的具体表现。严的特点是强制性,宽的特点是宽容性。严与宽的这种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在管理规范上的另一个特点:强制性规范比较具体而明确,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对抽象和模糊。
组织管理的特征,决定了管理必须要做到合情合理。
2.“审时度势”
合情合理的要点之一是“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是指审察时机、明悉事理、忖度形势。
洪仁王干在《资政新篇》中说:“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世上的确有许多事,许多现象,从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图之,若要强求、硬攻、生拼,反而会弄巧成拙。有时,时机虽然不完全成熟,但是,可以经过巧妙的运作,通过量的积累,促使其发生质变,徐徐图之。这就是会审时度势。
比如“老狮子与狐狸”的故事:
有一头年老的狮子,已不能凭借力量去抢夺食物了,就想用智取的办法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他钻进一个山洞里,躺在地上假装生病,等其他小动物走过来窥探,就把他们抓住吃了。这样,不少的动物都被狮子吃掉了。狐狸识破了狮子的诡计,远远地站在洞外,问狮子身体现在如何。狮子回答说:“很不好。”反问狐狸为什么不进洞里来。狐狸说道:“如果我没发现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一个出来的脚印,我也许会进洞去。”这是说,聪明的人常常能审时度势,根据迹象预见到危险,避免不幸。
所以,审时度势,正如孔子所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3.“宽严相济”
合情合理的另一个要点是“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就是要“严而不厉,宽而不纵;刚柔相济,恩威并重。”
“严而不厉”,意思是说对下属要求严格,但是并不是靠态度厉害,而是平易近人,以德服人而又坚持原则。
“宽而不纵”,语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诌,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意思是说宽容、包涵而不放纵。
“刚柔相济”,语出《周易·蒙》:“刚柔,节也。”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
“恩威并重”出自《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原意赏善为恩,罚恶为威,即“安抚与强制一起施行”。意思是作为一名领导者,既不能无恩于人,也不能无威于人。恩不施无以立威,威不施无以治世。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谁运用的好,谁就是胜者。